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中國國防軍從戰後的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到,波軍應考慮放棄西部一些有價值的地區,如西里西亞工業區,而在那累夫河、維斯托拉河流域右線重點設防,作有步驟的防禦,以此拖延時間,等待英、法在西線發動進攻,那麼即使失敗也不至於敗得這樣快,這樣慘。畢竟拖延時間對波蘭總是有利的。但波蘭指揮官總是幻想能守住一切,結果反倒丟了一切,一敗塗地。這又驗證了一條軍事經驗:弱小的一方若想守住一切地區,勢必一敗塗地。同時,在波軍的部署上,我們還看到令人不可思議的一幕,他們將主力靠前配置,很顯然他們還打算一旦英
、法在西線作戰成功,德軍主力西調,他們就馬上轉入攻勢,波茲南地區的主力取最短路程,直取柏林。然而結局說明了一切,這一企圖完全脫離現實,等到他們醒悟過來,想迅速東撤已不可能了,德國空軍已使波蘭不怎麼發達的交通線陷於癱瘓,步行軍的速度又遠跟不上德軍機械化速度。即使波軍以戰略防禦爲主,放棄西部地區,在那累夫河、維斯托拉河多點設防,其意義也只能是作爭取時間的努力,一切取決於英、法在西線作戰的結果如何。波蘭能堅持多久?其間前紅俄會不會同德國前後夾擊?還是未定之數,誰也無法預料。一個國家若把自己的命運繫於大國身上是何等的危險!所以,波蘭爲但澤而戰,不惜以亡國爲代價,在策略上是否明智便成了問題。這也是歷史留給後人的啓示。
應該說,德軍進攻波蘭是在兩線作戰威脅下的一次軍事行動。當時,德軍東面有波蘭40多個師,裝備870輛坦克、火炮4300、飛機1000餘架;而西面則是英法聯軍110個師,裝備坦克3000多輛、火炮2.6萬餘門、飛機3000餘架。德軍此時總兵力共106個師,裝備坦克3195輛(不含中國支援的300輛獵犬坦克)、火炮1萬餘門、飛機2500架。相比之下,德軍處於嚴重劣勢,不具備兩線同時開戰的能力。因此,如何減輕兩線作戰負擔是保證其不敗的關鍵。
爲了最大限度的集中主要兵力擊敗波蘭,德軍爲此所做努力是在德法邊境的齊格菲防線駐守了33個師並可以得到第2和第3航空隊共約500架飛機的支援。同時,西塔拉嚴令西線德國空軍在英法空軍沒有進行大規模攻擊前不得越境進攻,只能在德國本土實施防禦。
從德軍部署來看,盡在西線留下33個師的兵力顯得遠遠不夠。何況這33個師中沒有裝甲與摩托化部隊且只有11個是現役師。齊格菲防線雖說可以依託但並不很牢固,這一點上遠遠比不過法國的馬其諾防線。而且防線也缺乏足夠的縱深,對於勢力龐大的英法聯軍並不能構成很大的阻礙。500架飛機可以對守軍起到增援作用,但同英法聯軍上千架飛機相比則感覺有些寒酸。所以實際上,德軍進攻波蘭有很大的冒險性,因爲兩線威脅並沒有解除。但是從中國國防軍參謀總部的分析來看,法國應付公事的可能性極大,估計不會真的全力以赴的對德國進行戰略進攻。
德軍在西線的33個師直接面對的是法國駐守馬其諾防線的86個師,兩者兵力相差懸殊。何況,法國空軍可以出動對德國軍火基地-魯爾區實施大規模轟炸,如果真的發生的話,將會嚴重影響德軍作戰計劃。而且,對於法軍來說,這應該是保存己方實力而又能打擊德國的最佳方案。德軍的許多將領在9月份也最擔心這件事的發生。儘管由於法國害怕空襲會引起德國報復而最終沒有出動空軍對德國實施空襲,但德國自身以寄希望於德不動則法不動的消極
思想來組織西線防禦本身有很大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法國沒有轟炸德國是膽小而缺乏眼光,對於德國來說沒有背後遭到空襲實屬僥倖。
德國在對波蘭作戰中是沒有必要擔心英法大規模進攻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有紅俄的暗中幫助。在德波戰爭爆發次日即太初十六年9月2日,紅俄就宣佈局部動員。而在英法對德宣戰後兩天,9月5日,伏羅希洛夫命令基輔和白俄羅斯特別軍區進入戰備狀態。這時的形勢非常明朗,波蘭已經處於與德國作戰,英法也已經卷入;此事無論是英法波德還是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威脅到紅俄。這時的紅俄是中立國,在“事不關己”時它沒有必要也不可能爲“世界和平”而協助仇視自己的波蘭攻打德國。顯然,紅俄的軍事舉動是針對英法對德宣戰的。9月9日,法國第4集團軍向薩爾布呂肯地域實施有限進攻。第二天,紅俄西部軍區部隊再次進入戰備狀態,進一步證明了這個意圖。9月17日, “紅俄紅軍向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開始JF進軍,以便將渴望重歸蘇維埃共和國的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的生命財產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並制止西塔拉侵略的進一步擴大。”這個行動,協助德國的用意很明顯,當然還有自身國家利益需要。
結合德俄秘密協定,無疑紅俄兩次將軍隊進入戰備狀態真正目的在於幫助德國牽制、消滅波蘭,並以此來威懾英法,爲德國減輕西線威脅,以使德國在萬一遭到英法大規模進攻時不必顧慮波蘭而全力對付英法。這樣,紅俄不僅能夠得到協定中劃歸自己的勢力範圍,而且也能利用英法同德國大戰之際四處擴張並最終坐收漁利。
如果說英法一點事情都沒做的話或許不算公平,至少英國人的傳單攻勢沒少給西塔拉造成困擾。英國傳單直擊德國自信心的核心。從太初十六年秋起,大量傳單被拋到德國上空,上面寫到:“1917年在東線取勝——1918年回到困苦的家鄉——1939年再次在東線取勝——1940年呢?”
沒什麼比這句話能更準確地表達大多數德國民衆的擔心了。因爲,儘管對東方鄰國的戰役出人預料地快速取勝——但大多數德國成年人還記得22年前的形勢。
當時沙俄這個東方的敵人被打敗,德軍佔領了中歐和東歐直至高加索的廣大地區。但僅僅一年後,德意志帝國就不得不向西方的敵人投降,德皇退位。英國佬不地道的揭了德國人心中的傷疤,西塔拉沒有選擇只有儘快結束波蘭的戰鬥,然後掉頭西顧才能讓國內民衆都得以安心。
幸運的是,中國出售了大批的L22-155毫米榴彈炮給德國,這些先進榴彈炮的加入讓德國人在華沙外圍的火力提升了一個級數。隨着市區漸漸變成廢墟,終於華沙人的抵抗意志開始瓦解,9月27日午間,華沙停火協議生效。至此波蘭之戰實質上已經結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