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左郎中這裡打探出自己想要知道的消息,李佑沒有久待,向左大人索要了一份待選人名單,便告辭了。
作爲京師官場的前紅人。他很忙,有不少人需要去拜訪。其實接下來他應該去拜訪許次輔,怎奈內閣地處宮中,以他如今身份想要進去很麻煩,所以暫且放到後面。
六部衙門中,除了刑部之外,其餘五部都在承天門與大明門之間扎堆。從吏部出來,李佑又去了兵部拜見盧尚書。
一年半未見,老尚書沒什麼變化,依舊硬朗,看樣子幹到七十歲問題不大。他瞧見李佑便嘆道:“真不知你是什麼命數,兩次進京,都是風波莫測之時,莫非你定要趕着這種時候來麼。”
李佑不在意的笑道:“誰不想做太平官?這不是晚輩一定要湊熱鬧,若不是這種時候,晚輩也沒機會進京啊。”
盧尚書話頭一轉,“說起來,老夫要求到你了。”
李佑猛然起身,作揖道:“此言折殺晚輩了。老大人但有吩咐,晚輩照辦就是。”
原來盧家三公子,也就是李佑正房劉娘子的便宜奶兄,去年大比中了進士,可惜名次不佳,只不過是三甲二百來名。
按照規矩,新科進士有半年觀政期,也就是實習期。過了實習期,才正式銓選做官。盧三公子這種名次的,按例要外放爲知縣或者推官,不能留京。
不過盧三公子此人讀書讀的很耿介迂直,這點李佑也是知道的,然而宦海風波險惡,所以老尚書不放心讓他獨自去地方。一直拖到如今,始終沒有確定好自家兒子去向。
不過聽說李佑離任,老尚書就動了心思,將兒子扔到江都縣接替知縣似乎是個不錯的主意。這個念頭與許次輔將陳英楨扔到揚州府任知府如出一轍。
李大人暗暗感慨,自己打下的基礎太好了,大佬們紛紛想讓子弟搭上順風車蹭政績…
這也是好事啊。至少說明自己真正開始融入了關係網,想明白後李佑應聲道:“世兄儘可去得。必不叫他吃虧,再不濟揚州府裡還有陳知府照應!”
說完自家事,老尚書再次嘆道:“雖然你善於用勢,但老夫還是覺得。你這次進京時機不好。如今京師中潛流暗涌,說不定在哪裡就觸礁了。”
李佑心中一動,順着話問道:“重設司禮監和勳戚議政還沒有定數麼?我四月底從邸報得知此事,至今已經沸沸揚揚三四個月了,難道還不曾揭曉?”
“慈聖宮也在等待哪…”老尚書與李佑說話自然是言談無忌。也有心指點一二,反問道:“你覺得這次變局理當如何結束?”
李佑說出自己想法道:“這幾十年勳戚沒什麼權力,太后又即將交還大政,只等天子南巡迴京後便退養。所以哪裡爭得過朝臣,好似雞蛋碰石頭罷。”
盧尚書正色道:“你驕性發作。太小看勳戚了。彼輩雖然無權卻是有勢,多少個百年世家盤踞京城,枝繁葉茂。又互爲婚姻。同氣連聲起來。豈是好相與的?”
“你以爲太后放出風聲後便按兵不動,等待的是什麼?無非就是給出時間,叫勳戚串聯造勢。一方面將聲勢鼓動起來,另一方面積極去拉攏大臣。在這事上面。勳戚似乎比文臣齊心的多,以老夫看來。這就是他們最可怕之處。”
李佑默默地品味老尚書的話,很是值得深思啊。說的很有道理,面對這個形勢,自景和朝以來從沒有團結一心過的朝臣只怕很難齊心協力。
他自己就無法想象,許次輔與彭閣老可以聯手對敵是什麼樣子。最多也就在朝議上,共同表同樣的態度而已。想在日常中聯手步調一致,只怕很難建立起這種信任感。
而且,文臣中從來不缺野心家。或許有人想當尚書,或許有人想當大學士,或許有人想當首輔。對這種人而言,做出暗中勾結勳戚除掉自己的障礙的舉動並不奇怪。
不知爲何,又想起兩百年前的大禮議事件,那時天子不過是個剛剛進京的十幾歲少年,文臣勢力看起來何其強大,最後勝利者不仍舊是世宗皇帝麼?
在這點上,聽老尚書說來勳戚比文臣團結啊。太后只怕也存着考校心思。如果這幫勳戚連發揮出相應能量都做不到,那就是爛泥糊不上牆,真沒必要浪費精力去扶助了。
想至此,李佑實話實說道:“廟堂大事,自有諸公做主,非晚輩可以置喙。不瞞老大人,晚輩所求,其實也就是五品風憲提督兵馬司而已。”
老尚書見狀,便將自己心中所有揣測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你以爲這個官職的爭奪與朝局無關嗎?之前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看出來,我現今可以告訴你,其實很有關係。”
“起初朝臣奏請設立此官職,固然是因爲京師重案頻發,但又何嘗不是想借此抑制勳戚?
須知那些勳戚世代居住在京城中,親族家人衆多,又倚靠地情熟悉,仗勢違法亂禁者比比皆是,但一直不能有效整治,畢竟京城兵馬司不過是個六品衙門。
若能設一有力官職,用勇於任事的大臣專理此事,則情況又不同了。或者說,這也是對勳戚的一種牽制和警示,說明文臣具備隨時採取手段打擊勳貴的能力。
想必那些勳戚也認識到了這些,意欲反客爲主爭奪位置,據我所知,五個待選中,有兩個便是與勳戚有關係的。按說官員銓選大事,勳戚根本不足爲慮。但這次慈聖宮有意拉攏勳戚圖謀大事,便照顧勳戚的想法,提名將此二人放入待選中。
所以看似是區區五品官職任用,其實則不然。你在外地消息不靈通,不曉得京中內情,只以爲是個尋常選官,但在最近兩個月,已經變成了兩邊角力的落手點,也堪稱是大朝局的風向。已然演化到如此局面,貿然參與進去,那就是捲入風波而不得知啊。”
聽了盧尚書所言,李大人頓時流了幾滴冷汗。這一年來李佑久在地方,對京師形勢確實所知有限,從未想到這層。
真沒想到競爭這個官職如此燙手,不僅僅是官職本身的問題了,居然還與大朝局牽連了起來。
李佑從來不怕做糊塗事,就怕當糊塗人。自己若糊里糊塗的一頭闖進去,只怕討不了好。
難怪當初歸德長公主猶猶豫豫,再三勸說自己要慎重,那個時候她大約也預感到了眼下這個情況罷。這個執金吾不好當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