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潛伏行動已經失敗,鞠義也沒有太好的辦法,除了回去覆命,讓馬超定奪之外,鞠義已經別無選擇了。
鞠義便道:“好,在下這便回去。但願閻將軍所言,不是誘敵深入之計。”
閻行道:“我會大開驪靬城門,只要神威將軍願意接納,隨時可以入城。”
鞠義點點頭,他一揮手,麾下僞裝成商人的三百先登死士也就不再僞裝了,駕馭着裝滿了兵器的馬車揚長而去。
鞠義很快就回來了,而且分毫不損,讓馬超十分疑惑。
鞠義把事情告訴馬超後,反而讓馬超更爲疑惑了。
張繡說:“兄長,不可相信閻行。閻行是除了韓遂和成公英之外,最爲奸詐之人。這一定是他詐降。”
馬岱也附和:“對,閻行必定是想引誘我軍進入驪靬城,而驪靬城裡必定暗伏衆多弓弩手,只待我軍進城,就萬箭齊發,到時候我軍措不及防,一定傷亡慘重。”
聽二人如此說,馬超也有些舉棋不定。
馬超問:“文和,你怎麼看?”
賈詡道:“閻行此舉是真是假,還不好說。少主不如先領一萬騎前去,兩位將軍可各領軍繞過面前的這座城門,蟄伏下來。如果少主看出閻行有詐降的意圖,就急速退卻回來。爲保少主周全,少主可在鎧甲之下加上軟甲,給戰馬加上具裝鎧;跟隨少主的親衛營在前頭的親衛,可着甲騎具裝,以防伏兵發射箭矢。
兩位將軍一旦聽到有激戰之聲,可立即攀爬城牆,攻入城內。因爲閻行果真詐降,其主力必定放在少主進城的城門這裡,其他城門和城牆防守一定不嚴密,可以輕鬆攻入。而若閻行真心歸降,那少主就直接入城,兩位將軍也可入城。”
賈詡娓娓道來,三言兩語就化解了危機,無論如何馬超都不會受損,而且還很有可能借機攻下驪靬城,衆人信服。馬超便按照賈詡的計策去佈置了。
甲騎具裝,就是把騎兵和戰馬都裝上厚實的鎧甲,把除了戰馬四足之外的所有部位,全都嚴嚴實實地保護住。
具裝鎧在西漢時已經出現,如尹灣漢墓出土的竹簡上記載,西漢永始年間的東海郡武庫裡,就有戰馬首鎧97584具,騎兵裝甲具5000餘套;在官渡之戰時,袁紹有馬鎧三百具,曹操有十具;到了魏晉南北朝,甲騎具裝漸漸成爲騎兵的主流,如敦煌壁畫《五百強盜成佛圖》,其中征剿強盜的就是鮮卑的甲騎具裝。馬超在戰後得到了五百具甲騎具裝,全部用於裝備親衛營,因爲親衛營是要隨他衝鋒的尖刀部隊。
馬超給小白加上具裝鎧,厚重的具裝鎧對於優良的小白而言,並不算吃力。親衛們也有五百騎紛紛披掛上了具裝鎧,看起來就像鐵鑄成的鐵人鐵馬。光滑的魚鱗甲,讓五百騎在太陽的照耀下明光四射,閃閃發亮。讓馬超不由想起“甲光向日金鱗開”之詩。突然馬超有了主意,他可以把這五百騎單獨列爲一部,作爲衝鋒突陣的重騎兵。
不過現在還不行,現在還要料理閻行的事。馬超張出旗鼓,率領一萬騎浩浩蕩蕩地逼近驪靬城。在馬超行動的同時,馬岱和張繡也各自率領萬騎悄然左右迂迴,逼近驪靬城的兩個城門。
馬超很快就看到,閻行已經騎在馬上,領着兩三千騎,迎候在驪靬城外。
這讓馬超多少放心了些,不過兵者詭道也,馬超仍然不敢有絲毫地大意,依舊讓萬騎刀出鞘、箭上弩。如果閻行輕舉妄動,他就一聲令下。
萬騎已經聲勢浩大,西涼鐵騎依舊保持着一如既往的靜默和肅殺,慢慢地馳馬靠近。
待行至距離閻行百步時,馬超命令大軍停下,自己領着二十名親衛,向閻行奔去。
閻行見狀,也向馬超行去。
看到了久違的面孔,馬超忽然有些親切。馬超道:“閻將軍,別來無恙。”
閻行立即下了馬,在馬超馬下單膝跪地,道:“小將願降將軍,拜將軍爲少主,獻上驪靬城,還乞將軍收容。”
如此馴服,馬超疑心更重了,這看起來更像詐降了。
馬超認爲,閻行必定以韓遂待之不好,作爲詐降的理由,就說:“閻將軍爲何要投誠?是因爲韓遂不重用將軍嗎?”
閻行擡起頭,誠懇地說:“卻因此事,但卻並不全是。”
馬超有些好奇,說:“那還因爲什麼?”
閻行說:“韓遂暴虐無道,在涼州時就嚴酷地殘害生民,到了河西后,爲了恢復實力,又大肆強搶民壯充軍,搶掠百姓都家產以爲軍資,把河西折騰得烏煙瘴氣。末將實在是看不下去,不忍百姓遭此劫難。”
這一番話,完全出乎馬超的意料。不過馬超想起,在歷史上閻行也曾背叛韓遂、投靠曹操,原因也是因爲他認爲韓遂起兵三十年,致使涼州百姓和軍士都十分疲憊。從這一點來看,閻行應該是有愛惜民衆之心的。
馬超正思考着,閻行又道:“而將軍卻在十二郡實行仁政,讓疲弊不堪的百姓和士卒得以休養生息,又從世家大族手中解救出數十萬奴婢,乃義舉也。小將不才,但也知曉忠義,故而希望歸降將軍。”
這下馬超便完全相信閻行的誠意了,說:“好,將軍能棄暗投明,誠爲大智大勇。若將軍不嫌棄,吾可以給將軍留一箇中郎將的位置。”
馬超考慮到自己的部將實在是太少了,只有龐德、馬岱、張濟、張繡、張濟、段煨、鞠義六人。其中,龐德和馬岱可付大用,張繡還在成長,張濟和段煨則資質平庸,鞠義又專門帶領先登死士。
所以馬超能夠用來指揮較大的部曲的,只要龐德和馬岱兩人,張繡目前的才能也還不足以統領調配萬騎。之所以讓他帶領萬騎,也是因爲確實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了。但如若加上一個才能不下龐德和馬岱的閻行,那大軍的指揮調動就能更爲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