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7章 奧匈海軍求助

波西米亞自立門戶不要緊,問題是奧匈帝國大部分工業都位於波西米亞,尤其是軍事工業,失去波西米亞地區,奧匈帝國基本上就徹底淪爲二流國家了。

東非的波西米亞省(津巴布韋),名稱實際上就來源於奧匈帝國的波西米亞地區,象徵東非工業最發達的地方,當然,原馬塔貝萊省工業也被一分爲二,部分工業隨着布拉瓦約併入洛林省。

而且除了波西米亞工業區以外,東非其他地方工業也不弱,發展出了多個核心,就算某個工業區受到致命性打擊,也不會對東非工業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東非工業上的分散,實際上和東非工業發展資源的不集中有很大關係,在東非境內,其實也有像美國東北部,奧匈帝國波西米亞或者德國魯爾區那樣工業資源高度集中地方,也就是前世南非的德蘭士瓦和奧蘭治。

如果東非全力發展該區域,那毫無疑問,南非地區的工業將迅速崛起,但是東非出於全國戰略考慮,對其他地方的工業建設投入更大,不要說南非,就是東非工業最發達的達累斯薩拉姆市和蒙巴薩,如果東非集中資源發展,也不至於到現在東非沒有人口過百萬超大型城市。

東非的工業建設,不僅僅是爲了工業增速考慮,還要爲區域協調發展考慮,從而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以及全國性的工業體系,分散工業同樣有利於制衡地方一家獨大,畢竟東非是典型大政府國家。

恩斯特根據後世工業發展呈現出的各種問題,儘量讓東非工業體系更加合理,避免極端化,說更明確一點就是儘可能的實現“可持續發展”。

反映在東非船舶製造業上也是如此,過去十幾年東非船舶製造業在西海岸以及莫桑比克沿海遷移,短時間內東非船舶製造業幾乎翻了三倍多。

而造船業規模擴大,分工也更加明確,這使得東非船舶製造業成本進一步壓低,同時造船技術不斷提高,加上國內市場保護,使得東非造船業進入良性發展階段。

而造船業高速發展,也爲東非海軍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沒有這個大的前提,就算東非提出雄心勃勃的海軍造艦計劃,也無力完成,只能求助於其他國家,像日本等國家那樣通過從英國,德國購買軍艦。

布魯斯對着埃裡希說道:“我國的造船業幾乎都是國有企業,所以在得到中央首肯以後,各個軍工造船廠能整合大部分資源,從而我們海軍有能力制定雄心勃勃的發展計劃,而奧匈帝國顯然並非如此,兩國的國情不同,加上貴國海軍並不受重視,所以發展艱難。”

奧匈帝國造船業發展其實是比較快的,不過這種現象在正常國家都是如此,就算奧斯曼和遠東帝國通過一定的改革,造船業也取得了不俗成績。

但是自由化經濟在軍事產能擴張上顯然無法和東非這種計劃經濟對比,說不好聽點,東非的計劃經濟在戰爭爆發時稍作改動,和戰時經濟基本沒有區別。

也幸好東非計劃經濟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全國工業化水平,如果真像蘇聯前兩個五年計劃那樣以發展國防工業爲核心,那東非的計劃經濟基本上和戰時經濟沒有太大區別。

畢竟蘇聯進行工業化建設初期,面臨的外部環境比東非惡劣百倍以上,雖然都是準備戰爭預防西方武裝干預的。

東非沒有這樣的煩惱,自然不會圍繞國防工業爲核心制定五年計劃,雖然說二五計劃中,東非國防工業是重要發展目標,可佔比絕對達不到蘇聯那種程度。

這一點從東非工業投資上就可以看出,在二五計劃期間,東非至少有百分之四十的工業資金要用於輕工業發展,再去掉一批和國防工業不相關的重工業以後,真正用於發展國防工業的資金實際上並不算多。

主要是國防工業和重工業牽扯比較深,界限模糊,就拿拖拉機制造業來說,拖拉機制造廠是能生產坦克的,但當下東非二五計劃中拖拉機制造業屬於絕對的民用工業,除了能提高東非國防工業水平以外,同樣能對交通,運輸,農業等和民生息息相關的產業產生重大有利影響。

對於東非的經濟制度,埃裡希也是略有耳聞,沒有什麼好指摘的,畢竟在外界看來東非是萊茵皇室的私有物品,本質上是通過殖民掠奪建立起來的國家,而不是蘇聯那種自下而上推翻原有社會秩序建立的國家,所以東非雖然是計劃經濟國家,卻並不會像蘇聯那樣引起域外國家仇視。

反而布魯斯對東非軍工造船業的描述引起了埃裡希的極大羨慕,他說道:“如果帝國海軍也能像東非這樣,獲得優渥的資源,那地中海東部早就成爲帝國海軍的自留地了!”

在埃裡希看來,東非海軍的自主權極大,不像奧匈帝國海軍那樣受到各方勢力的嚴重製約,雖然匈牙利議會是海軍經費的主要攔路虎,可沒有匈牙利議會,陸軍方面同樣會壓制海軍發展。

東非和奧匈帝國國情不同,雖然東非陸地面積廣闊,但是有些優渥的海岸線以及諸多海外殖民地,東非的海外領土雖然不是什麼交通要道,但是戰略地位也屬於中等偏上。

在這種情況下,東非海軍在東非軍隊中的地位,顯然不是奧匈帝國海軍可比的。

而且東非造船工業也能全力爲本國海軍服務,在奧匈帝國想要發展海軍那就需要更多的真金白銀,按照流程,先委託各個造船廠根據軍方需要進行設計,造船資源通過市場採購,而物價變動隨時都有可能讓原本的預算大打折扣,而在東非通過指令和計劃,就能實現全國物資的調配。

這種情況下,如果東非是輕兵黷武的國家,國家工業足以支撐東非政府像俄國那樣建立起龐大的軍隊規模。

當然,埃裡希對東非海軍的瞭解也並不全面,即便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奧匈帝國的二元制都是相當奇葩的,如果解決這個問題,奧匈帝國海軍也不是不能更進一步,不說像德國海軍那樣發展,至少也不會受到現在這樣的巨大阻力。

埃裡希說道:“現在我國海軍就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你們和英國新戰列艦的橫空出世,讓我們正在建造的拉德茨基號,已經落後於時代,如果不能做出調整,這艘戰列艦就算下水恐怕也難堪大任。”

最尷尬的並不僅僅是這種前無畏艦的落後,而是奧匈帝國海軍的預算,奧匈帝國海軍預算本來就比較緊張,而新軍艦的大改又要花一大筆錢,而拉德茨基號原本設計方案,臨時改造的話恐怕也達不到效果,畢竟其原本設計就是典型的前無畏艦,就算改造,也頂多變成“準無畏艦”。

在這種情況下,奧匈帝國海軍自然只能走捷徑,那就是求助東非,東非本身有一艘“準無畏艦”巴加莫約號,同時有世界第二艘“無畏艦”毅力號。

如果能通過東非獲得相關數據,那對於拉德茨基號的改造計劃無疑要順利的多,當然,這樣一來,奧匈帝國肯定也要從東非購入相關的零部件和裝備,就比如無畏艦的蒸汽輪機,無畏艦的火控系統等等,目前也只有英國和東非有成品。

第109章 聖誕節第688章 巡邏兵第1335章 初級工業強國第1188章 廢物利用第816章 1890年農業發展報告第812章 驅趕葡萄牙人第1327章 同意出兵第527章 東英(印)貿易第905章 “阿司匹林”第393章 東英民間衝突第934章 兩步溝通第876章 白麪閻羅第614章 尼古拉特斯拉第1212章 奔向自由世界第944章 賽爾號起飛第878章 無線電第294章 安達手錶第434章 遙遙領先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708章 東非標準化協會第856章 最後的準備第349章 窮兵黷武第80章 農業第178章 葉克王國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255章 五五開第167章 文化滅絕第1152章 黑幫第309章 私人特工組織第902章 帝國大廈第1128章 開端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891章 “米”字形鐵路第1356章 歐洲大流感第114章 東非的聖誕節第451章 人口(續)第1232章 仇恨的種子第541章 下次還敢第792章 條件第837章 颱風第261章 威脅第853章 秘密進入第638章 利益交換第561章 海軍抵達第1067章 城市化和國力第1176章 萊茵帝國東征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第1152章 黑幫第936章 軍售第1003章 鐵路系統調整第1008章 分析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1186章 南半球經濟體系第914章 他鄉故知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874章 推銷移民地第83章 拯救馬西米連諾一世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208章 選擇困難症第517章 過剩第38章 開墾第717章 南非版“三國同盟”第468章 西南非洲第997章 工業之基第1230章 水權第1094章 圈大一點第591章 歸途第9章 接觸戰第904章 卡賓達第932章 法,西大使第95章 兵工廠升級第125章 魯道夫的變化第1122章 法國試探第154章 發“貨”第1317章 流亡政府第1167章 工程奇蹟第512章 給俄國人提供舞臺第666章 卡爾彼得斯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805章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第384章 臨危受命第796章 強硬態度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662章 參會人選第967章 奧拓第257章 雙方算計第271章 新海軍基地選址第1354章 瘟疫來了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192章 拆分研發部第1218章 佔領扎林蓋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1039章 哈拉雷市工農業發展計劃第946章 那勒斯日記第865章 高原省第376章 作戰會議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1184章 通吃第1245章 交易達成第1018章 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