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問責

正在寧渝酣睡之時,刁旺那些手下兵丁擡着屍身卻是回了營,原本這些人打算將這屍身拋掉,各自分了銀錢便是,可是終究擔心會泄露,到時候怕是到菜市口走一遭,只好硬着脖子去見了上官。

這德安府府治所在地在安陸,因此在雲夢縣的清軍只是一個汛地,最高級別的也就一個正六品千總,這千總大人姓錢名英,是德安府守備高如海的親信。

錢英原本不在營中,可是近日得知消息,工部右侍郎署理湖廣總督事務滿丕升爲左侍郎,屆時總督府並湖廣總兵官或可會查錄軍營兵備武器。

可錢英自家知曉自家事,這營內尋常刀劍盾牌倒也罷了,可是鳥槍火炮卻短缺了許多,剩餘的也大多不堪用,到時候卻無法交差,心中鬱積之下,連煙花柳巷都不敢留了。

在後世很多人眼裡,對清王朝的印象始終停留在“只重弓馬騎射”這一層上,實際上在康熙時代的清王朝,火炮無論是技術還是數量在全世界都屬於領先地位。

因爲本身滿洲能取天下,其實也是依靠了火炮之利,才能打下遼東的那些堅城,而後在康熙年間平三藩收臺灣,乃至於平定準噶爾都依靠了火槍火炮,用後來雍正的話來說,火炮就是“軍中最緊要之利器”。

因此在如今的綠營當中,裝備有四尺長的“金龍炮”,五尺長的後裝“子母炮”,木製三腳架發射的“奇炮”,全是可以在草原上輕便攜帶的兇悍野戰炮,還有重千斤的“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和重八千斤的“永固大將軍炮”。

當然在錢英的這個汛地裡,原本只有一些子母炮,可如今這些子母炮也難以使用了,實在無法交差。

而此時,刁旺手下的兵丁將刁旺的屍身擡了上來,這讓錢英原本就不好看的臉色,更是黑了幾分,這刁旺跟他也沒多少關係,可畢竟是自己營中的手下,身上也有個外委把總的缺。

外委把總只是臨時編制,算不得正式的正七品“經制官”,可好歹也是自己的屬下,如今被人殺了,折的也是自家面子。

錢英黑着臉問道:“上官被殺,爾等爲何沒有拿下賊人,難道你們收了賊人的好處?”這一番話差點把這些兵油子給嚇尿褲子。

一個兵丁壯着膽子從懷中掏出名帖,道:“小的聽聞,殺人的自稱是漢陽寧家的公子,這是他的名帖。”

錢英接過名帖,看了眼便丟在了桌子上,端起茶杯細細品了一口,卻沒有了原先的焦躁,反而嘴角露出一絲微笑,然後讓兵丁去叫了一個老童生過來。

這位老童生是錢英養在營中的文書,有什麼文字上的來往,都是讓這老童生草就,雖說這老童生五六十的年紀,也只考上了個童生,腹中草包一團,可寫寫書信倒也不爲難。

待老童生攤開信紙,磨好了墨,將毛筆捏在手中時,錢英便一邊斟酌,一邊口述,讓老童生書寫。

“茲今日令公子至雲夢,與屬下把總刁旺相隙,發生口角,而後互毆致刁旺身亡,尚需妥善解決.....,前聞總督衙門或查閱兵事,營中火炮老舊不堪...”

雖說錢英不敢肆意撕咬,可也不想放過這大好機會,便仗着這件事向寧忠源寫信要炮,不過這也是因爲在如今的大清國,地方綠營的各級統兵官均歸地方最高文官統轄或節制,縱然寧忠源是從三品遊擊將軍,也無權管到隔壁雲夢縣的千總,就連總督,提督、總兵以及巡撫也都有各自的標兵,除了統轄爲數不多的本標官兵外,都不直接統轄其它鎮協營兵。

這種凌亂瑣碎的軍制,讓軍將之間互不統屬,自然也無法轄制。錢英正因爲如此,纔打算敲寧忠源一筆,至於這刁旺是否冤屈,如今可還有誰會記得?

就這麼的過了數日,寧渝見沒人找自己問責,心中知曉事情已經過去了,想來也是家族在背後使了力,不由得感慨一聲,在這個年代裡,休說尋常百姓,這在很多人眼中難纏要命的把總,在一些人眼裡也不過只是一隻隨時可以踩死的螞蟻。

可是在營中少年們的心裡卻是掀起了波浪,寧渝在他們心中的地位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說原來的少年們視寧渝如父如兄,而現在又增添了幾分敬畏。

寧千秋從寧家又回到了雛鷹營,然後給寧渝帶回來了一個消息,五日後舉行家族大會,讓寧渝準備一下趕緊回去。

寧家每年都會舉行家族大會,不過那通常是在年尾,如果有重大事項時,纔會臨時召開家族大會,統一思想。

寧渝也正打算跟父親寧忠源溝通一下,雖說重生已有數月,可是父子二人真正相處的時間卻寥寥無幾。儘管寧忠源清楚寧渝現在做的事情,可畢竟是水中月,霧中花,隔着一層砂紙了。

對於寧渝來說,他想要在這個時代做出一些什麼事情,首先就需要凝聚家族的力量,如果只是單打獨鬥,那麼無論他怎麼努力,都很難改變自身的處境。

寧家雖然不是豪門貴胄,可也是地方實力派,上百年來集聚的力量也是足夠做成一些事情的,比如如今的雛鷹營,若是沒有家族支撐,寧渝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拉起一支二百餘人的隊伍,更何況還是一支不事生產的學兵。

在這背後,既有寧渝的許多心血,也有寧家默默的付出,那些海量的物資就是明證,因此寧渝來到這個時代的真正首要任務,不是雛鷹營,不是礦鹽,而是用寧家少主的身份來獲取族人的認同,來團結最大的力量,這纔是他真正的立足根本。

這也是爲什麼在過去的幾千年歷史中,無論是誰當皇帝,首先要做的就是剪除世家大族的力量,就是因爲這種大家族大團體,本身就是不穩定的因素。如果出現動盪,這些大家族也都是與皇權對抗的對象,二者彼此廝殺數千年,最後誰也奈何不了誰。

無論是西漢時的遷豪族充實關中的陵邑制度,還是隋唐時的科舉取士,本身都是中央集權對地方實力派的打壓和分化,而魏晉時期的世家政治與宋明時期的大地主官僚階層,都是世家的一種反抗之道。

在如今被譽爲封建時期最巔峰的大清康熙年間,寧渝所代表的地方派,還需要走更遠的路。

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命換命第五百一十五章 雙方心機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二百七十二章 官商勾結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上霸權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七)第一百五十六章 跳出棋盤第三百六十一章 致命一擊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五十七章 拿下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二百九十三章 最大隱患第二百五十一章 擲彈營,萬勝!第二百四十六章 鐵騎衝鋒第三百四十一章 因地制宜,產業升級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二百八十二章 年少萬兜鍪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第四百四十五章 自信姿態第八十六章 西攻南守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二百九十一章 佈局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軍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會攻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貨幣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親征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一百三十八章 屢敗屢戰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五十四章 拒絕第五十四章 拒絕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五百八十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一百四十八章 速克清江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慶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四百一十九章 德川綱吉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時代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三百零五章 親征杭州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命換命第五百二十四章 握緊的拳頭第三百七十四章 還能叫八旗新軍嗎第四百九十四章 特別執行第五百零二章 朝鮮失陷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二百六十三章 胤禛繼位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四百三十六章 反擊開始第二十四章 嚴肅軍風第三百零七章 裁撤綠營第五十七章 拿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聯姻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詐勒索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五十八章 危局第二十四章 嚴肅軍風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貨幣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舊碰撞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六十六章 影子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五百一十七章 金幣還是友誼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四百零三章 上當了第八十三章 奪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