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回 苗訓決算服柴榮 王樸陳詞保匡胤

詩曰:

平地起風波,心驚奈若何?

諫辭終不聽,苦口機如無。

君心縱隱恨,臣命豈堪苛?

一朝免大禍,千古嘆同途。

世情多反覆,屬意在干戈。

話說周主憑了夢寐之事,要把趙匡胤斬首,並拿家屬一併問罪,以消隱忿。晉王柴榮百般苦奏,堅執不從。卻得王樸進言,以趙匡胤罪狀未著,豈可驟加以刑?當發與晉王柴榮,錄其情狀,暴於朝野,然後正其典刑,方爲允當。周主聽了此奏,沉想一回,點頭允許,說道:“王先生所奏甚當。”即命將趙匡胤發與柴榮錄供,復旨定奪。王樸同柴榮謝恩退步。金鐘三響,駕退還宮。柴榮謝了王樸,文武各散。

柴榮來至法場,令人放了綁。匡胤死裡逃生,同進王府,見了衆人,把朝中之事說了一遍。趙普聽了,驚駭不迭。鄭恩只是怪叫,怒氣填胸,便把柴榮恁的埋怨,說道:“大哥,你做了一個王位,就叫你姑爹放了,有何難事?卻又這等薄情。”柴榮道:“愚兄極言苦勸,當今只不肯聽;虧了王先生之奏,方纔暫允。”鄭恩道:“樂子只要你設法救了他,便肯甘休。”柴榮聽了,無可奈何,只得將好言安匡胤之心,說道:“二弟且免憂慮,放心回去,寬慰伯父母之心。待愚兄早晚進言,求姑母挽回,與你討赦,即無事美。”匡胤乃是鐵錚錚的好漢,眼中着不得泥沙,怎肯說半句兒乞憐的話?便道:“兄長,小弟乃朝廷欽犯,天子對頭,若不住在王府,連兄長也不放心,此去或者逃亡,其罪便歸於兄長了。常言道:‘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小弟視死如歸,憑天發付,決不抱怨於兄長也。”當有趙普上前勸道:“公子不必驚憂,小可算來,諒無妨礙。目今聖上正在盛怒之下,若進言煩數,是更益其怒,便難平妥了。幸得王先生保奏,發在王府錄問,此便是緩兵之計,各位便好計議,從中斡旋。待聖心稍解,殿下再以緩言進勸,聖上豈有不釋然允許乎?”柴榮接口道:“先生之言,大有見地,賢弟可安心待之,決然無礙。”說罷,命當值官備辦筵宴,與匡胤壓驚。鄭恩、趙普相陪,四人共飲。正是:

強吞三五盞,勉解百千愁。

按下王府飲酒之事。裡說趙府家人把這件事情打聽明白,來到家中,報與趙弘殷、杜夫人知道。那趙弘殷聞了,驚得魂飛魄散,心喪神傷。那杜夫人聽說兒子犯了大罪,命在須臾,似高樓失足,如冷水澆頭,大叫一聲:“痛殺吾也!”望後便倒。趙弘殷連忙扶住,只見夫人牙關緊閉,氣阻咽喉。暈去半晌,方纔甦醒,淚如泉涌,大放悲聲,叫聲:“匡胤我的兒!你得禍逃生,飄流在外,非容易回來,猶如沙裡淘金,死中得活。我指望養老送終,披麻戴孝;誰知白白的空養一場,好似竹筐打水,只落了空。”說罷,號啕大哭。那趙老爺把夫人扶坐在椅,用言相勸。只見老院子跪下稟道:“今有晉王千歲打發一員差官來說,多多拜上老爺、夫人,不必驚擾,不過五六日內,朝廷自有赦書下來,公子自然無事。差官現在外面,要見老爺。”趙弘殷道:“我乃漢朝鉅子,不受新天子爵祿,怎好與來官相見?匡義兒,你可出去,與來官同進王府。見了晉王,只說我身子有病,不能親自叩謝。再看看哥哥,不知怎了?可速去速來,免使我懸望。”

匡義領了父命來至前廳,見了差官。一同上馬到了王府,見了柴榮,致謝道:“家父感兄長之德,佑護家兄,特遣小弟前來叩謝。”柴榮道:“賢弟回去,多多拜上伯父、伯母,但請放心,令兄多在愚兄身上,包管無事。”匡義拜謝,因父命急迫,不敢停留,與匡胤略談幾句,辭了柴榮,回家去了。

當時柴榮雖與匡胤陪飲,其如心中有事,難以下嚥,不過執杯相伴而已。看看天色將晚,柴榮立起身來,叫聲:“賢弟,愚兄不及相陪,暫且告別。”匡胤已知其意,說聲:“兄長請便。”柴榮往內去了。那匡胤談笑自若,全不介意,與鄭恩、趙普只是飲酒猜拳行令,好不興頭。

不說三人飲酒。且說柴榮回至房內,心中只愁明日怎樣進朝復旨,覺得心神不定,坐臥不安,睡在牀上,翻來覆去,再睡不着,口內長吁短嘆,咿唔沉吟。聽那譙樓已是三鼓,正交半夜。纔要閤眼,猝地裡心頭一跳,卻又驚了醒來。呆呆的對着殘燈,愁眉蹙蹙,神氣惶惶,口中嘆道:“我柴榮欲全大義,故把朋友保舉於朝,以表黃土坡結拜之情。誰知福祿未來,禍患先作,父王與他竟成夢裡冤家,眼前仇敵,即欲加罪,置之死地。我再三苦諫,只是不依。虧了王樸所奏,發在我處。若不設劃奇謀,如何得救匡胤性命?若是遲滯無策,明日父王竟把匡胤殺了,叫我怎見張、羅、鄭、趙諸弟之面?”千思萬想,並無解救之方。不覺金雞三唱,紅日東昇。這一夜工夫,把柴榮愁得形容憔悴,面目枯槁,不敢上朝復旨,只差官具本告病。

周主見了告病本章,心中大驚,忙忙退朝回宮,說與柴後知道。登時傳出旨意,命太醫院官前去看病,又叫心腹內官前去問安。柴榮暗託內官,求柴娘娘在周主面前與趙匡胤討赦。周主見柴榮有病,更值柴娘娘再三勸解,把那殺匡胤的心腸減去了一半。就在宮中發出旨意一道,把趙匡胤暫寄天牢,候晉王病癒之日,再行問明治罪。柴榮接了旨意,悲喜交集,免不得把匡胤送至天牢;瞞了朝廷,又把匡胤暗暗接回,藏在王府。那柴榮職居王位,執掌東宮,又是柴娘娘作主,內外大權,悉命東宮把握,因此大小朝臣,盡都趨附承歡,逢迎不暇,還有誰人敢說趙匡胤不在天牢、而在王府的話?這正是:

炎涼世態皆如此,冷暖人情孰不然?

彼時張、羅二人聞知匡胤有難,齊來看視,弟兄五人坐在書房,商議救匡胤之策。正議間,只見門官報進道:“啓千歲爺,外面有一道人,口稱苗光義,要見千歲。”趙普道:“殿下,那苗光義陰陽有準,禍福無差,善知過去未來,如影如響,乃當今之高士。殿下當以禮貌接他進來,問以救趙公子之策,諒彼決有方略。”鄭恩道:“這驢球入的果然口靈兒,算得恁準,樂子極歡喜他。大哥,快去迎接他進來,必有好處。”柴榮聽說,欣然立起身來,帶同鄭恩、張光遠、羅彥威、趙普等人,一齊行過了七間銀安殿,出了中門,來至府門,見了苗光義仙風道貌,柴榮先已歡喜,欠身相迎。鄭恩向前扯住了苗光義的手,說道:“口靈的妙算先生,樂子在平定州會了你,常常想念你的陰陽有準。今日你有緣到來,樂子快活殺了也。”說罷,一齊進殿,至書房中,連匡胤等六人,都與苗光義敘禮已畢。柴榮遜坐,苗光義辭道:“貧道乃山野村夫,今來晉謁,禮當侍立聽教,豈敢在千歲駕前僭越賜坐?”柴榮含笑說道:“先生,孤久聞你陰陽有準,休咎無差,乃世之高士,自恨無緣常相會晤。今日仙師降臨,天緣相會,孤實有事相求,願聞區劃,先生若推辭不坐,孤家也不好啓口了,還請先生坐了,好待請教。”

苗光義不敢再辭,朝上謝了一聲,就位坐下,口稱:“千歲所言心事,莫非爲着趙公子,朝廷不肯頒赦,要問貧道的吉凶麼?”柴榮聽說,心下訝然,想他推算多靈!今日果然應驗。將椅兒移過,執了光義的手,說道:“妙算先生,你早知孤家的心事,一定陰陽有準了。煩你與孤細細推尋,決斷其中就裡,若得二弟無事,孤家決當重謝。”光義躬身答道:“千歲且請寬心,趙公子月令低微,將星不利,有這幾日薄災,等他災退,自然無事。”柴榮道:“只不知災星幾時可退?先生與孤說個明白,免得孤家憂愁無盡也。”光義道:“千歲,想那陰陽的道理,無盡無窮,變幻莫測,其中的精微奧妙,有非可以言語形容者。大略人生於天地之間,總然扭不過命中八字。陰陽五行,造化機關,誰能轉扼?屈伸理數,要在順循。彼夫勉強行爲,矯柔乖戾,徒益其禍耳,豈樂天如命之士哉?即趙公子同下命中不順,亦是理數當然,命運所定,千歲縱焦勞百出,恐亦無補於事。雖無不測之虞,而亦不能驟然安妥,等待災退難滿,自有機會。千歲今日下問幾時災退,貧道不說,千歲決不放心;貧道若說了時,又恐泄漏天機,得罪於鬼神,必遭譴責,於千歲亦有所不利。然貧道受千歲禮遇之隆,雖不敢不說,亦不敢全說,只好略露一二,以見凡事多有定數也。但只可千歲一人相聞,不可使第二人知,庶合露而不露之意。”說罷,立起身來,附了柴榮之耳,低低說道:“如此這般,方得趙公子免其大禍,而亦可永息外鎮之患矣。”柴榮聽說,將信將疑,沉吟未決。光義道:“千歲不必狐疑,但當靜候,不消六日,管教便見分曉也。”

柴榮依言,遂差人往朝中打聽消息。一面分付排宴款待,就留住苗光義在王府,早晚盤桓。一連過了四日,不見動靜。到了第五日,打聽的差人前來回報:“啓千歲爺,今日朝中有各鎮諸侯差官到來,上表稱賀,惟有潼關高行周不見有本。”柴榮聽報,暗暗稱奇:“苗光義果是陰陽有準,推斷無差。”叫聲:“先生,數雖應了,只恐孤家進朝,此事做不來,如何處置?”光義道:“理數已定,千歲放心做去,自有能人保本,決無妨害。快去快去。”

柴榮聽了,分付當值的備馬,遂別了匡胤等衆人,忙忙上馬,出了王府,穿街過巷,來至五鳳樓,進了東華門,下馬而行。走過九間殿,又過了分宮樓,至內宮候旨。正值周主在宮看那各鎮諸侯稱賀的表章,翻來翻去,不見有金斗潼關高行周的賀表,心下又怒又懼:怒的怒他不來上表,畢竟有不臣之心,欺藐君上;懼的懼他既不賓服,一定有謀反之意,想他智勇兼全,名聞天下,滑州之戰,幾乎喪膽,他若舉兵而來,誰能抵敵?因此懷憂。正在思想,見有宮官跪下奏道:“啓萬歲爺、國母娘娘,晉王千歲在宮門外候旨。”柴娘娘道:“快宣他進來。”宮官傳了旨意,柴榮進宮朝拜請安,平身賜坐。柴娘娘道:“我兒,你病體可好了麼?”柴榮道:“臣兒還未痊可。”柴娘娘道:“你病尚未愈,進宮來有何事?”柴榮道:“臣兒一則進宮問安,二則有樁大事,要奏知父王。”周主道:“王兒有甚大事?奏與我知。”柴榮道:“臣兒遵旨養病,適有報馬報稱:潼關高行周招兵買馬,積草屯糧,不日兵上汴梁,聲言要與漢主報仇。爲此臣兒帶病來奏,望父王早爲定奪。”周主聞奏大驚道:“怪道這賊不來上表,原來果有反叛之心,如何區處?”柴榮又奏道:“那高行周與臣兒有不共戴天之仇,銜恨已久,因他父子驍勇無敵,不能與先人報仇雪恨。如今老賊躁兵練將,要上汴京,聲勢甚大,難與爲敵。依臣兒之見,父王即當命將興師,往彼問罪,先聲所至,可以不戰而定,所謂先發制人,易與爲力之道耳。”周主道:“王兒所奏甚當,但諸將之中,誰可領兵當此大任?汝試擇焉。”

柴榮道:“臣兒聞欺敵者敗,怯敵者亡。今觀在朝諸將,皆非高行周之敵,蓋有滑州之役,恐其懼怯而憤敗也。”周主道:“似此誰人可使?”柴榮道:“臣兒保舉一人,堪稱此職,決能與父王分憂,可望成功。”周主道:“汝保何人?”柴榮道:“臣兒所保之人,乃當今之豪傑,舉世之英雄,恐父王不肯開恩,赦彼罪名耳。”周主聽罷,微微笑道:“王兒,你今所奏,莫非有心要保那紅臉賊麼?這卻萬萬不能。”柴榮復奏道:“父王,那趙匡胤刀槍精通,弓馬嫺熟,有大將之才,堪爲國家之用。父王命之爲將,領兵前去,若匡胤無能,死於高喊之手,就如殺他一般,可消父王之怒矣;若匡胤此去得能擒拿老賊,一來便與國家除了大害,免其後患,二來可報臣兒先人之仇,更可使匡胤將功折罪。此一舉而兩得,公私兼盡之策也,望父王依允。”周主聽奏,沉想了一回,說道:“王兒且退,明日早朝,再當定議。”柴榮總不肯退,只是苦切相求,委曲陳奏。當不得柴娘娘又在旁邊攛掇,說道:“社稷爲重,隱忿宜輕。陛下還該赦趙匡胤之罪,命他領兵速上潼關,剿除叛逆爲是。”柴娘娘這兩句話,又把周主要殺匡胤之心,已減去了八九,說道:“明日候旨。”

柴榮謝恩回宮,回至王府,見了衆人,把這話說了一遍。衆人驚喜交集,說道:“雖蒙大哥這番回天之力,皇心轉移,究竟不知明日兇吉何如。”柴榮道:“不妨,皇上已有允許之意,諒無翻變;設或不然,愚兄願以微命殉之,豈敢偷生於人世耶?”苗光義道:“殿下勿憂,諸公亦請放心,理數已定,明日包管無事。”衆人將信將疑,不敢多說。看那匡胤歡笑自如,絕無驚憂之態。當時柴榮分付備酒,排設於書房之中。現在七人,序次坐下,閒談今古,共飲醇醪。只因未判吉凶,藉此以爲解悶消愁而已。正是:

一事未經言下決,數杯且盡眼前歡。

次日,周主駕設早朝,受文武百官朝拜。周主問道:“今潼關高行周不遣官上表,陰蓄不臣之心,指日兵上汴京。汝等衆卿,有何良策,以助寡人?”言未已,有晉王柴榮上殿山呼,保奏趙匡胤爲將,領兵征剿潼關,必能建績。周主道:“朕的強兵猛將,亦復不少,王兒何苦一心保他?且這賊乃朕之仇人,朕若誤用爲將,倘彼生變,不幾自造其威乎?此奏未妥,難以施行。”只見樞密院王樸上殿,進禮稱臣,叫聲:“陛下,晉王所奏甚是。陛下暫赦趙匡胤之罪,命他帶罪立功,只許領兵三千,刻日上潼關擒拿高行周,得勝還朝,將功折罪;若有失機,兩罪俱發,總然不出陛下之所算也。”周主道:“倘趙匡胤此去,半途生變,反投高行周,便自如虎添翼,愈益其敵,此事怎了?”王樸道:“臣樸願保匡胤立功,決不反投高行周;倘若有變,臣甘抵罪。”周主道:“既先生所奏,與王兒相合,諒是無妨,朕當允議。”遂在龍案之上,親寫了一道旨意付與。晉王柴榮與王樸各各謝恩。周主駕退回宮,文武各散。那王樸是個能人,善曉陰陽,算定匡胤此去,路上自有收留人馬,不必多付,所以只奏三千,若奏多了,周主心疑,便不能救了;況高行周雖然威鎮潼關,父子梟勇無敵,手下雄兵十萬,戰將極多,其如壽命不長,難存於人世,匡胤此去,適逢其會,便可成功。閒話休提。

只說當時柴榮領了旨意,回府見了衆人,先與匡胤恭喜過了,然後將旨意開讀,只見上面有兩句:“領兵三千,速上潼關擒高行周,回京定奪。”只唬得柴榮面如土色,舉止無措,一把扯住了苗光義說道:“先生;二弟雖然赦了,那旨意上只付三千人馬,前去征剿。據孤家看來,此去只有輸,沒有贏。那高行周排兵佈陣,引誘埋伏,件件皆精;況其子高懷德勇冠三軍,萬夫莫敵。孤家前在滑州,與他打過幾仗,被他鞭打史彥超,槍傷王峻,殺死人馬無算。這般利害,人所共知。今二弟雖是英雄,只叫他匹馬單槍,如何去得?孤家於心不安。不知先生有甚良策?”苗光義道:“理數已定,千歲何必多慮?況貧道已先說過,時來運來,趙公子從此以後,大運亨通,該與王家出力,建立功勳。此去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到那裡福了心靈,災消晦退,正是旗開得勝,馬到成功。千歲但當靜以待之,方信貧道之言不謬也。”柴榮道:“先生言雖容易,其如孤心終不能安,奈何?”光義道:“貧道有一譬喻,當爲千歲言之,其疑可立決矣。”柴榮拱手請教。苗光義從容分說出來,有分教:歷年嘍卒,盡爲帳下雄兵;前代良臣,頓作冥中厲鬼。正是:

饒君縱有沖天志,難出其中玄妙機。

畢竟苗光義說甚譬喻,且看下回分解。

第五十一回 馮益鼓兵救高將 楊業決水淹周師第五十二回 真命主爵受王位 假響馬路阻新人第四十六回 高行周刎頸報國 趙匡胤克敵班師第五十五回 課武功男女較射 販馬計大鬧金陵第五十九回 劉仁贍全節完名 南唐主臣服納貢第三十回 柴榮薦朋資帷幄 弘肇被譖陷身家第十七回 褚元師求丹療病 陳摶祖設棋輸贏第五十六回 楊仙人土遁救主 文長老金鐃傷人第十七回 褚元師求丹療病 陳摶祖設棋輸贏第七回 柴榮販傘登古道 匡胤割稅鬧金橋第十四回 爲資財兄弟絕義 因口腹兒女全生第二十六回 五索州英雄復會 興隆莊兄弟重逢第二回 配大名竇公款洽 遊行院韓妓殷勤第十三回 柴君貴過量生災 鄭子明擅權發貨第三十二回 高行周夜觀星象 蘇逢吉聳駕喪軍第二十一回 馬長老雙定奇謀 趙大郎連誅賊寇第四十回 鄭子明惱打園公 陶三春揮拳服漢第四十六回 高行周刎頸報國 趙匡胤克敵班師第四十七回 劉崇兵困潞州城 懷德勇取先鋒印第一回 苗訓設相遇真龍 匡胤遊春騎泥馬第七回 柴榮販傘登古道 匡胤割稅鬧金橋第一回 苗訓設相遇真龍 匡胤遊春騎泥馬第十九回 匡胤正色拒非詞 京娘陰送酬大德第四十九回 丁貴力戰高懷德 單珪計困趙匡胤第五回 趙匡胤救假書生 張桂英配真命主第三十九回 匡胤射龍解水厄 鄭恩問路受人欺第十六回 史魁送柬識真主 匡胤宿廟遇邪魑第十三回 柴君貴過量生災 鄭子明擅權發貨第七回 柴榮販傘登古道 匡胤割稅鬧金橋第二十回 真命主戲醫啞子 宋金清驕設擂臺第三十三回 李太后巡覓儲君 郭元帥襲位大統第十二回 篤朋情柴榮贈衣 嚴國法鄭恩驗面第三十四回 王子讓辭官養母 趙匡胤避暑啖瓜第三回 趙匡胤一打韓通 勾欄院獨坐龍椅第十二回 篤朋情柴榮贈衣 嚴國法鄭恩驗面第四十一回 苗訓斷數決魚龍 匡胤憐才作媒妁第三十四回 王子讓辭官養母 趙匡胤避暑啖瓜第四十一回 苗訓斷數決魚龍 匡胤憐才作媒妁第五十四回 王景分兵襲馬嶺 向訓建策取鳳州第五十八回 韓令坤擒剮孟俊 李重進結好永德第四十二回 柴榮進位續東宮 匡胤無罪縛金鑾第四十一回 苗訓斷數決魚龍 匡胤憐才作媒妁第五十四回 王景分兵襲馬嶺 向訓建策取鳳州第三十九回 匡胤射龍解水厄 鄭恩問路受人欺第五十五回 課武功男女較射 販馬計大鬧金陵第五十九回 劉仁贍全節完名 南唐主臣服納貢第五十五回 課武功男女較射 販馬計大鬧金陵第十回 鄭子明計除土寇 趙匡胤力戰裙釵第四十六回 高行周刎頸報國 趙匡胤克敵班師第三回 趙匡胤一打韓通 勾欄院獨坐龍椅第十一回 董美英編謎求婚 柴君貴懼禍分袂第四十九回 丁貴力戰高懷德 單珪計困趙匡胤第四十一回 苗訓斷數決魚龍 匡胤憐才作媒妁第四十一回 苗訓斷數決魚龍 匡胤憐才作媒妁第四十九回 丁貴力戰高懷德 單珪計困趙匡胤第八回 算油梆苗訓留詞 拔棗樹鄭恩救駕第五十一回 馮益鼓兵救高將 楊業決水淹周師第六回 赤須龍山莊結義 綠鬢娥蘭室歸陰第五十四回 王景分兵襲馬嶺 向訓建策取鳳州第十九回 匡胤正色拒非詞 京娘陰送酬大德第四十二回 柴榮進位續東宮 匡胤無罪縛金鑾第十四回 爲資財兄弟絕義 因口腹兒女全生第十一回 董美英編謎求婚 柴君貴懼禍分袂第二十五回 杜二公納諫歸正 真命主違數罹災第五十四回 王景分兵襲馬嶺 向訓建策取鳳州第三十二回 高行周夜觀星象 蘇逢吉聳駕喪軍第四十五回 杜二公納婿應運 高行周遣子歸鄉第十八回 賣華山千秋留跡 送京娘萬世英名第三十七回 百鈴關盟友談心 監軍府元帥賠禮第二十七回 鄭恩遺像鎮村坊 匡胤同心除妖魅第四回 伸己忿雹打御院 雪父仇血濺花樓第三十五回 趙匡胤博魚繼子 韓素梅守志逢夫第三十六回 再博魚計賺天祿 三折挫義服韓通第四十七回 劉崇兵困潞州城 懷德勇取先鋒印第十二回 篤朋情柴榮贈衣 嚴國法鄭恩驗面第十回 鄭子明計除土寇 趙匡胤力戰裙釵第四十九回 丁貴力戰高懷德 單珪計困趙匡胤第五十四回 王景分兵襲馬嶺 向訓建策取鳳州第四十八回 高懷德智取天井 趙匡胤力戰高平第五十二回 真命主爵受王位 假響馬路阻新人第四十三回 苗訓決算服柴榮 王樸陳詞保匡胤第二十九回 平陽鎮二打韓通 七聖廟一番伏狀第五十六回 楊仙人土遁救主 文長老金鐃傷人第三十回 柴榮薦朋資帷幄 弘肇被譖陷身家第五十回 單珪覆沒蛇盤谷 懷德被困鐵籠原第二十八回 鄭恩無心擒獵鳥 天祿有意搶龍駒第五十六回 楊仙人土遁救主 文長老金鐃傷人第十三回 柴君貴過量生災 鄭子明擅權發貨第五十八回 韓令坤擒剮孟俊 李重進結好永德第四十五回 杜二公納婿應運 高行周遣子歸鄉第五十一回 馮益鼓兵救高將 楊業決水淹周師第五十五回 課武功男女較射 販馬計大鬧金陵第三十四回 王子讓辭官養母 趙匡胤避暑啖瓜第十八回 賣華山千秋留跡 送京娘萬世英名第四十五回 杜二公納婿應運 高行周遣子歸鄉第三十三回 李太后巡覓儲君 郭元帥襲位大統第五回 趙匡胤救假書生 張桂英配真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