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四章 競爭上崗

在中西文化當中,內閣制度都不是什麼新鮮玩意,不過儘管都叫內閣制度,可是中西方的內閣制度卻基本是兩種東西,它們之間的差異之大,絕非一個詞語能夠涵蓋。

衆所周知,華夏的內閣制度是源自於大明,其出現本身也是因爲一個非常有名的歷史事件之後——即胡惟庸案,這一案件的特殊性自然無需多言,總之朱元璋廢除了兩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改變了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界限。

當皇權過於龐大的時候,帝國繁重的政務都會堆積到皇帝一個人身上,即便是長時間007工作的朱元璋皇帝,也會感覺到辛苦勞累,而到了他的子孫後代的時候,由於沒有老朱這麼奇葩的能力,於是果斷分權給了官員,也就導致了內閣制度的出現。

也就是說,華夏的內閣制度是源於皇權的過於集中,而導致不得不出現的分權現象,因此明朝皇帝內心並不想給那些爲自己幹活的大臣們以太高的官位,也就導致初期的內閣大學士們,幾乎都是以顧問的身份參與到政事當中,官品則只有小小的正五品。

與此同時,由於皇帝對大臣們都不放心,因此明朝的閣臣們只有建議權,也就是票擬的權力,沒有決策權,也就是沒有披紅的權力,因此早期都是閣臣票擬,由皇帝本人來披紅,從而保證皇帝擁有最大的權力。

可問題是,即便只是披紅,皇帝每天也需要007上班,這對於皇帝來說實在是太殘酷了,因此披紅權力也就慢慢過渡到了皇帝最信任的人手中——即內廷的太監們,他們開始讀書學習,參與到政治當中,而就像前面所說的,他們的角色並不是閹黨,而是保皇黨。

這一制度延續到了清朝,而即便是清朝改頭換面的軍機處制度,也無非就是內閣制度的一個翻版,並沒有超出這個侷限的範圍。

可是,無論是明朝的內閣制度還是清朝的軍機處制度,並沒有達成皇帝真正想要的狀態,而且恰恰是因爲明清的這兩種制度,才導致內閣的權力責任劃分變得困難,甚至導致文臣集團的權力過於氾濫。

簡單來說,內閣或者是軍機處的作用是在於輔政,因此皇帝是必須要給與內閣一定的權力,而由於沒有了宰相,導致六部的庶務是被下放到了部閣,使得尚書們的權力變得更大,這樣一來內閣統籌六部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可問題就來了,內閣擁有巨大的權力,可是權責卻並不一致,所有的責任都實際上歸屬於皇帝本身,而皇帝又天然不會承擔責任,也就導致出現了問題,全朝廷雖然都是責任人,可是卻沒有人能真正承擔得起責任,又不敢對皇帝問責,只能選擇不了了之。

其次,在法理上面,內閣由於沒有宰相之名,自然也無宰相之責,因此即便是更換內閣首輔,也無法對首輔進行問責,因爲他們明面上並沒有權力。

像嘉靖時期的嚴嵩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嚴嵩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權;有宰相之權,而無宰相之責。”這句話正是說出了內閣制度的弊端所在,而且正因爲首輔權責不一致,也才使得明朝黨爭紛紛,像嚴嵩被徐階擊垮,而徐階又被高拱逐走,這也反映了內閣本身的不確定性。

明朝的內閣制度本身並不夠全面,更談不上完美,它本身由於不夠健全,纔會出現崇禎十七年時間內換掉了十九任首輔的笑話,而朝廷長時間陷入這種無意義的內耗和黨爭中,也才使得明朝的敗亡。

因此,寧渝在建立大楚之後,雖然也建立了內閣制度,可是心裡也一直希望能夠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改變,而改變的方向,自然是要讓內閣權責一致,即責任內閣制度。

寧渝望着臉上帶着迷茫的衆人,語重心長道:“朕是要真正跟內閣共同治理天下的,絕不只是讓內閣作爲一個只會票擬的部門,這披紅之權,早就應該授予內閣嘛!”

內閣諸臣聽到這裡,頓時心頭一顫,可以說但凡進入內閣中的大臣,誰都不會去奢望能夠披紅,要知道本身有了票擬製度,再加上披紅制度,就等於是半個皇帝了,誰敢要這樣的權力,那不是在等着找死嗎?

“臣等不敢,還請陛下收回聖命。”崔萬採頓時心裡一慌,連忙拱手拒絕,他要是敢答應下來,只怕明天就會有人要參奏他居心叵測了。

寧渝搖了搖頭,道:“這披紅之權自然不是白白給你們,你們還是先聽朕說完。”

“是,陛下。”大臣們心中儘管有無限疑惑,可是眼下也只能先看看再說。

“在朕看來,既然要讓內閣名副其實,自然也需要加強內閣的地位,日後內閣將會全面參與到行政當中,所有的內閣大臣都將會冠以從一品的職位,擁有相關事務的票擬和披紅權力,但是所有的消息都需要對朕以及國諮院進行彙報,且內閣不得對樞密院進行干預。”

寧渝先是擡高了內閣的地位,然後笑道:“內閣的任期依然是五年一屆,其中內閣將由黨派當中產生,你們都可以下去光明正大註冊黨派,到時候通過黨派的身份來參與下一屆內閣執政選拔,在國諮院具備優先票數者,並且通過朕的相關審覈後,將成爲下一任執政內閣。”

“獲得組閣權力的黨派競選人,將會在朕的任命下成爲內閣首輔,而敗選黨派則爲在野黨,職掌都察院以及大理寺,形成制衡制度。”

“所謂的國諮院,即所有的侯爵以上的貴族,以及軍隊代表,還有各省地方代表,各行業先進代表組成,每年內閣需要在國諮院上進行述職報告,只有內閣報告通過國諮院以及朕,才能參與下一財年的收支統計中來。”

“倘若沒有通過審覈,朕有權直接罷免內閣,並且宣佈提前競選責任內閣,只是流程上還需要從前面國諮院進行,到時候將會選拔出新的責任內閣出來。”

“每屆責任內閣競選之前一年,原國諮院自動解散,重新由皇帝圈定新任國諮院人選,並且針對前任內閣總結匯報進行審定,以及針對新任內閣就職報告進行審定。”

“另外,所有參與競選的黨派都必須要符合法律,要接受國諮院以及朕派出來的核查,所有的財政賬目都需要公開處理,任何黨派都不得接受國外勢力的政治獻金,亦不得接受其他任何個人的捐款。”

.......

經過了寧渝這麼一番解釋,衆人不由得目瞪口呆,這皇帝可是直接鼓勵大家組成黨派來進行競爭,這可真是華夏曆史上開天闢地頭一回了......

也就是說,從這一天開始,就算想要當官,也不要想着卸任就完事,因爲下一任組閣還需要黨派來競選才行,也就必須要給國諮院以及皇帝一份滿意的答案,若是答案不夠滿意,那麼下一任換黨派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對於寧渝而言,他的權力並沒有因爲內閣權力的擴大而有所侷限,因爲在法理上面,組成內閣必須要受到皇帝和國諮院的審覈,而國諮院人選也都是由皇帝一手圈定,因此也就註定皇帝的權力還是總覽一起,但是在政務上的責任,卻過度到了內閣手中。

也就是說,如果內閣幹得不好,那自然就是內閣的責任,到時候寧渝可以光明正大進行重新組閣,使得民怨歸於內閣而不歸於皇帝,如果內閣幹得足夠好,皇帝也擁有足夠的籌碼對其進行限制,使其不會對皇權造成影響。

至於寧渝規定的內閣不得干預樞密院,更是長期踐行的政策,這一政策決定了皇帝始終擁有掀桌子的權力,也可以使得軍隊與政界的聯繫更加分散,有利於皇帝掌握手中的權力。

崔萬採當然意識到了這個制度背後所隱藏的問題,當下苦笑道:“回稟陛下,只怕這麼一來,每任責任內閣任職之時,都會對朝廷官員任職造成衝擊,只怕不利於官員長期爲政,特別是對於地方官員而言,更是大忌.......”

寧渝輕輕點了點頭,崔萬採這番話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每任內閣上任後,豈不是都要把對手趕到一邊去,把自己的人提拔上來?那麼這麼一來,又如何延續政策的連貫性呢?

不過對於這個問題,寧渝心裡多多少少還是有些準備的,他站起身子笑了笑,道:“朕不管你們到時候會怎麼做,反正相關的議案都要呈遞到朕還有國諮院的手中,再加上都察院的轄制,想來你們不會肆無忌憚破壞規則。”

衆人當然也能聽明白這裡面還有一句話,真正肆無忌憚破壞規則的人,也無法繼續得到皇帝和國諮院的信任,那麼這個內閣自然也就維持不下去了。

眼下所有人都已經聽明白了,以後想要參與政治就必須要抱團了,必須要結黨才行,只有結黨才能真正承擔起政黨的責任,纔能有資格參與到執政內閣的競爭當中,而成爲了內閣首輔,也就有機會能夠形成自己的執政團隊,從而確保內閣裡面不會出現打架。

而且由於皇帝和國諮院的限制,再加上軍隊的獨立地位,等同於內閣的權力不會集中到某一個人的身上,哪怕是內閣首輔也無法對皇權造成威脅,而執政內閣想要維持地位,執政政黨想要持續執政,也就必須要給皇帝和國諮院一個交代。

衆人的神色中夾雜着幾分焦慮和期待,他們明白當責任內閣制度形成後,再想要當一個左右逢源的閣臣是不可能了,他們必須要有自己的執政主張,也必須要去努力貫徹自己的理念,否則將再也無法在寧楚的朝廷中生存下去。

用寧渝的話來說,他寧願臣子們在執政的過程中逐漸摸索前進,哪怕犯了一些錯誤也沒用關係,但是他絕對無法容忍那等和光同塵不做實事的臣子,像這樣的人對於國家纔是真正的大害。

在這一次殿前談話結束後,寧楚內部兩個新型黨派悄然產生,其中由勳臣派核心人員寧忠海和程望組成了一個名叫‘保皇黨’的派系,其宗旨便是維護皇權的穩定和大楚的興盛,而另一個則是由士林派組成了一個叫做‘清流黨’的派系,他們的宗旨跟保皇黨差不多,但是多了一項維護士紳地位的內容。

自從兩黨成立之後,便開始興辦大肆報紙,宣傳黨派宗旨,並且開始吸納新生力量,從而爲五年後的競選做準備,至於在此同時,南京城內其他大大小小的比如‘青年黨’‘進步黨’以及‘楚民黨’等等黨派也開始產生,只是他們由於地位所限制,並沒有‘保皇黨’和‘清流黨’那般喧囂的聲勢。

當黨派政治產生之後,所造成的影響並沒有立刻呈現出來,可是落在了有心人的眼中,卻成爲了一個絕好的機會,因爲他們赫然發現一條通往權力巔峰的捷徑,那就是組織自己的政黨去角逐執政內閣,便有機會成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內閣首輔。

雖然執政內閣需要皇帝批准,也就意味着內閣首輔還是要通過皇帝的批准,可是在大家的眼裡,這依然要比過去的道路更加清晰許多,因此一時間加入黨派者人數衆多,在整個大楚境內形成一股新的波瀾。

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二百九十三章 最大隱患第八十七章 得加錢第二百五十八章 十四爺要奮起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一百四十五章 圍城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二百三十章 雷霆手段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四百章 忠臣義士第九十三章 仙桃營第七十二章 擴軍第三十二章 各方準備第五百二十八章 一個都跑不了第一百四十五章 圍城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戰桐城(下)第三十三章 後患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命換命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二十六章 寧家別院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詐勒索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四百五十八章 孤臣之道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康熙(三)第二百五十八章 十四爺要奮起第五百四十章 京察處理第五百五十四章 噶爾丹策凌的奮起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二百八十三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五百一十五章 雙方心機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對刺刀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五百七十八章 嚴正抗議的大英帝國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東進?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鷹計劃第三百五十九章 攻惠州第五百五十章 大帳驚變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恥與風骨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誰求誰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四十四章 雷式炮第一百九十六章 身前事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個厚道人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三百七十八章 來人!上地球儀第十章 尋礦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對刺刀第一百五十章 傷亡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一百八十九章 利與義第三百二十九章 工業革命的前夜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八十七章 得加錢第四百五十八章 孤臣之道第五十三章 禍事第四百零四章 頂不住就是死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第四十二章 兩淮鹽商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大吉第二百六十三章 胤禛繼位第三百九十五章 聯土抗楚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貨幣第三百零七章 裁撤綠營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十九章 火炮第一百零四章 源頭第三百三十三章 誅清逆,平人心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七)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二百四十五章 秘密武器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五百四十四章 競爭上崗第四百九十四章 特別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