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教育

第50章 教育

1866年12月9日。

今天黑興根又一座學校落地,黑興根文化學校。這所學校其實是所小學,和黑興根軍事學院不同,在招收華人學生的同時,面向黑興根本地招生。

畢竟要去黑興根軍事學院上學,就意味着最後會前往東非,哪個德意志父母會趕着把孩子往非洲送。

所以黑興根軍事學院除了華人學生,其他德意志學員大多是些來自德意志各地的孤兒。

黑興根文化學校不一樣,他是所正規學校,而黑興根軍事學院其實是所野雞大學。

黑興根軍事學院不納入普魯士的教育體系,他的生源完全來自學院自主招生,畢業去向也目標明確。

而黑興根文化學校是向普魯士政府備案過的,這裡的華人學生都是以“留學生”的身份學習。

黑興根軍事學院的學生恩斯特可以發給東非殖民地戶籍,而黑興根文化學校華人學員在普魯士政府的檔案裡還是華人。

畢竟這些華人學生以後是要進入德意志其他學校學習的,他們沒有政府發給的身份證明,理論上來說都是黑戶,所以乾脆用留學生的名義來打掩護,而恩斯特就是擔保人。

黑興根軍事學院只能滿足軍事人才的需求,而恩斯特未來需要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

爲了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學習優異者可以進入德意志的中學繼續學習,而恩斯特也打算籌辦一所中學。

然後其中的佼佼者恩斯特會推薦到德意志的各個大學旁聽,學習。

至於學習不好的,只能在畢業後進入恩斯特的工廠打螺絲了,當然也可以報考黑興根軍事學院,最後去東非殖民地當兵,或者成爲德語教師。

現在上濱海區已經開始試點德語教育,在第一鎮第一座德語小學成立,東非殖民地要求第一鎮的所有華人移民必須把孩子送到第一鎮的德語小學上學。

而學校的老師就是黑興根軍事學院畢業的學生,教材是他們曾經用過的教材。

對於移民的教育問題,當然是從這些孩子開始,老一輩移民也不求他們會說德語,能掌握幾個常用詞彙就行了。

Www●тt kán●C O

這些成年華人,他們的思想早就已經定型,也過了最適合學習的年齡,如果直接掃盲,那付出的成本可想而知,最後效果可能還不盡人意。

只要讓他們意識到,德語纔是殖民地的未來,他們中間的聰明人會主動學習德語。

實際上有些腦袋靈光的移民早就通過和殖民地官員的交流學會簡單的德語,從而被安排爲管理人員。

對於殖民地的移民來說,送孩子上學是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畢竟有句話說的好,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遠東那些官僚確實是靠着壟斷知識和教育阻斷上升通道的,民間的戲文裡說的多好,只要考上狀元,那就是要啥有啥,老百姓沒吃過豬肉,但是見過豬跑。

本地的那些秀才,舉人和官老爺,那些讀書讀出來的人好處都是實打實的,哪怕是秀才,也能靠着教書育人脫離體力勞動,更不用說還有免部分賦稅的經濟特權,和社會地位的提升。

東非殖民地的教育當然不是遠東那種篩選官員的教育模式,就是單純的給這些普通移民孩子掃盲。

當然,前期這種越早接受義務教育的人,獲得的紅利也越大,比如殖民地比較好的工作崗位安排上,肯定會優先考慮接受過殖民地教育的移民。

未來隨着義務教育在東非殖民地的普及,這種紅利會越來越少,到時就會變成最低級的門檻。

東非第一所學校的教育內容實際上十分簡單,除了德語教育,就只有簡單的加減乘除,最後是“忠君愛國”思想。

所以這些孩子每天只有半天課,上午去學校裡學習,下午還能回家幫忙。

爲了提高生活質量,移民會搞一些小創收,比如在房子附近種菜,或者養些雞鴨,這些殖民地是不管的。

只要按時完成殖民地分配的工作,剩下的時間隨意安排,因爲土地比較富裕的原因,東非殖民地的空閒土地很多。

比如殖民地移民的房子,就不像遠東那樣擁擠,比較分散,這些房子在規劃的時候都是安排前後兩塊空地,一個花園,一個排水渠。

花園對於華人移民來說,聽都沒聽過,這些地還不如拿來種菜,排水渠是在屋後,實際上也用不着那麼多土地,在渠道的旁邊,土地翻翻還是種上莊稼。

這些利用空閒土地增加的額外收入,都是移民自己所得,不用上交。

只有德意志人的居所,前面真的是花園和草坪,後面過排水渠的土地則是荒廢着。

這隻能代表兩種人不同的生活態度而已,而且德意志人的工資確實比較高,工作也比較清閒。

而德意志人也對華人移民在花園裡種菜感到新奇,有時他們會主動詢問這些移民,這是什麼蔬菜,那個工具又有什麼用。

華人在上船來東非時並非完全空手來的,殖民地不會沒收他們的東西,但體積太大的也上不了船。

而有的華人懷裡揣着植物種子,就被帶到了東非,造成非洲土地上出現各種遠東的蔬菜。

非洲土地最適合蔬菜生長,畢竟蔬菜本質上也屬於草,而非洲適合草生長,所以擁有全球最大的稀樹草原。

在這裡沒有冬季,只要保證水源供應,植物就能一直生長。

德意志和華人移民之間還有一些思想上的區分,比如德意志人重視領地,沒有得到自己同意,其他人不能踏入自己的院子。而華人移民之間相互串門,沒有領地意識。

華人也不會主動去德意志人的院子裡,畢竟華人移民天生感覺矮了一頭,實際上這些德意志人沒有那種盛氣凌人的想法,在和華人接觸後,他們的印象還不錯,畢竟大家都是農民出身,在交流一些農業經驗後感官還不錯。

沒有辮子的華人移民,加上比較勤勞,而且講衛生,這些都是殖民地強制規定的結果,但華人服從性高,所以掩蓋了一些缺點。

而東非殖民地的德意志人也是普魯士地區的大老粗,對一些小細節也不在意。

雙方唯一的區別在於德意志人接受過義務教育,所以文化水平比較高,但是隻接受過小學教育,所以素質高的有限。

而華人移民在這些農民出身的德意志人眼裡是比較好打交道,普通農民的思維都是比較淳樸的,沒有彎彎繞繞。

不像後世,有些出國的人,隨手到人家的院子裡摘花折草,被批評後還裝作一臉委屈,強詞奪理,你說他沒文化吧!他都出國了,那學歷一般也不低,所以學歷和素質沒有太多關係。

這是華人當年在發達國家會出現的情況,恩斯特在非洲時,華人就可以說是人嫌狗厭了,恩斯特所在工地就有許多祖國的工人。

他們的學歷不高,至少恩斯特認識的很多都是高中和初中學歷,可在非洲那是直接把人家土著當猴耍。

每天拽的像二百五,給土著小孩發點小零食,然後教一些“蠢話”手機一拍,往某音一發,顯得優越感十足。

實際上那些土著何嘗不是把他們當笑話看?甚至把某些人當冤大頭。

雖然恩斯特也瞧不起土著,可祖國的教育讓恩斯特做不出那種不禮貌的行爲,這麼做太掉價了。

而這個時代,因爲國家弱小,民生困弊,加之奴化教育,華人移民在海外哪裡敢像後世那樣在海外那樣一副天老大,我老二的樣子。

唯唯諾諾纔是真實寫照,所以自願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華人移民和德意志人相處的比較融洽。

(本章完)

第1216章 企業出海第340章 淮海經濟區第8章 普奧聯動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1375章 《東波友好互助條約》第899章 東非鋁產業第960章 開闢新市場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1250章 謠言第862章 後續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689章 心態失衡第803章 威脅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4章 萬事開頭難第392章 戰略安全第505章 提速第729章 正式宣戰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1323章 富查伊拉地區第691章 南非形勢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1035章 二五計劃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563章 熱心腸第1099章 鋼鐵第55章 到東非去第786章 風水輪流轉第211章 “口袋”計劃第7章 擴大生產第821章 裁軍第1260章 深度合作第1192章 鋼鐵森林第752章 軟柿子第780章 追蹤第977章 情報摸底第267章 各自戰場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1264章 在東非第314章 貿易和衝突第318章 朱壩鎮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26章 遠道而來的人們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315章 清倉第281章 勞務輸出第994章 經濟外援第1018章 磋商第824章 機械化和開荒第983章 試點地區第1342章 奔走呼籲第174章 食品產業獨立第673章 象牙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819章 1890年人口第276章 “老朋友”第356章 鐵路第432章 三個渠道第62章 激戰第1190章 南方國家盛會第596章 壓迫感第1217章 出兵蘇丹第49章 疾病防控第1174章 1914年鋼鐵貿易第1143章 比利時難民第265章 戰前準備第716章 突擊檢查第495章 準備反攻第1238章 教唆第495章 準備反攻第488章 情報戰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989章 學術交流第292章 先進的包稅制第70章 蒙巴薩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307章 德國誕生第609章 提升第757章 潰不成軍第256章 意大利“難民”接收第227章 缺大德的東非人第834章 1890年各國鐵路情況第663章 混亂西非第953章 新家第563章 熱心腸第191章 青檸第459章 工作會議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1148章 軍火貿易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第866章 巴斯夫考察團第651章 西南非洲第784章 自己人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371章 生意第93章 姆特瓦拉第656章 擴產和升級第1294章 俄國變天第940章 遷都工作開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