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

寧渝對於曾靜的印象頗爲熟悉,是因爲這個人在雍正年間是掀起過天大的波浪,但是寧渝對其的印象並不好,因爲他的反清立場並不堅定!

在真實歷史當中,曾靜原本只是個縣裡的教書先生,當時雍正剛剛繼位沒幾年,然後路過湖南的一些客商,都私下裡傳播雍正是依靠陰謀才能得位,在朝廷裡離心離德。

這些原本不過是以訛傳訛的小道消息,卻被曾靜奉若至寶,而後便以爲大清即將完蛋,於是便想着推翻朝廷,如果說到這裡的話,曾靜只是一個膽大妄爲的狂徒。可是他後面的一些手段,卻讓人覺得此人腦子有病。

曾靜的神奇操作就在於,他聽說當時的川陝總督嶽鍾琪是岳飛後人,便腦補此人是忠勇之後,又手握重兵,肯定不會得到朝廷的信任,於是就派了他學生張熙去給嶽鍾琪投書,歷數雍正種種過錯,勸他重新做回忠勇之後,舉旗造反。

結果很顯然,嶽鍾琪深得朝廷看重,自然不會背離朝廷,隨後就把這件事稟告了雍正皇帝。而雍正皇帝原先也沒有當回事,只是認爲這是一個狂生又在搞事情,便將曾靜打進大牢審理,看看後面有沒有一些搞事的人。

可是這不審不知道,一審下來卻讓雍正驚了一身的冷汗,那就是曾靜將他的老師呂留良給供出來了,這下可好,曾靜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教書先生,可呂留良身份不同,那是江南士林的代表,文壇的領袖。雖然說已經去世了幾十年了,可是他的徒子徒孫都還在呀。

這下子事情就鬧大了,雍正隨即下令嚴查呂留良、嚴鴻逵、沈在寬等人留在家裡的書籍,然後把這幾家人一起押解回了京城進行審問,在之後雍正對漢人的防範之心越發強烈,打算用攻心之術來對付曾靜等人,便根據曾靜的言論進行一條條駁斥,居然把曾靜就這麼給策反了!

後來的結果也很慘淡,雍正皇帝將自己與曾靜問答之詞,編爲《大義覺迷錄》,派大員帶領曾靜到江寧、杭州、蘇州等地,進行宣講,並對呂留良等人的言論進行批駁揭露。

這還嫌不夠,雍正大肆興起文字獄,將呂留良全部遺著焚燬,而呂留良與其子呂葆中及呂鴻逵雖死,也被下令給挫骨揚灰了,至於其他的呂家後人,像呂毅中和呂在寬等人皆斬決,族人全部被誅殺,而跟呂家相關的黃補庵、車鼎豐、車鼎賁、孫用克以及敬輿等人全都誅殺殆盡,可以說整個江南士林幾乎被殺盡了。

至於掀起這場大亂的曾靜師徒,卻被雍正認爲是鄉間的迂腐之輩,不足爲慮,隨後都給釋放了。當然這對師徒也沒活太久,沒過幾年乾隆繼位後,又將這二人給處死了。

可以說,在寧渝的心裡,對這個人是沒有什麼好感的,首先做事能力其蠢無比,其次政治上的立場不夠堅定,這沒辦法讓人放心去用。

可問題是目前的復漢軍可是求才若渴,如果現在把這人給推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自打自臉,因此究竟如何處理,讓寧渝感覺有些頭疼,他有些後悔今日上這天星閣了,天星沒找到,這麻煩倒是來了一個。

曾靜臉色微微漲紅,他再一次長揖行禮,誠懇道:“素聞復漢軍求賢若渴,唯纔是舉,學生不才,就算做不得什麼大事,也可以略盡綿薄之力,惟願驅逐夷狄,復我華夏衣冠。”

寧渝直接上前一步扶起了曾靜,笑道:“先生能投我軍,亦是我軍之福,只是前路坎坷,還望先生勿怪。”

一時間氣氛越發和煦了起來,回到城內後,寧渝直接任命了曾靜爲主簿,以彰顯求賢若渴的態度,而曾靜亦是感恩戴德,並不覺得主簿官小,反而頗爲虛懷若谷,一路學習請教。

寧渝也不再去管他,對於他而言,只要這個曾靜老實乖乖的去做事,不要想那些異想天開的東西,也未必不能重用。至於其他的,可以留待他日細細觀察。

對於此時的寧渝而言,還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在徵南大都督建制之後,寧渝和寧忠義以及鄭廣國、董策、高洪義等人,便一直在操持着南征之事。

其中原先的編制略有變動,其中二師原來的老參謀長高洪義被調到了獨立一師當師長,而新的參謀長由原來的漢陽營出生的鄧方擔任。經過這麼一番調動以後,寧渝也是希望着能夠儘可能提拔幹練之才,將其都鍛煉出來。

獨立一師的編制也基本完成,裡面的團營連級別軍官也都是從一師和二師抽調完成,因此許多人都得到了官職的獎賞。至於長沙一戰當中,寧渝也對有功將士進行了獎賞,光土地都賞出去了五萬多畝。

不過這些土地卻是不可節省,因爲此時的復漢軍的軍餉並不算很高,主要是按照官職等級來給餉,最低的士兵每月銀兩也才一兩銀子,雖然說吃穿用度都無需花費,可跟綠營比起來都算是少的。

除非往上面再升一升,到了排長級別時,每月的餉銀就有三兩,到了連長級別每月是五兩,至於營長級別是一個分水線,每月的餉銀一下子漲到了十五兩,團長級別則是四十兩,而目前復漢軍當中的師長一級別的餉銀高達八十兩。

不過這也是因爲軍餉田的緣故,凡是若是服役超過十年或者戰死者,便贈田十畝,這大大激發了一些貧苦漢子的熱情,他們在戰場上悍不畏死,甚至許多人受傷後更是主動尋死,原因很簡單,復漢軍中規定,若是負傷者退伍,僅給田五畝,若是戰死者,纔給田十畝。

就是這五畝的差距,讓許多漢子爲之犧牲,這件事寧渝也有所知曉,可是卻難以改動,因爲這個規則捍衛的是死者的權力,如果負傷者也能得田十畝,肯定會有許多人主動負傷然後遠離戰場,這於復漢軍的根基不利。

捍衛這個規則的也不僅僅只是復漢軍的高層,而是全體從上到下的所有官兵,原因也很簡單,大傢伙心裡敞亮,明白如果沒有復漢軍,沒有大都督,這個田地誰都不會有,那麼就必須要打勝仗,也需要去死人,那麼這個規則就是捍衛所有人權利的規則。

在目前的復漢軍當中,規則的力量已經開始從雛鷹營學員身上傳遞到其他人的身上,這讓整個軍隊的風氣大爲不同,這也是當初寧渝要求將雛鷹營分散開來的目的,不僅僅只是爲了培養戰術能力,也是爲了培養精神風貌。

第二百七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四百三十六章 反擊開始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五百五十四章 噶爾丹策凌的奮起第一百四十五章 圍城第二百三十五章 戰康熙(五)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南風起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四百零六章 營嘯之變第三百二十九章 工業革命的前夜第四百三十八章 爲萬世開太平第一百八十八章 臨戰大祭第七十二章 擴軍第一百五十六章 跳出棋盤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一百七十二章 九江血(五)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詐勒索第九十章 傷亡第三百三十三章 誅清逆,平人心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慶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四百六十一章 各爲南北第三百五十六章 慘烈與悲壯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決戰之天津登陸第一百一十七章 出征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三百零五章 親征杭州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四百三十八章 爲萬世開太平第四百六十三章 九門提督第一百四十章 備戰第五百三十一章 證券交易所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五百八十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蘭閱兵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一百九十八章 長楓嶺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二百六十一章 康熙駕崩第一百九十七章 琢磨琢磨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二百三十五章 戰康熙(五)第三百七十五章 請君上路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第二百八十七章 成立軍機處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五百七十三章 我要當大汗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誰求誰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一百二十七章 血戰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層第一百零四章 源頭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命換命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二百七十一章 兄友弟恭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一百三十三章 用還是不用?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四百五十八章 孤臣之道第四十章 出鞘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決戰之漢臣處境第一百九十四章 戰前摩擦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四百七十章 大決戰之生死博弈第二百零七章 強行成親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