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上海灘是近代大清國乃至後頭民國、共和國房地產業出現最早的地方之一,至今已有一百五多年的經歷唻。
阿拉上海灘裡廂有資料講,記述了土地房屋,記述你產權、產籍爲核心的各項房地產行政管理,也主要記述來上海灘百年來房地產業的起伏興衰,房地產業是事件的主體。如果放在歷史大舞臺上看,土地房屋是舞臺;行政管理是舞臺監督;房地產商和各個故事點則是一百多年來上海灘浪向中外房地產業者上演的一幕幕的大戲唻。
房地產業是城市化與商品經濟發展相結合的產物,所以,房地產業在近代史上纔出現。阿拉上海建城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且早有江海通津、東南都會之稱。
可是在封建社會和自然經濟的形態下,購地建房主要目的是爲住用或顯示財富和地位,未出現以盈利爲目的的房地產經營者。
鴉片戰爭後,按照大清國、英吉利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一八四三年上海開埠,允許外國商人租地造屋,資本主義的房地產經營開始移植到古老的大清國。
從上海開埠之後的、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時間跨度中,阿拉上海灘房地產業的歷史可分三個階段。
首先是清道光二十三年到共和國這一段歷史時期。這是區別於封建自然經濟下房地產買賣的近代資本主義經營的房地產業發生、發展到消亡的階段。
從資料的記述之中可以看到,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形態下按市場經濟運行的房地產業,最初是所謂洋人、也就是外商的一統天下,最早從事房地產經營的外商大多數是兩土、也就是煙土、土地起家的冒險家。
這些冒險家伊從事房地產經營,主要依仗租界特權,有些房地產外商還是租界當局的行政當局、也就是公共租界工部局、法蘭西租界公
董局的成員,官商勾結起來,大獲其利。
混跡上海灘所謂冒險家的財富隨着租界的擴展而膨脹,租界當局的財政也主要依靠房捐和地稅收入。
到了民國二十四年、公元一九三五年,公共租界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五都來自於房捐、地稅,說是租界財政的半壁江山,已經不準確了,評價爲支柱,倒是恰如其分。
眼瞅着所謂洋人們從事房地產經營獲得厚利,爲外商效力的買辦以及各個時期挾帶巨資來滬避難的地主、官僚、富商也競相仿效,成爲華界房地產經營者。
而時間到了日僞時期,英吉利、美利堅等國房地產商受到沉重的打擊,華商房地產業企業在數量上超過了外商,但其經營規模及其所佔有的房地產的檔次和價值量與外商相比,仍是相形見絀。
縱觀洋人外商們其佔統治地位的一百年間上海灘房地產業的發展,可以得出這樣的論斷:阿拉上海灘開埠後,脫胎於西方的市場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房地產業隨之興起,外商從事房地產經營在攫取鉅額利潤的同時,加速了上海灘城市化,使上海由一個四五十萬人口的東南沿海的小縣城,發展成爲數百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產生了一批近現代房地產企業家。 透過上海近現代建築史可以看出來的是,從清道光二十年到光緒二十一年,也就是一八四零到一八九五年,是近現代西方建築結構、建築材料、建築技術、建築元素爲內涵的近代建築業在阿拉上海灘的起步階段。
這一階段在上海租界浪向形成了新的城市區域,呈現了早期西方列強的領事館、洋行、銀行、商店、工廠、倉庫、教堂、飯店、俱樂部和獨立式住宅等等新型建築物。
而這些建築物大多是一、二層樓的磚木混合結構的券廊式和歐洲古典式建築。磚木混合結構是對中國傳統的木構架結構
的第一次衝擊。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出現了老式石庫門裡弄住宅,這是歐洲聯立式住宅與中國傳統的立帖式磚木結構的結合,成爲上海居民一種獨特的房屋類型。
這一時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水泥和鋼框架結構的應用,大清國同治二年、公元一八六三年建造的英商上海自來火房是中國第一座鋼結構的建築。同治十二年、公元一八七三年建成的英吉利國領事館、光緒五年、公元一八九七年建成的徐家彙藏書樓、光緒二十年、公元一八九四年始建的聖約翰大學部分大樓都是當時聞名的新型建築。
清光緒二十一年至民國八年,即一八九五到一九一九年,是近代建築業在上海灘的發展階段。
在上海灘新開發的地皮上頭,行政、金融、商業、交通、教育、娛樂等新的建築類型陸續出現。工業建築出現了大跨度鋼結構車間。隨着上海人口的增加,里弄住宅數量劇增,鋼結構得到應用,開始向多層建築發展,出現了5層以上的大樓。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九五年所建的匯中飯店舊樓、清宣統二年、公元一九一零年所建的英國總會,一九一六年所建的亞細亞火油公司大樓均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光緒三十四年至宣統二年,也就是一九零八到一九一零年所建的美利堅國商的上海德律風公司開創了上海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大樓的紀錄。
這一時期的主要建築分佈在租界浪向的外灘一帶。這一時期建築的歐陸風格的建築還有中國通商銀行大樓、旗昌洋行樓、華俄道勝銀行樓、匯中飯店樓、俄國領事館、永年保險樓、禮查飯店樓、申報館樓等等,多爲金融和洋行建築。
不過百年,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雖說是短短的一段航程,可是伴隨着上海灘房地產業的飛速發展,上海灘這顆靚麗的東方明珠,日益發散出璀璨的光華出來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