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役是戰爭史上第一次使用登陸艦艇“由艦到岸”的大規模渡海登陸戰役,在戰役組織、裝備使用等方面爲爾後的西西里和諾曼底等登陸戰役提供了不少經驗:對登陸編隊的海上航渡進行了巧妙的戰役僞裝,從而保證了登陸的突然性;在登陸地域造成兵力的壓倒優勢。
凱塞林山口戰役,德軍非洲
集團最後的輝煌
作戰地點:凱塞林山口
作戰國家:軸心國同盟國
作戰將領
隆美爾:(前面已作介紹)
作戰兵力:
德軍:第10裝甲師和第21裝甲師。
美軍:第1裝甲師。
■挽回面子
阿拉曼戰役失敗以後,隆美爾率領的非洲軍團不斷向西撤退,在巧妙地避過了蒙哥馬利的幾次追擊後,已經逐漸向非洲軍團的增援部隊靠攏。很多人都認爲非洲軍團已經是窮途末路、落日殘燭了,離被盟軍部隊兩面夾擊最終全軍覆沒遲早的事了。但是,素有“沙漠之狐”之稱的隆美爾卻不這麼看,他可不想就這麼結束自己的非洲之行。他覺得在兩支盟軍部隊做向心運動而自己的部隊在不斷收縮靠攏時,自己其實已經享有了中央位置的戰略利益——可以集中全力來打擊任何一個對手。
在馬雷特防線非常有限的防禦力量得到暫時的穩定後,隆美爾決定發動一個拿破崙式的兩面攻擊,以發揮所謂的“內線”理論——趁其中有一方面尚來不及救援之前,首先擊敗西面“初出茅廬”的美軍部隊,假使真的成功了,那麼隆美爾就可以騰出手來對付自己的老冤家——蒙哥馬利的第8集團軍。因此,在非洲軍團的精銳部隊第21裝甲師在1月底佔領了費德隘口後,隆美爾制訂了一個並不複雜的反擊計劃:運用手中僅有的裝甲部隊穿越西面的數個隘口,並向西北方向穿插,分割並消滅美軍。
自從“火炬”行動以來,盟軍方面的形勢就顯得一片大好。從埃及開始東面英軍便一路追擊似乎顯得“潰不成軍”的非洲軍團;從西面登陸的美第1集團軍也在不斷向突尼斯推進,兩支龐大的盟軍部隊意圖把非洲軍團緊緊地包圍住。然而,由於蒙哥馬利率領的第8集團軍小心謹慎的行動,被隆美爾巧妙地避過——一直追到了馬雷特防線,由於地雷、補給線等各種問題,英軍的進攻在這一線暫時延緩了。
美軍在突尼斯還沒有站好,身經百戰的德軍第21裝甲師已經攻破了費德隘口,獲得了一個爲下一次進攻做準備的“跳板”——這次突擊使盟軍的高級指揮官可以猜到敵人是在發動一種什麼形式的進攻,卻無法猜到對方真正的主攻地點——他們把這個在費德隘口上的突擊當做是一種分散聯軍注意力的行動,並相信主攻方向將會在豐杜克附近——這一錯誤的判斷充斥在美軍的指揮官當中,致使第1集團軍的司令安德森把美第1裝甲師的坦克分成了兩個戰羣,其b戰羣便保留在豐杜克後方充當預備隊,大大的降低了自己的裝甲力量。到2月13日爲止,美第2軍和友鄰的法國第19軍只是零星地佈置在戰線上,互相之間根本形成不了什麼有效的呼應;第1裝甲師也被分散使用……如此種種美軍在西面錯誤的部署,將成爲後來德軍各個擊破戰術的犧牲品。
整個進攻計劃都很巧妙且效果將會出其不意,但很可惜的是,由於隆美爾當時無法掌握整個非洲軸心國部隊的指揮權,其搭檔阿尼姆將軍對其進攻計劃多次阻撓,不支持隆美爾的進攻計劃——這爲日後隆美爾無法把該戰役從戰術勝利引申到戰略勝利埋下了伏筆,同時也爲非洲軍團埋下了最後一顆定時炸彈。
於是,這場二戰中德國與美國的首次交鋒即將開始。
■吉特村之戰
1943年2月14日,星期日,這一天是情人節。但在北非卻一點也不浪漫。一場代號爲“春風”的進攻行動於凌晨4時即將開始,實際上,這一點也不“春風”。這次行動拉開了凱塞林山口戰役的序幕。
負責指揮這次“春風”行動的是海因茨·齊格勒將軍,他指揮着由第10裝甲師組成的包括剛抵達非洲不久的第501重坦克營的2個戰鬥羣:第10裝甲師的格哈德戰鬥羣從北側突破,雷曼戰鬥羣直接從費德隘口沿公路正面進攻吉特村;隆美爾則負責南面的第21裝甲師:部隊穿過馬紮拉隘口後分爲兩個集羣包圍吉特村;舒特戰鬥羣向北面突擊,斯坦霍夫戰鬥羣向西推進。
14日早上6時30分,德軍對勒西達山的炮擊開始了,進攻吉特村的兩個戰羣像鉗臂一樣張開,把美軍第1裝甲師的a戰鬥羣緊緊地夾住。炮擊開始兩小時後,40輛德軍坦克及pak38、pak40牽引式反坦克炮在炮火的支援下,與伴隨步兵一起由北側通過了勒西達山。緊接着,德軍的部隊兵分兩路,一半部隊前往斯貝利,剩下的大約20輛坦克以及後續抵達的包括虎式坦克在內的部隊一起轉向費德隘口,配合雷曼戰鬥羣正面迎戰美軍的a戰鬥羣。
9時許,南面的舒特戰鬥羣開始由克薩瑞山以北向吉特村前進,另一邊的斯坦霍夫戰鬥羣穿過克薩瑞山南側的馬紮拉隘口後向西推進。這天,德軍還投入了大量的“斯圖卡”俯衝式轟炸機,對吉特村和克薩瑞山的美軍部隊實施了不間斷的對地攻擊,這使得防守吉特村的美軍a戰鬥羣不得不用大量煙霧來進行自我保護。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在放大量的煙霧迷惑對方的同時,也給己方部隊帶來了極大的調動困難。這也恰恰說明了美軍的經驗不足。
正午,美軍開始了反擊,于吉特村率領的美第1裝甲師第1裝甲團3營的51輛m4“謝爾曼”坦克開始對德軍進行猛烈攻擊。然而,由於雙方無論在裝甲兵戰鬥素養和坦克性能上都存在比較大的差距,這一反擊讓美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有44輛坦克被摧毀。當然,德軍也放慢了推進的步伐。
到下午1時,美軍3營的戰損已經達到了50%。接下來德軍兩個坦克羣的鉗型攻勢幾乎把整個a戰鬥羣都包圍了。下午晚些時候,a戰羣被迫撤退。就這樣,德軍在當天攻佔了西吉·布·吉特村。
截至2月14日,美軍共損失了44輛“謝爾曼”坦克、15門自行火炮和7輛半履帶裝甲車,至少71人成了俘虜。
2月14日晚23時20分,有“紳士傑姆”之稱的阿爾基中校接過了第1裝甲團2營的指揮權,並於次日凌晨以一個加強了自行反坦克炮連的坦克營、68裝甲炮兵營(缺a連)和第6裝甲步兵營的兵力向吉特發動了反擊,然而這一反擊卻讓美軍付出了更加沉重的代價。首先,德軍在村子周圍預設好了一個由坦克和反坦克炮組成的反坦克陣地,以逸待勞,等着美軍呢。其次,美軍在戰前準備極其不充分,並且在坦克數量、性能上都弱於德軍。這一戰,只有4輛坦克和若干步兵逃出了那個反坦克陷阱,吉特成了美軍坦克部隊的墓地。
■激戰凱塞林隘口
隆美爾見北線攻勢的進展順利便在14日要求齊格勒將軍趁着黑夜儘量向斯貝特拉方向擴張。雖然,隆美爾的這一提議很好,然而齊格勒卻說他必須獲得阿尼姆的批准纔可以前進。這是因爲當時隆美爾已經不是軸心國北非部隊的最高指揮官,在行動中和阿尼姆同級,根本無法越權指揮阿尼姆的部隊。阿尼姆本人卻極其不贊成隆美爾的進攻,認爲他是冒險的,卻更願意讓自己的部隊向北面豐杜克一線進攻(那裡正是美軍主力所在)。於是,一直到2月17日,整整拖了兩天,齊格勒的部隊才向前推進25英里到達了斯貝特拉,並且遭到了美軍早已集結好的部隊的頑強抵抗。直到下午,美軍的部隊纔開始撤退,德軍部隊進入了斯貝特拉。但到此爲止,阿尼姆全面反對隆美爾的冒險進攻,全面收回了他的第10裝甲師。
南線的隆美爾只好率領自己的部隊快速推進,15日佔領了加夫薩,留下了門頓上校的288特別部隊後,17日又前進了50英里,並佔領了美軍的泰勒普特機場。這時,也就正好是北面第10裝甲師佔領斯貝特拉前不久,隆美爾的聯合作戰才應該正式開始,但由於阿尼姆的不配合,使行動再次延誤。
隆美爾不想放棄這次機會,決定把他進攻的建議呈送給墨索里尼,墨索里尼此時的想法與隆美爾一樣,迫切希望能獲得一次勝利,以增強其在國內已經搖搖欲墜的統治地位。同時,隆美爾最親信的參謀長拜爾萊因也說服了在突尼斯的空軍指揮官,使他們同意支援這個計劃。然而直到18日的午夜羅馬方面纔來電准許繼續進攻並把第10和21裝甲師的指揮權都交給了隆美爾。然而卻浪費了很多時間,失去了最好的進攻時機。
2月19日,雖然第10裝甲師的調動被阿尼姆一再延誤,德軍部隊還是於墨索里尼的進攻命令下達幾個小時後,以3個營的微弱兵力進攻了凱塞林山口。防守該山口的美軍部隊是斯塔克上校的混合部隊。由於防守的一方缺乏協調,到黃昏時德軍已在某些點上滲入。此時,如果第10裝甲師能夠投入更多的兵力,也許戰鬥的效果將會更好,然而,實際上幾乎半個師包括501重坦營在內,仍然扣留在阿尼姆手裡。可想而知,戰爭的最終結果會怎樣!
直到20日下午,隆美爾才能對凱塞林隘口發動集中的進攻——包括一個意大利營的5個營發動了全面的突擊,並迅速地突破了敵軍的陣地。在遭到只有一個營不到的英軍頑強抵抗,損失了11輛坦克後,突入了谷地縱深,凱塞林隘口終於成功佔領了。此後,隆美爾向塔萊和特貝薩兩個方向派出了搜索支隊,目的是使盟軍在預備隊的調動上感到困難,同時還想奪取在特貝薩美軍的巨大補給倉庫,迫使美軍撤退。同時,鄧費准將的英軍第26坦克旅(2個坦克團和2個步兵營)已經從塔萊向南移動,在距離凱塞林隘口約10英里的地方構築了陣地。
2月21日上午,隆美爾決定停止前進,他預計21日盟軍會有一個反擊。然而,這是一個代價沉重的錯誤。那天並沒有出現反擊。盟軍由於過高估計了德軍的部隊數量十分龐大,派了大量的增援部隊。這使得原本就處於弱勢地位的德軍更加陷入困境。
這時,經過從阿爾及利亞西部4天800英里的急行軍,美第9步兵師的炮兵營出現在了通往塔萊的大陸上,並於21日花費了一夜的時間作準備。22日凌晨,當德軍的坦克開始向塔萊推進時,就遭到了這支炮兵部隊的炮火打擊,這一打擊極大鼓舞了盟軍的士氣,並且堅定了鄧費准將率領的不斷向北撤退的英軍部隊抵抗的決心。更重要的是,炮兵的猛轟使隆帥和指揮塔萊突擊部隊的福裡茨·馮·布羅伊將軍確信,盟軍主力援軍已經到達,也就是說最好的進攻時機已經失去了。
22日上午,德軍發動了最後一次向塔萊的進攻,但已經收效甚微。那天下午,隆美爾與飛來前線視察的凱塞林獲得一致的結論,認爲再繼續進攻已無利可圖,而且非洲軍團兵力薄弱,已經十分疲憊,有隨時遭到反擊的危險。於是,非洲軍團開始分段撤退。他的撤退非常隱秘,當面的盟軍整整一天不敢動彈,24小時之後後才意識到德軍已經退了。
1943年2月24日上午,凱塞林山口再一次回到了盟軍手中。在此期間,德國人讓美國人體驗了一場真正對手之間的殊死較量。
凱塞林山口戰役是“二戰”中德國與美國的首次交鋒,是隆美爾爲了挽回德軍在北非的軍事劣勢,而發動的一場戰役。這次戰役中德軍造成美第2軍6300名士兵死亡、受傷或失蹤,俘獲了4026人;摧毀了183輛盟軍坦克,194輛半履帶式裝甲車,512輛各式車輛。雖然在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中,這場戰役的勝利是微乎其微的。但隆美爾將軍以微弱的兵力捍衛了德**人最後的尊嚴,當之無愧於“沙漠之狐”的美譽。
很快我們發現,美國人能製造出第一流的坦克和反坦克炮。比這更致命的是他們在前線後面的巨大生產和補給能力。他們缺乏的是經驗,而面對我們這些所謂的‘沙漠之狐’,這點是必須的。但他們比起他們的英國盟友來還是有些優點:他們更加靈活;他們善於學習,更適合一個變化的環境;在必要時,他們也能無所畏懼。我永遠也不能忘記那段情景:一些我們的“虎式坦克”用它們無可匹敵的88毫米炮在遠距離一輛接一輛地摧毀一支向東進攻的美軍坦克部隊,因爲他們不明白他們的“薛爾曼”是不能對抗我們的老虎的。我們尊敬他們的勇敢和獻身精神,欽佩他們爲完成任務而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的勇氣,甚至爲他們在戰爭第一課裡所要付出的高昂代價感到惋惜。但不久以後我們就在非洲、意大利,在之後我親自參加的諾曼底作戰裡領教到了這些美國學生學習的如此之快,加上他們與生俱來的靈活性和創新精神,是如何最終將戰局導向了對他們有利的一面。
——第二十一裝甲師第三裝甲偵察營少校營長漢斯·馮·盧克
突尼斯戰役,隆美爾最後的戰役
作戰時間:1943年3月17日~5月13日
作戰地點:突尼斯
作戰國家:同盟國軸心國
作戰將領
艾森豪威爾:(前面已作介紹)
蒙哥馬利:(前面已作介紹)
作戰兵力
同盟國:盟軍兵力是第18集團軍羣,下轄英國第1、第8集團軍和美國第2軍,共18個師(12個英國師、4個美國師、2個法國師)另兩個旅。由盟國地中海艦隊(近百艘軍艦)及3241架作戰飛機支援作戰。
軸心國:集結在突尼斯的兵力總數約10萬人,其中德軍7.4萬人,編成德意非洲集團軍羣(馮·阿尼姆任上將),下轄德軍第5裝甲集團軍和意大利第1集團軍,共17個師(德國7個師、意大利10個師)另2個旅。
■戰前準備
北非落入盟軍之手後,軸心國在非洲只剩下最後一塊地盤——與歐洲遙遙相望的突尼斯。鑑於突尼斯在政治上和戰略上的重要性,軸心國決定不惜任何代價扼守突尼斯,並制定了西地中海戰略的新規劃,那就是佔領整個法國。爲此,盟軍登陸的第一天,希特勒還一心想與維希政府建立全面合作,共同抗擊美英軍。但到了第二天,他突然改變了主意,決定全面佔領法國,登陸科西嘉島,並在突尼斯建立一個橋頭堡。
盟軍登陸的當天中午,納粹德國強迫法國維希政府接受了它的建議。從西西里和撒丁島提供空中支援,用來阻止在北非登陸的盟軍,並予以有力回擊。由此,法國在突尼斯的機場全部對德國飛機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