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農忙

第119章 農忙

聖誕節一結束,東非移民們又開始了忙碌的生活,和非洲不同,歐洲現在真的是冬天,農民可以休息一段時間。

而東非的許多地方,正值一年裡的小雨季(一般是11月到12月),在種植糧食的同時,移民要疏浚河道和溝渠,做好排水和引水工作。

東非殖民地的氣候條件,不說得天獨厚,也算世界平均水平之上,只要保證水源充足,比如水稻就可以可以一年種2.5季(兩年5季)。

而東非目前開發的土地,都是臨近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充足的地方,亦或者是雨水充沛的地方,解決了水的問題,種植就不成問題,所以移民們有的忙。

也就是作物生長的過程中,纔有農閒時間,在農閒時間,東非殖民地會徵召移民,去征服其他區域。

這就是東非的擴張模式,農時爲民,戰時爲兵,即使沒有戰爭,也會組織民兵訓練,反正很少有閒下來的時候。

既不耽誤生產,也不耽誤戰鬥,是東非殖民地有序擴張的基礎,而除了民兵,東非本來就有常備軍。

一般情況下,民兵對付土著就夠用了,拿不下的硬茬子,纔會輪到正規軍出馬。

不過這種情況,也只是東非在擴張時纔會出現,未來東非停止擴張了,或者人口夠用了,就都不需要民兵來參與戰鬥的事了。

主要還是,要清理土著,人手不夠,肯定是不行的,他們對地形還熟悉,往山林裡一鑽。

憑藉正規軍那點兵力,總不可能去和土著玩躲貓貓,所以要動員民兵力量,對征服地區的土地進行大規模排查。

就算有少量漏網之魚也不怕,就比如許多入侵物種,即便有兩三個個體闖入,找不到交配對象,就無法繁衍種羣。

東非殖民地目前就是這種情況,在東非境內肯定有漏網之魚,可他們脫離了社會,哪怕是土著部落那種原始社會,也很難在野外生存。

畢竟好地方都被東非移民佔了,他們只能和野生動物爲伴,即便靠着本領逃過獸口,和東非殖民地的排查,活到最後,也只能在最後,自己一個人老孤獨死去。

就比如非洲的野生動物,大都是羣居爲主,很少有單獨活動的,動物對東非環境的適應能力可比人強多了。

他們尚且需要抱團取暖,何況是人類,東非之所以不像西非那樣人口密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少了。

東非的土著部落,和東非大草原上的動物頂多算是五五開,而東非殖民地移民之所以不一樣,那是熱武器的降維打擊。

再厲害的野生動物,也是一槍撂倒,而土著就需要團結合作,至少需要四五個人才能對付一條野獸,而像大象河馬那樣的大體積動物,更是需要全村配合才能捕獲。

……

聖誕節,那一天,能抽出時間搞慶祝,已經算是東非政府對傳統節日的尊重了。

每年的雨季,都是東非最忙碌的時候,東非開發薄弱,基礎設施也差。

而降水集中起來,對東非來說也是挑戰,以前整個東非,一到雨季,雨水只能順着地勢彙集起來,這樣地勢低的地方就容易被淹。

這也是土著不接近河流居住的原因,他們一般只需要去河邊打水即可,反正靠打獵爲生。

所以紀錄片裡,經常可以看見非洲人頭頂水壺去非常遠的河邊打水,當然,部分水源地附近野獸較多,比較危險,也是非洲人不住在水源地附近的原因。

而東非殖民地就不行了,農業是東非殖民地最重要的產業,而農業種植自然距離水源地越近越好,至於野獸,早就被東非政府肅清了,所以東非移民大多居住在河流湖泊等水源附近。

爲了汲取河水來灌溉田地,還要挖水渠,打造水車等引水設施。

而東非一到雨季,部分河段就容易氾濫,所以,爲了避免洪澇對民居住地和農田造成威脅。

在雨季疏浚河道,修築河堤就成了必要手段,這些大工程,要殖民地所有人一起行動才行。

當然,主要還是預防,真的發生洪澇災害的機率並不大,只有極端的年份,雨水過多才會發生。

而只要提前做好防範措施,即使遭受損失,東非殖民地也承受的住。

畢竟東非殖民地開發的土地,面積上比較大,沿河部分只是小部分,主要還是通過溝渠引水灌溉。

現在只是條件比較差,未來條件好了,肯定是要引進抽水機等重要工具的,那時就不用靠人力,費勁驅動汲水裝置。

甚至不用等那麼久,像風車這種原始動力的機器,都可以提前引入,恩斯特就打算派人到荷蘭去學習一下經驗。

實際上荷蘭的風車,最早還是從德意志地區引進的,但荷蘭人將風車玩出了各種新花樣。

除了吸水,排水外,風車還被荷蘭人當做重要的動力來源,碾穀物、菸葉、榨油、毛氈、造紙……

隨着蒸汽時代的到來,荷蘭的風車也漸漸衰落了,但這玩意在東非這種蠻荒之地還是大有作爲的。

反正東非不缺材料,主要的木材和磚石管夠,其他材料也可以從歐洲進口。

東非殖民地目前的條件,還無法進入工業時代,但是可以將農業時代所有的先進工具和經驗拿過來用用。

主要還是爲了節省成本,工業的門檻太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傳統的農業工具,東非殖民地自己就可以製作。

加上那些千百年總結的,農業時代的先進經驗,至少可以將東非的生產效率提升到農業時代的極致。

而農業時代,只是東非殖民地的一個過渡階段,不會一直延續,恩斯特也知道工業化纔是未來,可建房要先打地基,沒有農業做支撐的工業只是無根浮萍。

當然,如果搞小規模的工業化也不是不行,問題是這樣,恩斯特還不如在黑興根那塊小地方直接圈地自萌,東非的天賦這麼好,不能白白浪費,而大工業離不開農業獨立自主。

東非殖民地將東非原本的原始社會經濟制度,改進到農業時代本來就是一種進步,遑論用幾十年的時間,就走完其他國家幾百上千年才渡過的農業文明。

(本章完)

第1293章 肢解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227章 缺大德的東非人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1244章 英法調停第414章 新漢堡港第305章 伯明翰和平協議第315章 清倉第45章 羅恩羅達第228章 留學生第1336章 鐵路強國第520章 發電廠第552章 過往第734章 戰備狀態的新漢堡港市第1225章 庫區移民第638章 利益交換第1255章 林業資源第1022章 南德意志王國第1284章 法國人的家底第1247章 五萬平方公里第789章 態度第993章 東方省的強省會戰略第599章 世界“第一”第600章 嘗試第842章 優勢互補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1032章 世界最大封閉國家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1077章 汽車訂單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872章 棉花擴產第349章 窮兵黷武第1204章 茶葉市場第113章 野望第412章 買造結合第37章 戰爭第555章 羞辱第698章 魚餌第598章 新年第408章 劊子手上線第656章 擴產和升級第218章 跑歪的會議第68章 阿拉斯加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581章 “火車頭”第900章 “三部”建設第320章 雙標第1276章 酒精第164章 肉類第605章 奧蘭治人起義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668章 都需要時間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742章 大捷第763章 威脅本格拉第912章 羅安達商人第125章 魯道夫的變化第637章 大缺大德第573章 海陸之爭第1045章 教育第1022章 南德意志王國第850章 移民第328章 境外勢力第409章 比屬剛果第180章 足球國度第831章 人口長城第160章 革新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1263章 《東荷再協議條約》第910章 坦克試驗場第713章 不畏戰第415章 在的裡雅斯特第1177章 東非的“老朋友”第155章 沙俄移民的特殊待遇第640章 工地第432章 三個渠道第842章 優勢互補第361章 k001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877章 合作辦學第510章 給英國找點事做第3章 在柏林第654章 軍用車輛研究所第886章 落後產業轉移第503章 多管閒事第1165章 抵押物第1273章 尼古拉二世下臺第1251章 二手艦隊第857章 一分爲二第1193章 “理想國”第582章 地理分界第152章 恢復聯絡第13章 國際調停第945章 空軍第55章 到東非去第188章 維斯特宮第888章 萊茵市選址第909章 第二百二十六 裝甲部隊設想第388章 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