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是時,除了崔耕自己之外,沒有任何人認爲,他還有別的選擇。不過,事實上,對於擁有後世記憶的崔耕來說,要翻盤也不是那麼難。
他心中暗暗琢磨,本來我對京兆尹的職司沒什麼興趣,但既然你老醜鬼武懿宗不仁在先,那就莫怪我崔二郎不義了。哼哼,長安杯我要,追封先祖我要,京兆尹的職司,我還要!
想到這裡,他抖擻精神,雙膝跪倒,道:“陛下,您同意河內王的要求,以長安杯的利益,換取衆勳貴拆除鄭白渠上的水磨。此舉是爲了確保長安的糧食供應充足穩定吧?”
“確實如此。”
“那如果微臣也出個主意,可確保長安的糧食供應充足穩定。不知……陛下可否不將長安杯收歸官府,並且繼續追封先父?”
武則天訝然道:“你有什麼法子?”
“微臣已經寫好了條陳,請陛下御覽!”
言畢,崔耕從袖兜中將事先寫好的奏章,拿了出來。
這份奏章,還真不是爲武懿宗準備的,而是崔耕爲了解決長安的糧食供應問題,寫好的奏章。
解決的辦法,就是對漕運進行改進。
對於任何一個朝代來說,漕運都是一件大事,崔耕既然爲大周之臣,爲朝廷獻計獻策實在是理所應當。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因爲漕運艱難,日後幾十年內,長安內餓死的百姓數以萬計。崔耕既然爲京兆尹,就絕不可能袖手旁觀。
那麼,如何改進漕運呢?
崔耕也沒想什麼奇謀妙計,主要是採用了後人的故智。
首先,是解決三門峽天險的問題。
此地之所以叫三門峽,就是因爲好好的河道,被兩座小山隔開,形成三門:鬼門、神門和人門。三門以下,暗礁遍佈,水流湍急,船隻稍一不不慎,就是舟毀人亡之局。
崔耕對此的解決方案就是:忍了。三門峽太過險要,我怕了,乾脆不從這過了。
他準備在從洛陽到長安的路途中,分置數個大糧倉。在長江走的船,不過黃河。在黃河內走的船,不到渭水,全部通過糧倉轉運。至於最難走的三門峽一段麼……直接陸運。
簡單地說,崔耕就是把漕運一船到底的制度,改爲了分段運輸。
別小瞧這點小小的轉變,歷史上,宰相裴耀卿就是用這個法子改進漕運,一年輸送給長安百萬石糧食,解決了長安的缺糧之憂。
繞過三門峽之後,整個漕運的瓶頸就是渭水了。此地水淺灘多,曲折多變,船隻難行,一年的通行量,最多也就一百多石。
解決這個問題,沒什麼巧妙的法子,崔耕還是採用了後人的故智:重修廣通渠。
其實,渭水難行,早在幾百年前,就引起了當政者的注意。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漢代開挖了幾百裡的“漕渠”。到了大隋朝的時候,又以此爲基礎,開挖了“廣通渠”。
只是現在,廣通渠年久失修,運輸能力還不如渭水。
只要把廣通渠修好了,按照歷史的記載,可歲運四百萬石。當然了,四百萬石就不光是糧食了,最終運來的肯定還有天下各州的貨物。糧食充足,天下財貨雲集,唯如此,長安纔不愧大周國都之名。
與崔耕提出的這個宏偉計劃相比,武懿宗那點毀水磨之功,也就着實不算什麼了。
武則天看完了崔耕的奏章,眼中簡直能放出光來,道:“崔愛卿,你果真有把握,一年運輸四百萬石?”
崔耕篤定道:“臣有把握!”
“既如此,那追封汝父,當無問題。另外,呃……”
武則天想了一下,字斟句酌地道:“朕有言在先,從三個方面考覈崔愛卿與河內王。現在,這個考覈結果已經明瞭:第一題,整治長安、萬年兩縣的治安,崔愛卿贏了。第二題,拆毀水磨,河內王贏了。至於第三題,解決三門峽天險麼……你這個方案,只是避開三門峽天險,不算解決。所以,京兆尹之爭尚未結束。”
武懿宗可不知道,崔耕剛纔提出了一個多麼宏偉的計劃,道:“還請陛下再出一個題目,以決定京兆尹之位的歸屬。”
“再出一個題目?”武則天意味深長地道:“確實如此,崔耕聽封!”
“微臣在!”
“朕命你爲水陸轉運使,漕運沿途各州軍民百姓,俱應聽命!所需經費,行文諸州,不得有違!若兩年後,漕運達四百萬石,就撤雍州牧,獨留京兆尹。至於現在麼……雍州牧治朱雀大街以西十一縣,京兆尹治朱雀大街以東十一縣!”
“微臣遵旨!”崔耕早有心裡準備,跪倒謝恩。
武三思當時就急了,道:“這個轉運使的職司,前朝所無。陛下的命令,也太過含糊。什麼叫運沿途各州軍民百姓,俱應聽命?難不成從揚州開始,漕運兩~岸的數十州府,盡在漕運轉運使的管轄範圍內?”
武則天道:“不錯,確實如此。不過,水陸轉運使的命令,必須和漕運有關,不得隨意插手。”
大周雖然有三百六十州,但與漕運有關的這幾十個州府,卻是最爲繁華的州府。揚州、洛陽、長安皆在其列。
即便有這個限制,這個水陸轉運使的的權力也相當大了。道理很簡單,與漕運有關,這玩意兒又沒什麼嚴格的標準。崔耕要插手民政,完全說當事人是漕幫的人。要插手軍政,直接調動幾百軍隊,乃至彈劾某個軍官,誰能說出個不是來?
武三思道:“那這個水陸轉運使的權力,簡直超過一道之安撫使,直追宰相之職了。”
武則天點頭道:“一年運輸四百萬石,關係到朝廷穩定。若崔愛卿之言沒有誇大,給他加個同鸞臺閣平章事,又有何妨?”
“什麼?四百萬石?”
“確實如此。”
然後,武則天命人把崔耕的那份奏章唸了一遍。這回大家都沒脾氣了。四百萬石意味着什麼?在場之人都是人精,簡直太清楚了。
另外,完全可以說,誰坐上了這個位置,誰就必須得是宰相之職,要不然絕壓不住場子。
別的不說,那沿途上州的刺史都是三品官,你不是宰相,人家聽你的嗎?
至於說,不讓崔耕撿這個便宜?別開玩笑了。你行你上啊!現在的漕糧是十幾萬石,你來執行崔耕的計劃,把漕運提高到四百萬石?在場之人,沒一個人敢站出來打包票。
至於說崔耕的年齡問題?這個計劃是兩年成功,到時侯崔耕都三十多了,也不是完全不行。
難不成,現在真沒什麼理由,阻止崔耕踏上這條青雲之路了嗎?三十多對的宰相,真是驚世駭俗啊!
一時間,衆人面面相覷,眼中盡是驚駭之色。
忽然,武三思眼珠一轉,道:“微臣還有個疑問……若兩年後,崔耕達不成年運四百萬石的目標,又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