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章 農林牧漁

第957章 農林牧漁

在赫爾維因聽取摩爾斯意見後,他又請摩爾斯制定坎帕拉市的農業發展策略,這也算是東非國家治理中的優良現象。

畢竟東非大部分官員並非歐洲貴族官員那樣有豐富經驗的和家族傳承,這使得東非官員更加依賴“專家”的建議,唯一可惜的就是像摩爾斯這種實幹型的專家太少。

……

而在萊茵市,恩斯特也正在聽取農業部專業人士的報告。

“截止到1898年,全國耕地面積已經接近二十五億畝,在全世界範圍來看僅次於沙俄和美國,在過去八年時間,新增耕地主要在中部和西部,以及東南地區。”

“而隨着耕地增加,農田水利設施也大量增加,有四百多萬黑人勞工參與農業生產活動,新修了大量水利設施和水庫,僅過去五年新修水庫數量就達到兩萬多座,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作爲熱帶草原氣候爲主的國家,東非大部分地區的降雨分佈並不均勻,尤其是季節差異性大,而水利設施建設,極大提高了東非農業生產效率。

在沒有水利設施的情況下,東非絕大部分地區的土地只能一年耕種一次,而在新建水庫等水利設施之後,有了水源保障,東非很多土地提升到一年兩熟,少部分地區甚至能一年三熟。

這就等於東非在沒有增加耕地面積的情況下,糧食產量也能翻一倍,由此可見東非農業水利建設的卓越成就。

“而在九十年代,我們最重要的科技進步就是大型車輛和農機的研發和普及,在1898年,全國拖拉機數量達到一萬四千多臺,在大湖區和中部地區普及率最高。”

東非拖拉機生產技術已經比較完善,同時作爲東非重點科技項目,主要優先滿足國內需求,目前東非也是全世界汽車,拖拉機等內燃機車輛最多的國家。

而東非汽車和拖拉機等農機產量優勢的機密就是流水線式生產,當然,在這個基礎上,恩斯特還提出了全產業鏈的概念。

使得東非各個工廠分工明確,合作發展,對東非工業產能有巨大作用,就以新法蘭克福市的汽車組裝廠爲例,其內部很多零件都不是本廠生產,而由其他工廠提供。

當然,由東非政府的統籌管理,制定統一標準,極大提高了零部件的可靠性。

而這些工廠出於保密需要基本位於中部內陸地區,沿海則採用歐美標準,以至於達累斯薩拉姆市和蒙巴薩的汽車生產廠依舊採用傳統手工組裝模式,效率極其低下。

當然,東非流水線車型也會配合這些手工工廠生產的汽車對外出口,前者一般是高端車型,後者則是低端車型。

畢竟流水線車型的零部件生產多,質量上更加統一,便於保養和修理,所以被塑造爲“高端貨”。

但是,兩地主要收入來源除了工業以外,還有商業和服務業,這是東非內陸城市所不具備的。

“過去三十年時間,也是我國林業資源得到極大發展的時期,國土的不斷擴張,使得我們獲得的森林面積不斷擴大,尤其是剛果盆地內幾乎用之不竭的林業資源,至於人工林方面,主要還是以橡膠林爲主。”

在東非之前,非洲大陸長期得不到有效開發,所以積累了海量的林業資源,就包括乾旱的西南非洲和索馬里地區都有大量原始森林存在,所以當前階段,東非對森林的砍伐面積遠大於種植面積。

而且這種情況將繼續持續,城市和耕地面積依舊處在上升趨勢,所以對森林的掠奪也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東非畜牧業發展迅速,尤其是南非和西南非洲等優質草場,西南非洲的主要經濟就是畜牧業,同時西部地區的畜牧業發展,也讓我們和阿根廷農業形成了一定競爭關係。”

阿根廷是畜牧業大國,在19世紀甚至可以說是畜牧業強國,西南非洲雖然乾旱,但是這也意味着當地有大量的草原,加上地廣人稀,天然有利於發展大牧場,同時隨着鯨灣港鐵路和亞歷山大港建設,爲西南非洲的農牧產品提供了出海通道。

而畜牧業市場主要針對的對象自然是歐洲國家,這在一定程度上壓低了國際牛肉價格,當然,西南非洲畜牧業發展起步晚,所以當前影響力也較弱。

“至於漁業資源,也處在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尤其是西海岸漁場的存在,讓我們東非獲得了一個穩定的海洋漁業資源產地,過去八年時間,東非海洋捕撈業就翻了四倍,配合船舶,鐵路和冷鮮技術發展,不僅爲國內居民提供了新的肉食來源,同時通過出口歐美國家帶來巨大利潤。”

東非的西海岸漁場是世界第五大漁場,同時也是全世界五大漁場裡唯一沒有經過大規模開發的漁場。

同時在東非東海岸,因爲索馬里洋流的存在,會形成季節性漁場,而東非又不是前世索馬里那種政局動盪的國家,所以東非基本牢牢把握了索馬里沿岸漁場的資源開發權。

前世索馬里因爲內戰,政府和地方軍閥腐敗無能,無法對索馬里沿岸進行有效管理,所以整個索馬里沿海成了外國漁船的天堂。

而索馬里漁民的小舢板自然無法和外國先進且專業的捕撈船對比,所以外國漁船對索馬里沿海大肆捕撈,造成當地漁業資源枯竭,漁民失去收入來源,從而催生了索馬里“海盜”這個職業。

原本的小漁船捕魚確實不行,但是裝上發動機後搶劫過往的商船就能實現階級跨越,所以索馬里海盜問題也是一種因果輪迴。

當然,索馬里沿岸漁場雖然資源豐富,但終究還是不能和西海岸漁場相比,雖然東非獲得西海岸的時間短,但是從東非政府大力支持海洋捕撈業發展的時間來看,兩者幾乎是同時進行,所以西海岸海洋捕撈業增速遠超東海岸。

“以上基本就是我國農林牧漁四大產業的基本發展情況,總體而言東非農業正處在一個高速穩定發展時期。”

“造成這種高速大發展的動力,主要是政府政策推動,全國人口增加,交通運輸業發展等等。”

政策上全國一盤棋,東非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視,而人口增長是東非農業投入和擴張的原動力,交通運輸業發展也極其重要,尤其是對漁業資源開發利用起到了關鍵作用。

如果西部交通條件不到位,東非自然不可能實現對西部海洋捕撈業的大力發展,除非在西海岸城市和工廠就近加工成耐儲存的罐頭或者半成品。

而鐵路上冷藏技術的應用,就使得東非內陸也能吃到比較新鮮的海鮮產品,這就擴大了海洋捕撈業的市場範圍。

實際上也就是在東非鐵路網基本成形以後,東非海洋捕撈業才進入飛速發展階段。

第114章 東非的聖誕節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1284章 法國人的家底第1147章 貿易繁榮第785章 難上加難第927章 高等教育大手筆第132章 躍躍欲試第1187章 東非世界博覽會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1330章 選定地點第209章 第一鐵路立項第1198章 遠東人員第1378章 欺軟怕硬第430章 客人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1206章 “情同手足”第486章 外交打壓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1231章 水電佔比第40章 移民軍回國第943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1106章 開放市場第1379章 戰爭爆發第1107章 新經濟政策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224章 國王瀑布第1230章 水權第1251章 二手艦隊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645章 馬塔貝萊省工業發展第86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958章 巴拉圭第466章 各國態度第851章 前往莫桑比克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353章 下一站第896章 “草原”大遷徙第1344章 輿論戰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1232章 仇恨的種子第369章 送別第435章 鋼鐵和人口第72章 菸草種植第1128章 開端第204章 “流放”?“潤”!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903章 萊茵宮第859章 登陸,被俘,遣返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925章 造船業第1029章 國防工業第1361章 影響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533章 危若累卵第1284章 法國人的家底第1381章 拿下警局第1363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第466章 各國態度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87章 西北之亂第1126章 手搓收音機第1341章 不嫌事大第525章 血清第39章 利薩海戰第579章 東非模式第734章 戰備狀態的新漢堡港市第836章 交通狀況第247章 黑興根旅第318章 朱壩鎮第864章 莫羅戈羅市第267章 各自戰場第1048章 以“歐美”爲鏡第1156章 軟刀子第421章 東非大鐵路計劃第1311章 秘密會議第428章 談論第1106章 開放市場第861章 分贓第579章 東非模式第137章 補丁第1130章 薩拉熱窩街頭第232章 裁區設省第789章 態度第469章 鯨灣港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1133章 最後的準備第441章 回國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291章 “偷國”第141章 中亞馬匪第64章 一日政治第1064章 人口和城市第976章 開始第227章 缺大德的東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