禮部尚書呂震說:“陛下,定都南京乃是太祖之意,孝陵宗廟俱在此地,臣意不遷爲上。”
刑部尚書吳中說:“爲遷都一事百姓騷動,這些年刑事案件上升了十個點,而且每年成線性勻速上升之勢,好在沒有二次方上升,臣意也是不遷爲上。”
戶部尚書夏元吉說:“北京營建二十年,天下疲敝,何況一旦遷都,勢必大批物資每年北上,一路損耗不可勝數,民間難免怨聲載道,歷年來,因北京營建,國庫不見盈餘,遷都後,臣恐國庫會有虧損,長期下去,恐天下有亂。”
吏部尚書蹇義說:“一旦遷都,一北一南兩套領導班子,百姓多了負擔,恐傷陛下愛民之德。”
文淵閣大學士楊榮說:“北方苦寒,吏民習慣江南風物,一旦北遷,水土不服,容易生病,大臣上朝感冒咳嗦流鼻涕,有失朝廷威儀,自古百姓安土重遷,何況遠隔千里之外,百姓不免骨肉分離,有傷聖德。”
兵部尚書方賓說:“百萬大軍戍邊,物資常有不足之虞,一旦遷都,物資更加緊張,長此下去,臣恐軍心不穩。”
內閣首輔解縉說:“陛下通運河,下西洋,建都城,規模宏遠,厥功至偉,歷代君王不及也,然多役並舉,歲歲不息,吏民勞頓,臣恐有隋煬帝之失。”
朱棣聽着聽着,見到大家都說遷都不好,心中冒火,本來他是想顯示下民主,結果沒想到到現在一個同意的也沒有,解縉還把自己比成隋煬帝,着實可惡,但是要發火,卻沒有理由,因爲自己之前已經說好了既不當場翻臉,也不秋後算賬,心中暗想搬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後悔不已,突然看到範小見,心想不妨問問這個傢伙,他肯定和大家一樣,但是他不算大臣了,算是囚犯,殺了這個傢伙的腦袋警告下這些大臣,這夥人的口風就有變的了,自己正好順坡下驢遷都。
於是溫顏問範小見:“範學士,你對遷都有什麼看法?”
範小見一呆,說:“我也能發表意見嗎?”
朱棣笑眯眯的說:“你能啊,你現在還是朕的大臣。”
範小見問:“那,是不是說完了就不是了?”
朱棣一愣,仍然忍住氣說:“你還想和朕討價還價嗎?”
範小見看着朱棣笑眯眯的樣子,不由打了個冷戰,潛意識中覺得不正常,仔細一想,明白了,這是想拿自己項上人頭堵住朝臣的嘴呢,原來被秦嫿嫿逼迫,反覆演練過分析遷都的好處,已經到了對答如流的程度,遷都一事,涉及方方面面,並非只是說一聲遷都就完了,尤其是要在朱棣面前立足,必須拿出真學問來,秦嫿嫿歷史高材生,又是師出名門,所以專門拿出這個朱棣需要解決的大問題,來要範小見絕對掌握。
範小見爲此吃了不少苦頭,但是終於把其中的道理全弄明白,當時腦子裡面又仔細整理了下,覺得沒問題了,這才擡頭看着朱棣。
朱棣見他不說話,就問:“朕說你沒資格當這個宣武殿大學士,你可能覺得心中不服,那你就來說說遷都的事情,這是國家大事,如果你說得好,說明你確有才幹做這宣武殿大學士,否則,你就是名不副實,該辦你個欺君之罪!你說吧,你說說衆位大臣都說的對還是不對。”
範小見知道遷都是朱棣的主意,要順着他說遷都是對的才行,要是說遷都是錯的,非要了自己腦袋不可,但是要說遷都是對的,說的不到點上也是不行,反而暴露了自己不學無術,也沒好果子吃,心中暗暗佩服秦嫿嫿的先見之明,於是說:“陛下,衆位大臣說的都非常有道理。”
朱棣立即眉毛立起來,說:“奧,你也認爲都有道理?”
範小見說:“不錯,臣以爲都有道理,不過臣不贊同他們的觀點,臣認爲應該遷都。”
朱棣沒想到範小見會說贊同遷都,但是又一想,可能這小子看出來自己想遷都,所以拍自己馬屁,並不是真認爲應該遷都,於是說:“大膽!衆位大臣都說遷都不對,你爲什麼說對,你說出理由來,如果說的對,不但官復原職,朕還有賞,如果說的不對,殺你個二罪歸一!”
紀綱心中大樂,心想:“看你這個範小見這下完了,即使你看出來聖上的心意是想遷都,但是你連科舉都沒考過,有什麼真才實學,如果亂說一通,非砍了你腦袋不可,你以爲奴才好當啊,不但要知道主子想什麼,還要說出話讓主子覺得高興。”
解縉也爲範小見捏了一把汗,心想這個事情恐怕不好辦,說遷都不對,不和聖上心意,要掉腦袋,說遷都對,這麼多人都覺得遷都不對,他憑什麼能說出遷都的道理來,這下要完了,都怨自己害了範兄弟,非要他當這個官兒,他好好做酒樓老闆就得了,自己還能去蹭飯吃。
朱棣兩眼一眨不眨看着範小見。
範小見額頭冒汗,說:“陛下,您這麼看着微臣,微臣知道您老人家有剝皮的習慣,心裡緊張,就怕說不好。”
朱棣說:“說不好也得說,說得不好是你才學不足,不配當這個宣武殿大學士,和朕剝皮有什麼關係,再說,你真見過朕剝皮了?小人造什麼謠的沒有?”
範小見說:“那臣就說了。”
朱棣說:“說!”
範小見說:“其實遷都最重要的並不是考慮民生。”
朱棣一聽就說:“胡說!難道朕遷都就是爲了讓天下百姓受罪嗎,朕隨太祖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紀陳綱,救濟斯民,還不就是爲了救民於水火,不就是爲了建一個太平盛世,讓百姓安居樂業嗎?”
範小見說:“臣還沒說完,陛下您先別打岔,民生問題,待會再說,臣先說下遷都的事情。”
朱棣說:“好小子,你敢說朕打岔,你說吧,說得不對,看朕怎麼收拾你。”
範小見侃侃而談:“遷都北京乃是爲了國家安定,使得中原不再遭受戰亂之苦,現在都城在南京,雖然經濟負擔最輕,但是北方威脅一直存在,始終對我大明虎視眈眈,只不過要等合適機會,機會一旦來臨,必然要長驅南下,侵犯我大好江山。
爲了防禦北方入侵,從新疆陝西山西北京遼東,一直駐紮大軍,造成政治經濟中心在南,而軍事中心在北,兩處相隔數千裡,勢必造成尾大不掉之勢,時間一長,驕兵悍將在外,皇帝養尊處優在內,一旦邊將作亂,朝廷兵馬定非邊將之敵,即便大明不亡於外族,也必亡於邊將,此非長治久安之計。”
朱棣說:“胡說!邊將兵馬盡在朕掌控之中,誰敢反叛!”
範小見說:“陛下起于軍旅,熟知戰事,滿朝諸將無人能敵,但陛下百年之後,未必代代子孫都能上馬治軍,下馬治民。”
朱棣說:“那朕讓宗室鎮守邊防,如此不會有邊將作亂之患。”
範小見說:“陛下聖明,但如此雖無邊將作亂之患,卻有宗室奪權之患,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都是前車之鑑,漢朝七國作亂之後爲害不大,但是晉朝八王之亂後,才使得胡虜入侵,山河破碎,兵連禍結數百年,不是宗室人品不好,實在是當皇帝的誘惑太大。”
朱棣默然,自己就是宗室奪權的,誰大權在手,不惦記皇位。
範小見說:“歷代軍事中心都與政治中心重合,大軍在朝廷手中,才能保障國家不亂,國家不亂,民生纔可保障,國家動盪,民生只有更苦。”
朱棣點點頭。
範小見說:“遷都北京,軍事中心與政治中心合二爲一,正是爲了大明長治久安。”
文淵閣大學士楊榮說:“周朝定都洛邑,還不是國運最長,也不用非要到北方纔行,秦朝定都咸陽,那是在北方了,還不是二世而亡?”
衆位大臣一起說:“對啊對啊,你這小子怎麼解釋。”
範小見說:“周朝定都中原,那時候周朝的軍事力量最強,四面八方的軍事力量和周朝遠遠不能相比,諸位大人請注意,是遠遠不能相比,我們現在能做得到嗎?
從秦始皇起,就修長城防禦,漢有白登之困,唐有渭水之盟,軍事力量對比沒到完全一邊倒的程度吧?
現在的軍事力量和北方胡虜相比,最多是比對方強一些,而且還不能徹底掃蕩乾淨,至少對方馬跑得快,想掃蕩乾淨也追不上,他們吃飯是就地取材,我們大軍出征就需要帶着糧草,所以說再遠,糧草就供不上了,只好回來,不是我們打不過,是後勤沒法保障。
所以隱患始終不能根除,隱患不能根除,那大軍就不能不長期駐防,大軍長期駐防,就絕不能軍權旁落,所以遷都北京是不得已而爲之。至於秦朝,並非亡於邊患,而是亡於暴政。”
戶部尚書夏元吉說:“現在國力不振,你說應該遷都,北京營建二十年,耗費無數,而且以後大批物資從南到北運輸,損耗巨大,民生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