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部《舌尖上的華夏之特別版——舌尖上的火星》最後一個鏡頭,則是一羣雷霆號上的科學家們,在吃吃喝喝之中,勾肩搭背,醉的東倒西歪,唱歌的聲音鬼哭狼嚎,嘔啞嘲哳難爲聽……
不過,就算是這羣人唱歌難聽,人們的關注點,也完全不在某個頂尖的科學家五音不全上。爲真名士自風流。雷霆號上這些人,立下了不世之功。就算唱歌難聽,那也是真性情。
而在這羣唱歌難聽的科學家身後,漫天的煙花倏忽之間綻放。一時間,華美的絢爛無方。
這火星的建設速度出乎意外。雷霆號不但沒有因爲改造火星,消耗太多的補給。甚至,還從火星上獲得了不少的補給。剩下的資源,足夠進行將剩餘的探索計劃十足十的完成。
一些其他國家被派遣到雷霆號上的科學家,和一些華夏的科學家,自願留在火星上,維持火星上,人類火星基地的運轉,並繼續觀察和維護,這新構建起來的火星表面的生態系統。李別意和葉葳蕤也留了下來。
然後,雷霆號再一次騰空而起,往下一站而去。
下一站,是太陽系中的木星星系。從傳統的八大行星的意義上來說,木星是太陽系之中,八大行星之一。木星只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而已。
但是,這木星的體量,又太過龐大。其體積,相當於地球的一千三百一十六倍。木星的質量,相當於太陽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二點五倍!而巨大的體量,帶來的則是木星強大的引力和影響力。這個氣態巨行星的周圍,圍繞着至少六十九顆衛星!
而且,這六十九顆衛星之中,有四顆可以排進太陽系前六大衛星。其中最大的一顆衛星,木衛三的直徑,達到了五千二百六十公里。比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之一的水星的直徑還要大!
水星的直徑,也不過四千八百七十八公里而已。
就連木衛四的直徑,也達到了四千八百多公里,和水星相差彷彿,基本上差不多大。如此算來,光是木星的衛星之中,就有兩顆相當於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水星體量的存在。
所以,雖然木星本身是太陽系之中的行星之一。但是,本身自成一個系統。簡直就相當於是一個微縮的恆星系。佔據了太陽系之中,巨大的空間。
雖然說,在太陽系中,火星與木星同爲太陽系八大行星。但是,其體量,卻不可同日而語。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在五千五百萬公里,到四億公里之間。而火星與木星之間的距離,則大約在五億五千萬公里,到十億公里之間。
火星與木星這巨大的間隔之間,容納了一個在遠古之時、太陽系剛剛形成時是一顆星球,後來破碎形成的小行星帶。據說,在遠古撞擊火星,導致火星磁場的破滅,以及六千五百萬年前,撞擊地球,導致地球上恐龍滅絕的小行星,都來自這個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雖然木星與火星之間,距離如此遙遠,但是,體量巨大的木星,仍舊影響到了火星的運行軌跡。如今,不但火星上那重新出現的海洋潮汐,受到木星的影響,就連火星本身,也受到木星引力的牽引,在運行之中,與木星的距離越來越近!
根據科學家的計算,在遙遠的、以數十億年計的未來,或許,火星會成爲木星外圍,一顆巨大而奇特的衛星。
當然,這並不是雲雷等人,目前需要考慮的問題。按照如今這個科技發展的速度進行下去,或許,在數十億年之後,人類不但已經走出太陽系,怕是連銀河系也困不住人類的腳步了。火星怎麼樣,已經無所謂了。
雲雷等人目前要考慮的,則是這雷霆號能不能安全的度過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太陽系的小行星帶,一般來說,只存在於兩個地方。一個是太陽系邊緣,那宇宙大空間籠罩的黑暗之中,那裡仍舊保持着數十億年之前,太陽系剛剛形成,甚至尚未形成之時的狀態。那裡,應該是一片星雲。
就如同雲雷空間葫蘆裡,星球尚未凝聚時的原始狀態。
而另一個小行星帶,則存在於太陽系的內部,就是這個介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太陽系之中,百分之九十八點五的小行星,都在此處被發現。那些可以用天文愛好者的望遠鏡觀察到,並進行命名的小行星,絕大多數,也存在於此處。
據估計,在這巨大的小行星帶中,小行星的數量在五十萬顆之上!而根據當年亞特蘭蒂斯人進入太陽系,去往地球之時,對於這小行星帶中,小行星數量的統計,則達到上百萬顆!
這些小行星的形成,有許多假說,一種假說認爲,在平均速度太高的區域,碰撞會使星子碎裂而抑制質量的累積,阻止了行星大小的天體生成——在太陽系剛形成的遠古,此處至少有一顆體量巨大的行星。以及一些大小不一的原始行星。而這些行星,在碰撞之中,化成了碎片。其中一個體量巨大的原始行星,或者只是一部分碎片,擊中了火星。
而剩下的小行星,在彼此碰撞之中,化成了碎片。原本在此地形成的那顆體量巨大的原始行星,也被無以計數的小行星,在無以計數的碰撞之中,變成了碎片。
一些比較大的行星碎片,還是殘留了下來,比如說平均直徑超過四百公里的智神星、婚神星和竈神星,以及小行星帶內,唯一的一顆直徑約爲九百五十公里的矮行星穀神星。
所以,這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有很多還保留着遠古的特徵和痕跡。
在這個小行星帶中,這上百萬顆小行星,同時受到太陽、火星、木星,以及木星之中一些體量巨大的衛星,比如說木衛三、木衛四的引力的侵擾。而且,還有軌道共振效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