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4章 汽車之都

1905年12月3日。

萊茵市。

作爲一國之都,萊茵市飛速發展,而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就是萊茵市街道上已經並不稀奇的汽車。

汽車雖然已經廣泛出現在世界各個主要大城市,成爲工業文明的一個象徵,往往越發達的城市,汽車數量也越多。

在柏林,巴黎,倫敦和紐約街頭,都或多或少可以看見這種稀奇事物,但是在萊茵,汽車數量多的有些過分,光是註冊的汽車就達到了驚人的三萬三千多輛。

彼時萊茵市總人口也就接近四十萬,這相當於相當於每十幾個人就有一輛汽車,汽車在東非已經徹底成爲了主流的出行工具。

同時城市軌道車輛,和公交車數量也明顯大幅度增加,在區域內密度高居世界首位,作爲當前世界上的一座中等規模城市,萊茵市的發達程度可見一斑。

一五計劃之前,東非汽車產業在世界上本來就比較出名,而彼時東非汽車產量還在各國外交人員理解範圍之內,但是等到一五計劃結束後,東非汽車年產量已經很難讓各國外交人員理解。

當然,歐美各國外交人員還可以找到理由來解釋萊茵市的汽車規模,就比如法國大使湯姆森就說道:“東非在汽車產業上起步確實比較早,不過這並不能說明東非已經超越歐洲國家,實際上東非這種集權國家,很容易把資源集中到首都來,恐怕東非政府將全國大部分汽車產量都優先分配給了萊茵市,這在我們法國就不可能存在這種情況。”

“我們法國不可能像東非政府這樣,通過政治手段,集全國之力打造自己的政治中心,這是一種浪費極其嚴重的政績工程,如果是在法國,只要你的能力強,就算巴黎以外的國民也可以購買的起汽車,而在東非,恐怕除了萊茵市等幾個發達城市以外,完全是如同沙皇俄國一樣的兩幅面孔。”

就算親眼見到了,歐洲人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承認東非在某些領域超過了自己,這就是一種傲慢,實際上東非和美國都享受着這種“歧視”待遇,作爲世界文明中心的歐洲怎麼可能被東非和美國這兩個野蠻之地的國家超越呢!這是當前持有歐洲中心論的人所不能接受的。

當然,也不是沒有有識之士注意到東非和美國飛速發展的問題,美國尚且有跡可循,作爲“天選之地”,美國的各項基礎條件都不遜色歐洲,所以能夠發展起來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當他們想要探查東非內部原因的時候,會遇到各種挫折,就以汽車產業爲例,衆所周知東非汽車產業在世界第一梯隊,但是東非汽車產業成功的原因卻很難尋找到。

因爲東非是封閉國家,東非七大汽車廠都位於內陸地區,這些地方都不是外國人可以接觸到的,沿海地區比較開放,但是從沿海只能看到幾家和歐美同類型的小型汽車工廠,本質上沒有任何差別。

距離各國外交人員最近的汽車生產基地就是新法蘭克福市,但是萊茵市的“結界”讓他們無法穿過僅僅幾十公里的路程。

好在東非汽車產業是比較收斂的,如果真和國際市場對接,那對於其他國家的汽車產業絕對是一場災難。

相對於歐美外交人員,遠東帝國等落後國家外交人員自然沒有這樣的“歧視”濾鏡,即便東非工業化程度依舊偏低,但放眼全世界,也是僅次於英,美,德的頂尖工業強國,就目前而言,法國工業對上東非都已經沒有太大優勢。

法國就相當於東非工業發達的中,東部,但是東非國土面積大,很多區域發展程度並不高,這拖累了東非工業化程度,而不是說法國工業比東非強。

如果刨除人均概念,東非工業不管規模還是質量,都已經超過了法國,和英國差距也不算大,當然,在輕工業方面,東非和兩國相比另說。

而東非工業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實際上和第二次工業革命這個風口有着巨大關係,東非和德國,美國一樣,是二次工業革命中的佼佼者。

只不過德國和美國早在第一次工業時期就打好了底子,這也是東非在傳統工業類型難以和德國,美國競爭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日本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受益者,只不過目前日本工業在其他工業國看來還遠遠達不到讓人“驚歎”的程度。

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格局的衝擊力是相當強的,德國和美國實現了對英國和法國兩個老牌強國的超越,日本也在遠東地區迅速崛起,同時創造了東非這個“非洲怪物”。

後發國家只要把握住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基本上都實現了自身實力的跨越式增長,反之,則繼續在列強國家面前緩慢的匍匐前行。

東非從殖民時代到目前階段,正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息息相關,第二次工業革命發源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而彼時東非已經完成了初步殖民地建設活動,擁有了一定的經濟規模和體量。

而七十年代又正好是東非藉助歐美經濟危機,大規模引入工業的重要機遇期,彼時東非雖然因爲人才限制工業建設比較困難,但是憑藉德意志地區外溢的教育資源,也就是人均小學教育學歷,東非工業還是完成了框架的搭建工作,在八,九十年代就是對這個框架進行不斷完善。

同時,東非本土教育不斷髮展,最終在九十年代末,東非在科研和人才領域終於結出碩果。

在這個基礎上,東非一五計劃順利實行,東非工業產能加速擴張,使得現在東非正式成爲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引領國之一。

在一五計劃結束的同時,東非在人才,工業,科研,市場等重要領域,已經徹底形成了國內大循環,就算彼時其他國家對東非實行制裁或者封鎖,也不可能在阻擋東非崛起的腳步。

而東非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將東非變成一個半工業強國,雖然成績受到歐美社會的質疑,卻足以令歐美之外的國家羨慕嫉妒了。

遠東帝國大使李凌就說道:“三四十年前,我們對東非有着種種誤解,彼時我國對海外瞭解甚少,這導致我們認爲東非和其他西洋國家無異,但是後來我們才知道東非只不過是這個世界上歷史最短的國家,比美利堅更甚,但是在不到五十年的時間裡,東非就算一片未開化之地,變成了面積相當之大,人口衆多,工業強盛的世界大國。”

“東非發展的經驗,對於我們這個國家有很強的借鑑意義,此國能迅速在極短時間裡完成蛻變,雖然說有非洲富庶的原因,但在其立政權之初,連基本人口都無法滿足,尚且需要在我國引入大量移民。”

“所以東非模式絕對不是簡單三言兩語就能概括的,其和歐美國家在制度上相差甚遠,但是能一枝獨秀,毫無疑問對我國復興有着重大啓示。”

遠東帝國外交人員對東非感興趣很正常,彼時遠東帝國還是君主制國家,所以政府官員自然也傾向於繼續維持君主制。

第54章 美泉宮談話第852章 夏威夷第727章 艦隊第833章 拖拉機第464章 勸說第712章 鐵路所見第742章 大捷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247章 黑興根旅第274章 第一次接觸第906章 東非計劃經濟委員會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467章 觀察第649章 新法蘭克福市第224章 國王瀑布第1055章 東非向北第495章 準備反攻第885章 經濟殖民地的覺悟第843章 《黑(東),德經濟合作開發協議》第678章 “民主”東非第582章 地理分界第1009章 新型戰列艦第452章 東非鐵路網第723章 東非的戰略目標第579章 東非模式第619章 繳獲第378章 有自己的路第1110章 中非經濟合作組織第377章 意大利的進展第955章 萊茵宮地鐵站第367章 鐵甲艦第654章 軍用車輛研究所第1151章 東非人打過來了!第199章 結款第950章 巴黎會議第873章 農業結構調整第593章 巴爾特庫姆造船廠第863章 三縱三橫第639章 不對等交易第732章 雙輸第349章 窮兵黷武第453章 借款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412章 買造結合第850章 移民第875章 海軍售後第300章 掠奪第193章 夫妻交談第1106章 開放市場第180章 足球國度第23章 阻礙時代進步第923章 壞事做盡第1011章 借錢第818章 馬普托鐵路第1220章 萊茵人第119章 農忙第987章 經濟危機和一五計劃第847章 畜牧業第86章 咖啡第1139章 三色旗落下第360章 安排第840章第1109章 四國會議第72章 菸草種植第1106章 開放市場第1087章 對英國關係解凍第467章 觀察第9章 接觸戰第311章 意大利王國的想法第258章 夜襲第91章 說明:請大家不要划走,一定要看完,第243章 70式第99章 岸防炮第674章 魚米之鄉第417章 炊事車第82章 麪粉廠第1115章 農村大發展第787章 進攻納塔爾斐迪南大公第871章 “萊茵”市第3章 在柏林第746章 士氣可用第251章 各方行動第70章 蒙巴薩第911章 工業基礎的重要性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244章 轉敗爲“勝”第307章 德國誕生第970章 世界第四第23章 阻礙時代進步第999章 新制鹼工藝第1102章 備戰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1115章 農村大發展第547章 登陸第1019章 選擇路線第825章 不同抉擇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575章 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