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節 佯攻(上)

和很多重鎮一樣,重慶城牆所有牆垛的下方都有一個傾斜向下的射擊孔,從這裡射擊敵人相對來說更安全。宋樑希望長官讓他們這些老兵利用這些射擊孔,而讓經驗較少的弓手去負責城垛。不過軍官的命令讓宋樑失望了,軍官讓新兵監視射擊孔,如果視野內有明軍就攻擊,而讓宋樑之類的老兵去城垛邊備戰。

“局勢有這麼嚴重嗎?這纔剛剛開始。”宋樑腹謗道。他很清楚,在利用射擊孔方面,老兵和新兵沒有太大的區別,因爲那裡視野相對較小,而且攻擊角度也比較狹窄,如果沒有合適的攻擊目標那麼經驗再豐富也沒用。而讓經驗豐富的射手從城垛攻擊,他們可選擇的目標就多一些,也能給敵人帶來更大的傷害,當然,也更容易被敵人命中。這種戰術會提高雙方消耗的劇烈程度。

明軍已經靠近了城牆,正在支起雲梯來。城牆上的軍官們發出雷鳴般的吼聲,讓兵丁上前攻擊明軍。軍官和他們的家丁都拿着鋼刀在後面督戰,不允許士兵盲目投擲,而一定要他們探出頭去,準確地把大石頭丟到牆根下的明軍頭頂上。

宋樑右手邊的射擊孔旁,蹲着兩個弓箭手,他們輪番拉弓朝着孔內瞄準,一個人射完了換上另一個。宋樑羨慕地看了他們一眼,然後轉身看着前方的戰鬥,等待着合適的機會。

不時有明軍的箭矢飛上來,眼前的兩個輔兵擡着一塊大石頭上前,其中一個人露出半個身子,在鬆手的同時就被一支敵箭射中,那個士兵大叫一聲,倒向了身後。宋樑抓住這個機會,猛地一個箭步上前,飛快地側身於城垛旁,瞄準了一個扶着雲梯腳的明軍就鬆開了自己的弓弦。箭離弦的同時,宋樑急退了兩步——如果剛纔有明軍瞄準這個垛口的話,那他肯定還來不及上弦。

清兵不停地上前,猛烈地向城下投擲着,每時每刻都有人被明軍擊中。城垛前又有一個清軍士兵抱着石頭上去,他向牆外俯出身,剛剛把大石頭舉過頭頂,還來不及狠狠地砸下去,就被一箭射中了胸部。宋樑看到那個清兵被從下面射來的箭頂一下,接着身體就向前趴倒,軟倒在垛口上。

“把他推出去!”軍官喝道,馬上就有兩個人上前,擡起垛口上的人的雙腿,把屍體推出了城外。

“瀝青!”看到障礙已經被排除,軍官聲嘶力竭地再次大嚷起來,後面抱着鐵鍋的兵丁匆忙跑上來,把滾燙的黑色液體從垛口處澆了下去。

在殺傷明軍的同時,清軍的弓箭手和投石兵也不停地倒下。宋樑又一次射擊完畢,他匆匆後退的時候,腳下一絆仰天摔了個跟頭,同時聽到了身下細微的呻吟聲。

絆倒宋樑的是一個垂死的清軍傷員。一開始這些屍體總能得到及時的清理,傷員也會被拖下城去,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城牆上橫七豎八倒着大批的傷亡人員。

無獨有偶,幾個擡着瀝青鍋衝上去的清軍士兵也因爲被軍官催得急,一個人腳下一軟就被屍體絆倒,連帶着整個鍋都被掀翻,牆垛前的幾個清軍士兵躲閃不及,被粘稠的瀝青液濺到,都疼得蹦跳起來。

“把這些東西扔下去!”看到混亂的一幕,已經喊得聲嘶力竭的軍官勃然大怒,厲聲咒罵着那些壯丁:“狗東西,急着投胎嗎?又在偷懶!”

聽到軍官的喝罵,清兵們不由分說,把每一個躺在地上的人都拖向牆邊。絆倒宋樑的那個人用輕微的聲音爭辯着,稱他還活着,但也被和屍體一起從城牆內側扔了下去。宋樑急忙一個鯉魚打挺從地上彈起來,對着兩個正盯着他看的無甲兵蹦跳了一下,表示自己一切正常。這兩個人才把視線從宋樑的身上挪開,去拽另外一具屍體。

……

清軍將領輪換城牆上的士兵,讓疲勞的人下來喘一口氣,換上生力軍繼續作戰——本來清軍以爲把部隊分成三批,一批一輪,今天的戰鬥就該結束了。但纔打了這麼一會兒,第一隊就已經疲憊不堪了——如果明軍繼續保持這種攻勢強度的話,那今天看起來要輪換個兩、三輪。

李來亨得到報告,只是一個時辰的交戰,他負責進攻的這段城牆上就已有上百人的減員。李來亨這一線是戰鬥最猛烈的,這段城牆上空的弓箭密度看上去好像比袁宗第和劉體純的那兩段還要密,起碼是黨守素那邊的好幾倍。爲了擋住李來亨,清軍下令全力射擊,不要吝嗇弓箭。

“李來亨這是故意地消耗我軍,”李國英觀察了一會兒城牆上的動靜,確認李來亨並沒有全力猛攻,搭起雲梯只是爲了威懾守軍,迫使清軍一刻不停地抵抗:“他都豎了這麼多梯子了,半天卻沒有爬上人來,顯然是想多消耗我們些弓箭、器械和人力,等我們力竭了再一起蟻附登城。”

李國英不斷接到緊急報告,明軍搭上城頭的雲梯越來越多,守軍已經快要壓制不住明軍了。

“要打破李來亨的企圖……”李國英沉吟着,猶豫着是不是該命令手下調整部署,節省人力和器械,讓李來亨的部隊覺得登城的時機已經成熟了;更進一步,李國英突然有個大膽的設想,假如各路明軍有個統一的計劃,都要先佯攻,做好準備,然後在約定的時間統一發起總攻的話,那麼打亂李來亨的節奏就有更大的益處。李國英可以先放李來亨上來,然後集中兵力對付他,等耗盡了李來亨的攻擊能力,再把部隊撤下去返回原來的陣地。這樣可以減輕全線的壓力,而且還不必動用手中的預備隊;而其他戰線上的明軍多半無法及時得到消息,很可能還會繼續佯攻下去,等待總攻的時刻到來,從而給李國英各個擊破的機會。

“不過若是我錯了,明軍並沒有這樣統一的計劃,而是各自見機行事的話,就會帶來很大的麻煩。”李國英斟酌再三,還是沒有敢用這樣的冒險手段:“如果我判斷失誤了,重慶就會遇到危險,會多損失很多士兵。”

沒有冒險的李國英讓士兵們繼續堅決地抵抗李來亨的進攻,一刻不停地壓制明軍在牆角處的活動。

明軍全軍總攻的第一天就能帶來這麼巨大的壓力,讓李國英周圍的幕僚們一個個都臉色凝重。高明瞻看着李來亨那邊射上城的密集弩箭,一個勁地大罵東南督撫資敵——誰都知道李來亨自己是沒本事造出這麼多武器的。三年前,聽說他因爲從永曆朝廷那裡總也拿不到軍餉,窮得連戰兵都快穿不上衣服了,更別說盔甲、利刃了。後來聽說胡全才在鍾祥送給了鄧名上萬套裝備,郎廷佐的幾萬兩江部隊也被鄧名、李來亨一網打盡,但如果不是親眼目睹,誰能想到他們居然能富裕到這種程度。

“還好,還好。”李國英強笑了一聲,安慰高明瞻道:“至少胡全才、郎廷佐他們還沒有送大炮給鄧名和李來亨。”

……

此時袁宗第在不急不慌地攻擊着城牆。在搭起雲梯的時候,他讓手下去尋找是否有可以挖掘地道的地點,不過直到現在還沒有找到。正如劉體純說的,重慶城完全是建立在山上,到處都是難以挖掘的堅硬岩石。

“小老虎那裡打得不錯,李國英應該就在他那裡吧。”袁宗第眺望了一下遠處的中央戰線,聽起來那邊的戰鬥比他這裡要激烈多了。

袁宗第現在已經支起了五十多具雲梯,小股部隊不停地嘗試登城,但他們都很謹慎,不是悶頭向上爬,而是時刻保持警惕,一旦見勢不對就跳下來躲開瀝青和火把。

以前裝備簡陋的時候,明軍攻城也只能拿人命去填,但現在既然有了不少武器,袁宗第對手下的性命也就越來越愛惜了。因爲明軍不停地試探性進攻,清軍必須時刻保持城垛上守兵的數量,這讓明軍射手可以躲在盾陣的掩護下不停地攻擊他們。雖然明軍是攻擊的一方,不過袁宗第覺得清軍的損失也不小,而且清軍損失的固然有很多是無甲的輔兵,但明軍這邊也是一樣,迄今爲止,袁宗第折損最多的就是搬運土包的輔兵。

“重慶城的地形實在是太不好了。”袁宗第本想做一些簡易的投石車攻上去,那樣防守者集中兵力於城牆上時,就會遭到更大的傷亡。但是總攻開始得太快,袁宗第來不及做很多器械,而山地又不便於運輸,讓袁宗第很難在靠近城牆的地方部署好投石車。

昨天的軍事會議上,李來亨斷定李國英會把主力擺在一線,企圖在第一時刻擋住明軍的進攻——大家斷定清軍士氣不振,所以李國英不敢冒險,也需要靠頑強的抵抗來振奮士氣,所以李來亨建議大家先佯攻一個上午,利用手中的裝備多殺傷一些清軍。等午時一過,太陽轉到清軍的眼前時,全軍就一起發動總攻,將重慶城拿下。

“本來我還怕黨守素他們忍不住,不過看起來黨守素拿不下城牆。”看到統一的作戰計劃進展順利,袁宗第滿意地自言自語道:“聽說李國英鑄造了一些大炮,等拿下了重慶,咱們也就是有大炮的人了。”(未完待續)

第51節 詐敗第42節 送行第44節 靖難(下)第7節 演變(上)第10節 追逐第42節 艱苦(下)第20節 困獸第31節 胥吏第52節 決心第18節 詔書(上)第32節 吐哺第40節 打賭第4節 國民(上)第35節 請客(下)第26節 兄弟(上)第59節 黃雀(上)第16節 攀談(下)第51節 救援第42節 說客第39節 哨探第26節 判斷(下)第49節 昆明第54節 險境第67節 守法(下)第22節 反正第32節 爭奪(上)第14節 彈盡(下)第42節 中立(上)第22節 退讓(上)第56節 突擊第54節 權變(下)第55節 報紙(下)第52節 登陸(上)第64節 平息(下)第54節 權變(上)第59節 細作第2節 默契第45節 突破(上)第57節 夜戰(上)第65節 援助(上)第55節 混戰第37節 干涉(下)第50節 債券(下)第38節 奔波第11節 優待第5節 隔閡第46節 脫逃(下)第55節 俘虜(上)第48節 專利(下)第29節 統一(上)第48節 提案第29節 計謀第31節 大敵(上)第36節 方向(下)第30節 變化(下)第63節 黃雀(下)第50節 追擊(上)第54節 投機(下)第45節 移民第57節 夜戰(下)第35節 捆綁第40節 印象(下)第43節 風向(上)第42節 艱苦(上)第37節 干涉(上)第11節 攻勢(上)第4節 平衡第29節 計謀第37節 干涉(下)第18節 登陸(下)第50節 追擊(上)第27節 飲血第6節 密議(下)第27節 派系(上)第47節 自救第60節 管轄第54節 授權第45節 突破(上)第30節 變化(上)第47節 矛盾第4節 推薦(下)第33節 通牒第39節 嚮導(上)第4節 棟樑第51節 晚宴第43節 靖難(上)第24節 川西第51節 緊俏第35節 請客(下)第53節 擒賊第32節 血戰(上)第44節 條約(下)第4節 國民(下)第13節 債務第51節 夢想(下)第3節 君臣第29節 搏鬥(上)第4節 國民(上)第32節 意外第8節 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