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2章 招商引資

東非這幾年在國際上越發霸道,利益之爭容不得手軟,尤其是當前東非想要進入更多國際市場的關頭,而遠東帝國作爲東非第三大市場,必然在東非的重點關照之內,至於第一依舊是中東歐市場,其次是西歐市場。

這是由東非的產業結構所決定的,東非能夠引以爲傲的是重工業和農業,而很多重工業產品想要賣出去,對方必然要有消費能力,農業亦是如此。

東非對外農業貿易以熱帶經濟作物爲主,而全世界對經濟作物消費最大的地區就是歐洲。

歐洲本身氣候並不豐富,尤其缺乏熱帶氣候類型,而中東歐在氣候條件上比西歐更加惡劣,加上東非和中東歐市場的距離優勢,使得中東歐成爲東非最大的農產品消費市場。

至於西歐,在東非西海岸開發後,靠着地理上的便利,所以近些年來發展相當迅速,但是競爭對手也最多,加勒比海諸國,南美,西非都能同東非形成競爭,而在東海岸能和東非農業形成競爭的只有英國控制下的印度。

……

柏林。

馬普托市市政府組織的商業代表團不遠萬里來到了柏林,準備在柏林籌措發展資金。

自從三五計劃開始後,東非政策進一步放開,這也讓馬普托市看到了機會,對於馬普托市來說,如今發展最缺的就是錢。

作爲東非東海岸的重要城市,一直以來馬普托市享受的政策紅利其實並不多,早期發展資金,大部分都是由省裡支持。

但是漢薩省實力終究是有限的,所以想要更進一步,馬普托市只能將眼光放到國外。

此時,馬普托市也試圖靠着“前葡萄牙莫桑比克殖民地政治中心”的身份,從葡萄牙招商引資。

但是葡萄牙畢竟國家體量小,經濟水平還差,很難滿足馬普托市的需求。

前世葡萄牙加上殖民地,好歹還有一千多萬人口,而如今葡萄牙的幾塊海外殖民地小的可憐,經濟上更是一落千丈,在歐洲妥妥的三流國家。

“柏林果然不愧是世界級的大都市,光是這個繁榮度,恐怕達累斯薩拉姆市二十年也未必能追得上。”

“柏林人口應該接近三百萬,是達累斯薩拉姆市的兩倍還多,不過我們也不必妄自菲薄,一百萬並不是達累斯薩拉姆市的極限,只是政策上暫時不到位,要不然人口翻一倍還是沒有問題的。”

“而且柏林雖然大,但發展水平未必比達累斯薩拉姆市高,柏林有的,達累斯薩拉姆市基本都有,而且達累斯薩拉姆市不是政治中心以外,達累斯薩拉姆市能發展到今天這個規模,可以說十分不易。”

柏林是德國的政治中心,而達累斯薩拉姆市別說首都,連省會都不是,如今濱海省的省會依舊是第一鎮市,東非遷都後,省政府並沒有搬遷,這也是第一鎮市能繼續維持城市運轉的主要原因。

“唉,別說柏林和達累斯薩拉姆這種大城市了了,我們馬普托市還是先以貝拉爲超越目標吧!”

馬普托市商業代表團成員的對話吸引來了克威爾的注意,克威爾是柏林市政府的接待人員,也是柏林魯尼銀行的業務經理。

克威爾對東非並不陌生,但也談不上有多瞭解,因爲過去東非的政策,讓魯尼銀行這種小銀行根本沒有能力參與到對東非的投資中去。

克威爾不着痕跡的對剛纔說話的人問道:“羅格主任,你們馬普托市在東非應該也算是大城市了吧?畢竟馬普托市可是前莫桑比克殖民地首府,東非應該很重視這裡纔對?”

名叫羅格的人說道:“克威爾先生,這你就想差了,馬普托在東非城市中確實屬於中上游水平,但經濟在全國範圍也就排在三四十名左右,以前葡萄牙人確實重視馬普托,但是馬普托在帝國境內也只能算普普通通的一座城市。”

克威爾:“爲什麼會這樣呢?既然馬普托被葡萄牙人重視,那肯定馬普托的條件應該不算差吧?”

羅格解釋道:“自然如此,我們馬普托也算東非比較優良的港口城市,但是馬普托的地理位置太過偏南,資源上也沒有太大優勢,而且東非經濟受到中央政府的統籌管理,所以在東非城市發展和政策息息相關,馬普托市能拿到的政策在全國範圍不算出衆,所以馬普托的發展終究是有上限的。”

對於這一點,克威爾也有所耳聞,因爲東非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非自由市場國家,這種國家如果放在歐洲,恐怕很容易引發其他國家的反感,但是東非遠在海外,而且軍事實力還挺強,所以也沒有國家閒着沒事拿這個話題到東非找事。

而在歐洲輿論之下,經濟肯定越自由越好,商人一般很反感政府管制,所以克威爾好奇的問道:“你們國內經濟狀況能否透露一下,我對東非這種國家經濟如何發展還是比較好奇的。”

對於這點要求,羅格但是沒有拒絕,而隨着羅格的講述,克威爾也開始慢慢明白了東非經濟發展的基本邏輯,可以說東非絕大部分經濟完全在東非政府的管控之中。

克威爾好奇的說道:“在這種經濟制度下,你們難道不感覺反感麼?”

聽到這裡,羅格眼神變得銳利起來,實際上羅格並非商人,而是馬普托市政府招商辦主任,這次前來招商的代表團成員大部分人也是如此,要麼是馬普托市政府人員,要麼是一些企業人員,而馬普托市的企業大部分都是國企,主要以地方性企業居多。

羅格組織了一下語言後說道:“我們東非經濟從一開始就是如此運轉的,而這些年東非的發展也在世界平均線以上,所以我們天然生活在這個國家,這在東非是理所當然的事。”

“當然,如今政策放開,我們也正在積極對接國際市場,所以國內正在進行經濟領域的改革,這也是我們能夠前來柏林招商引資的大前提。”

對於東非的經濟制度,其實沒有太多值得說道的地方,東非過去五十年多年裡,一直都是這樣運行的,所以東非新一代對東非這種和世界迥然不同的經濟制度沒有特殊感覺。

而且東非一直處於高速發展之中,國際地位也越來越突出,大環境一片向好,國內矛盾自然也不會特別突出,雖然肯定有對自由市場盲目迷信的人存在,但在東非也不成氣候。

克威爾也只是好奇,雖然對東非人的這種心理不是很瞭解,但他畢竟是德國人,所以也不好指手畫腳。

所以克威爾轉而開始謀求從這次東非政策變動中撈取機會,馬普托市作爲一個印度洋西岸的重要城市,機會肯定是比較多的,能不能抓住就要看克威爾的能力了。

所以他對羅格開始詢問一些,馬普托市的基礎條件,重點是人口,收入,礦產,以及企業的情況。

而隨着羅格的講述,克威爾也意識到馬普托市絕對大有可爲,但前提是能夠利用好馬普托市的資源,人口方面,單馬普托市就有近三十萬人口,放在德國也算規模較大的城市,而且東非人的消費水平也不算低,所以單單是馬普托市的消費能力就可以做很多文章。

第215章 交涉第1117章 輿論第981章 捷徑還在審覈……第15章 從阿姆斯特丹到威尼斯第149章 王位第1052章 齊頭並進第565章 海軍合作第238章 三把“刀”第524章 幸福第1226章 世界第一人工大水庫第855章 一丘之貉第1303章 撤資第1290章 戰略要地第1353章 博爾納局長第1272章 犀牛園第101章 招人第480章 英法合謀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520章 發電廠第653章 省會選擇第214章 自己人,別開槍?第542章 生個艦隊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644章 量身定做第412章 買造結合第171章 1868年發展情況第1241章 東非的殖民地第123章 誘拐第1256章 貿易重心南移第472章 備戰第275章 南部界限第1334章 世界第三人口大國(二合一)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26章 遠道而來的人們第773章 消極的英軍第574章 服軟第84章 消息第655章 茶產業發展狀況第74章 “整肅”運動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325章 恩德貝萊人的支持者第185章 交易達成第1000章 兩條腿走路第821章 裁軍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281章 勞務輸出第982章 達累斯薩拉姆城市圈第889章 遠東戰火第1109章 四國會議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1316章 對話第840章第103章 “大殺器”第557章 江戶諜影第952章 “雄獅”版圖第783章 馬普托陷落第1092章 菜市場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190章 送行和交待第311章 意大利王國的想法第1052章 齊頭並進第9章 接觸戰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1179章 鷹擊號航母第94章 巴拉圭移民到賬第331章 插翅難飛第92章 挖牆角第129章 西北將戰第1132章 皇室商討第1372章 平原省第838章 鋼鐵“怪物”第1207章 法爾塔新區第1095章 《東,英和解條約》第1222章 會面第854章 美國人密謀第762章 分鍋會議第956章 專家建議第1316章 對話第358章 戰爭準備第1070章 法德相爭第1114章 抉擇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1215章 區域協調發展第599章 世界“第一”第788章 俘虜的“覺悟”第690章 西部兵力部署第359章 來了就別走了!第1113章 大借款第774章 搬遷第858章 蔫壞的英國佬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1038章 資源城市問題第893章 天然氣產業起步第592章 巡視巴加莫約第664章 隱藏的內部危機第1168章 法國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