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日,唐軍北伐大軍自揚州出發。
當日,高郵州便送來降表!
八月二十五日,唐軍北伐軍抵達淮安城外,剛擺開陣勢準備攻城,淮安守將汪澄殺旗人監軍恩泰,開城投降。
隨後,運河沿岸的桃源,宿遷,邳州等府縣相繼望風歸降。
徐州知府孫恩贇送來降表,重鎮徐州歸降。
至九月初,唐軍便已經沿着運河殺入山東境內。
僅僅用了十餘日,半個月不到的功夫,唐軍便打穿了江蘇,江蘇全境幾乎是望風而降。
之所以如此,不光是江蘇地方上被唐軍兵鋒所震懾。
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爲清廷先是輸了鉅鹿之戰,讓天下人看到他的大廈將傾,無力迴天。
緊接着又喪心病狂的炸了黃河大堤,使得黃河決口,生靈塗炭,乾脆失了人心。
兩件大事一前一後發生,搞的地方官員人心惶惶。
憑心而論,誰也不願意給一個連黃河大堤都敢炸的朝廷做事。
更別說,這個朝廷還是異族朝廷了。
黃河大堤一炸,清廷炸掉了自己本就不多的人心和正統性。
然後,大唐北伐軍一至,地方上可不就望風而降了嗎?
除了那些走投無路,只能跟着滿清一條道走到黑的八旗,基本上沒人再願意爲滿清效忠。
當然了,就憑現在清軍留在地方上的軍隊,他們即便想要抵抗,也是無能爲力。
十數萬唐軍北伐,別說現在清廷主力早已在江寧之戰,鉅鹿之戰兩戰中被打光了。
即便清廷匯聚主力,也照樣擋不住唐軍北伐!
要知道,這十數萬唐軍,可全部都是裝備後裝槍,後裝炮,轉管機槍的精銳部隊。
別說放在這個時代的中國了,哪怕是放在一戰的歐洲主戰場上,那也是一股能夠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力量。
這股力量,壓根不是清軍能夠抵擋的!
隨後唐軍繼續進軍,殺向山東境內。
而後,戰局同樣順利!
濟寧,兗州,曹州,泰安,等運河沿岸州府爭相送來降表。
沂州,萊州,登州,青州,東昌府,濟南府,武定府,等地也是爭先恐後的紛紛主動掛上了唐旗。
整個山東,幾乎全部是傳檄而定!
李奕剛至濟寧,便接到這些奏報,忍不住有些愣神。
原本他以爲自己帶兵北伐,多多少少也得打幾場硬仗,沒想到,清廷這邊投降的一個比一個快。
江蘇那邊好歹有那麼幾個州府是兵臨城下才投的,可山東這邊,好嘛,唐軍的北伐軍剛進山東。
那一份份降表便爭先恐後的送來了!
看着自己面前的這厚厚一摞奏表,李奕稍有些無語。
山東不愧是考公大省,果然自古以來都很想進步!
當然了,之所以如此,也不光是因爲山東人想進步。
更多的還是因爲鉅鹿之戰爆發前,清廷曾從山東調兵去增援戰場。
可結果卻是山東綠營甚至還沒趕到鉅鹿戰場,半路上便被太平軍給全殲了。
以至於現在的山東空虛的很。
再加上山東屬於黃河決口之後的災區,甚至是重災區。
在這次黃河決口之前,黃河入海是過河南,經由江蘇,借淮河水道入黃海。
但在這次決口之後,黃河卻是直接從銅瓦廂那一段,向北改道,變成了經由山東的曹州,兗州,泰安,濟南,武定等州府,借黃河故道入渤海。
也就是說,改道之後的黃河,基本上屬於是在山東大地上衝出一條河道,然後入海的。
山東,可不就是主災區了嗎?
這這次天災中,河南和直隸最多算是傷了點皮毛,即便是受災,最多也就是一兩個州府受到影響,災民最多幾十上百萬,還算可控。
可山東,那是真正的傷筋動骨了的。
山東的百姓士紳對炸河的清廷豈能不恨?
多重因素迭加之下,這纔有了山東的望風而降。
李奕在率軍進入山東之後,便駐紮在了濟寧州,然後開始着手安排賑災事宜。
之所以不繼續北上,那是因爲濟寧州已經屬於是災區邊緣。
李奕雖然心繫災民,但他自身的安危關乎天下大局,不可能讓他真的親身深入到災區第一線去。
別說他本身就怕死,沒有這個想法。
即便他真的有這個想法,大唐的文臣武將們也不敢讓他去冒險,一定是會拼死勸諫。
李奕心繫災民,他能來到災區,便是對災民們最大的支持。
有他親自在災區進行監督,那些官員們就不敢不把賑災當回事,也不敢把事情做過線,賑災的效率必然大增。
但是,李奕如果去第一線,那就不是支持,而是給賑災拖後腿了。
災區一線的人力物力本就有限,李奕一但去了一線,必然得有相當的人力物力被用於接待隨行的軍隊官員侍從,用於護衛他的安全。
而這無可避免的也將導致本就有限的人力物力的浪費。
這是不可取的!
李奕能夠待在災區邊緣的濟寧,老老實實的接見官員,調配物資,執行賞罰,就已經足夠了。
他親自深入災區一線的話,作秀的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反而是過猶不及。
至於說作秀的事情……
現在還不是時候。
嗯,等災區一線局勢大體穩定之後,他再去也不遲。
而在進駐濟寧之後,李奕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各歸降大唐的災區各州府主官發出詔命,命他們着手準備賑災事宜。
如果有人賑災工作做的好,李奕非但可以寬恕前罪,將他們原職留任,甚至還會予以重賞。
可若是有人敢在賑災的時候拉稀擺帶拖後腿,李奕就準備要送他們前去支援南洋建設。
嗯,簡稱流放!
能當官的,哪怕只是佐貳官,甚至是小吏,最差最差讀書寫字也不成問題。
放在這個時代,可都是高端人才。
送去支援南洋建設自是再好不過!
再發完詔命之後,李奕又下令召集唐軍諸將前來議事,準備讓軍隊也參與到賑災的過程中。
“第一件事,要賑災首先要搞清楚災區的具體情況。”
“各部分別派出偵察兵深入災區,進行探查,儘快摸清楚災區各州府縣的具體受災情況。”
“第二件事,各部分別派出人手,在黃河兩岸,以及災區各州府,準備着手搭建難民營,開設粥棚,賑濟災民,儘快穩定地方秩序,着手恢復生產。”
“如今雖秋分已過,但寒露未至,土地也未曾上凍,冬小麥或許還能補種一季……”
“還有,防疫工作要做好!”
“如今災區中已經出現了疫病的苗頭,我軍着手賑災時,要儘快將疫病給壓下去,決不能讓瘟疫大範圍蔓延。”
清廷炸黃河大堤的時間是七月初。
雖然李奕在得到消息後,第一時間便帶人緊趕慢趕帶人往北打。
但等他抵達災區時,時間已經到了九月初。
距離災難爆發已經差不多過去了兩個多月!
正因爲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是故,賑災過程中最爲複雜的搜救工作,已經不需再去做,且水患也大致平息。
最起碼洪水是退了!
且兩個月的時間過去,能救的百姓自己也就救了,救不了的,如今估計差不多都已經爛沒了。
大唐這次賑災,說白了其實也就是施粥,給災民一口飯吃,讓人能活下來。
也正是因爲如此,李奕這才提醒唐軍上下要注意疫病。
大災之後往往有大疫。
而疫病的來源也很簡單,腐爛的屍體。
大災往往會死人,死很多人,死的人多了,屍體來不及收斂,就會腐爛。
腐爛的屍體,就是最大的疫病來源。
這次同樣如此,黃河改道,沿岸死傷百姓何止萬數?
少說也得有幾十上百萬,甚至更多。
這麼多的屍體,壓根來不及去妥善收斂,再加上天災爆發時正值盛夏,還是水災,災區的自然環境正好是溫暖潮溼,實打實的疫病滋生土壤。
如果不注意防疫,極有可能會使得瘟疫擴散開來,這可絕非什麼好事。
吩咐完這些,李奕又開始着手吩咐起了軍事上的事情。
唐軍此次北伐,雖主要目的是賑災。
但卻不能真的只是賑災。
爲了防備清軍趁着唐軍着手賑災之際,南下突襲,李奕必須得提前有所安排才行。
對此,李奕做出的安排是,唐軍派兵前出至黃河北岸,分別在直隸的大名府,山東的臨清州,德州,武定府等山東和直隸交界的州府各自駐紮了一個旅的兵力,用於防備北面的清軍。
再然後,李奕還在稍後面些的濟南府駐紮了一個步兵師的機動兵力,用於隨時增援前線。
除此之外,李奕還派遣唐軍的海軍艦隊入渤海灣,襲擾天津府,攻佔大沽口,藉此來鉗制京城清軍不敢南下。
爲唐軍在山東救災爭取時間!
……
坐在軍帳內,看着各方送來的賑災報告,李奕愁眉不展。
此次黃河決口,水淹河南的開封府,直隸的大名府,改道的黃河經由山東的曹州,兗州,泰安,濟南,武定等州府入海,所過之處,十餘個州府化爲一片澤國。
根據各州府送上來的詳細報告綜合統計。
此次水災,直接或間接波及人數高達一千二百餘萬人。
光是在水災中直接淹死的,便有近百萬人。
隨後,在大唐開始賑災之前,因爲瘟疫,飢餓,傷病等原因直接或間接斃命的人數,也達到了小二百萬人。
兩者相加就是三百萬人。
數據可謂是觸目驚心!
但更嚴重的問題是,糧食問題!
哪怕是刨除已經死去的三百萬人,現如今的災民最少也還有九百萬。
這九百萬人所需的糧食,衣物,藥材等賑災物資,實在是一個天文數字。
即便光算糧食,一個人一個月最少也得有三十斤糧,才能勉強維持生命,一年也就是三百六十斤,四捨五入一下,也就是四石糧食。
並且,這還只是勉強維持生命,保證餓不死。
如果李奕想以工代賑的話,糧食的消耗量最少也得翻倍,四捨五入,一個人一年最少得十石。
按照一石糧食一塊銀元來算,那就是十塊銀元。
九百萬人,合計需要小一個億。
當然,平常時候糧食沒這麼貴,差不多0.5銀元一石糧食是正常價格。
但是,今年情況特殊,大災之年,糧食必然漲價。
即便大唐朝廷出面統一收購糧食,可也不能一點價格不讓人漲。
否則的話,人家不賣你,大唐也沒什麼辦法?
畢竟總不能直接去搶吧?
所以,李奕能做的,也就只是給出一個指導價格,壓制漲價幅度,但不可能完全不讓漲。
當然了,李奕允許他們漲價,但只能在他允許的範圍內漲價。
誰敢過線,就別怪李奕讓他們體會一下封建的鐵拳砸在身上有多疼。
既然我給錢你們看不上?
那好,直接抄家吧。
抄完家,糧食是我的,錢是我的,就連你們的命也是我的!
還有就是,即便今年補種的一季冬小麥能活,能補充一部分糧食缺口。
但賑災不是光有糧食就行,算上燒火用的木材煤炭等燃料,算上藥材,衣物等各類生活物資,鋤頭鐵鍬等恢復生產所需的物資。
再算上重修黃河大堤所需的花費……
一個億肯定打不住,最少也得兩三個億。
這麼大一筆數字,看的李奕直眼暈。
這也就是幸虧大唐剛打完江南之戰,拿下了江南這個錢袋子,且還抄沒了杭州八旗以及福州八旗的家底子,極大了充實了國庫。
否則的話,大唐恐怕都掏不起這筆錢。
但即便如此,這麼大一筆款子掏出來,李奕也感覺肉疼。
還有就是,這個時代的生產力並不發達,物資極度匱乏,很多時候,你有錢也搞不到物資。
九百萬人……
這個缺口實在是太大了!
這裡面最重要的問題,還是缺糧。
思索一陣之後,李奕轉頭對李鴻章說道。
“再傳孤之詔命,發電報給外交司和商業司。”
“命他們着手聯絡英法等各國的在華商人,以及朝鮮,日本,越南,暹羅,柬埔寨等各國,以及馬尼拉和巴達維亞,印度等列強殖民地。”
“從各地不限量的收購糧食!”
“有多少,我大唐要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