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86年,交通銀行組建保險業務部正式打破了華夏人民保險公司一家壟斷的國內保險業態開始,隨着榮安保險、太平保險、新安保險、金泰保險等保險公司的成立,如今的華夏保險市場也已經進入了戰國時代。
華夏加入世貿組織之後,國內保險業的發展更加迅速,保費總收入已經達到了兩千多億的規模,保險公司的數量已經達到了35家。市場主體的大量增加引致保險市場集中度快速下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市場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轉變。
從產品競爭格局看,壽險市場高度集中,意外險、健康險、車險市場競爭激烈。中資保險公司雖然還佔據着絕對優勢,但外資保險公司的發展速度非常迅猛,中資公司面臨着日益嚴峻的競爭挑戰。特別是在東部發達地區各種市場競爭尤爲激烈。
在這種情況下,市場規模越大、經營歷史越長的公司,經營效率越高,競爭力也更加強一點。
榮安保險公司成立於1988年,是我國第一家股份制的保險企業。雖然成立之初僅僅是一家地方性保險企業,但通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已經成了國內僅次於華夏人保的第二大保險企業了。
所以說,在目前的競爭態勢下,榮安保險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國內其他保險公司的重視和關注。榮安保險和嶺南發展銀行合作推出了網絡支付保險平臺之後,立刻在業內引起了一片熱議。
自從走出90年代初的衰退後,在新經濟的帶動下阿美利加經濟經歷了10年之久的高速擴張,大量趨利性資本的流入造成了投資需求過度膨脹信息產業過剩,直接導致了2000年底互聯網泡沫破裂。
2000年經濟突降,約佔上市互聯網公司總數60%左右網絡公司停止營業。造成近萬餘人失業,全球互聯網寒氣逼人。
彷彿就在一夜之間,2000年成了網站
的苦命年。在這種時候,榮安保險逆勢而行,選擇了互聯網支付平臺作爲保險業的拓展方向,自然會讓業內其他企業產生各種各樣的猜測。
有的說榮安保險是發現了互聯網經濟的新模式,傳統產業和互聯網相結合纔是互聯網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有的說榮安保險這是在欲蓋彌彰給別人挖坑。
也有的說馬瑞奇這是想要通過互聯網領域轉移保監會要求榮安分業的壓力,等等這些言論莫衷一是,讓人們由衷眼花繚亂的感覺。
相對於榮安保險來說,成立於1996年的金泰保險,其規模和資歷就要小的多了。在互聯網產業寒風瑟瑟地時候,金泰保險投資部的那位經理,之前拒絕宗樑的合作提議也是很正常的。
可當金泰保險內部開會的時候,大家都提到榮安保險投資網絡支付平臺的事情時,這位經理有些忐忑不安地提起了龍騰公司的合作項目。
汪毅夫對於龍騰公司和周曉龍的印象非常深,當他聽說龍騰公司曾經找上門來要和他們合作搞網絡支付平臺的事情,立刻意識到這件事和榮安保險網絡支付平臺的事情肯定有關聯。
所以他詢問了當初宗樑和投資經理會談的情況後,立刻帶着幾個助手趕到了鵬城。
汪毅夫說出了來意之後,周曉龍不無遺憾地說道:“要說這件事,我還是要像汪總說聲抱歉。其實這個網絡支付平臺的理念,我們同時找了好幾家保險公司,包括你們金泰保險……但當時的回覆都是拒絕的。只有榮安保險的馬總和我談的還算投機……”
聽到周曉龍提到馬瑞奇,汪毅夫心裡已然涼了半截。
原來這個網絡支付平臺還是周曉龍首倡的,照這麼說榮安保險和嶺南發展銀行的合作之中應該還有龍騰公司……
他們金泰保險已經錯失了機會了!
“我們一直在等待這榮安保險的回覆,可沒想到他們……竟然自己和
嶺南發展銀行搞起來了,還是用的我們的創意。這話現在說起來還真是自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啊!”周曉龍遺憾地說道,“要是當初我直接找汪總的話,也許……”
聽到周曉龍說的話,汪毅夫心裡不由得吐槽起了一句——從人家這裡得到了創意,竟然甩了創始人自己搞起來了,這不是過河拆橋又是什麼?
搞清了事情的原委,汪毅夫對於這個網絡支付平臺的期待又多了幾分。他立刻問道:“那你們的這個網絡支付平臺到底是個怎麼樣的運營模式呢……能和我詳細說說嗎?”
說完這話之後,周曉龍看了他一眼,並沒有說話。
汪毅夫心裡一個“咯噔”,連忙解釋道:“小周,我們倆接觸時間不長,也許你對我的爲人還不太清楚……”
他正要做出保證的時候,周曉龍笑了笑說道:“汪總,我不是信不過您。我只是想確認一下……您對互聯網產業將來的發展是怎麼看的?”
“互聯網產業雖然現在出現了短暫的退潮期,但我覺得這個領域將來應該還是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的。目前的困難,只是由於初期不注重和線下產業有效結合,同時又在短時間內涌入了大批的趨利性投資造成產能過剩,盈利模式不清……”汪毅夫的話,讓周曉龍很清楚的知道了他對網絡產業發展的真實態度。
汪毅夫的看法,還是非常符合實際的。他所說的線上線下產業相結合的想法,其實也就是後期“互聯網+”概念最初的起點。
有了這個理解基礎之後,周曉龍就對汪毅夫詳細的闡述了Q支付平臺的運營理念。當汪毅夫聽到周曉龍提出的C2C電子商務平臺和Q支付平臺相結合,互相作用之後有可能會產生的化學反應之後,他還是有些擔心的。
電子商務領域,事實上就是之前互聯網產業炒作的最熱的概念,照這麼說來馬瑞奇拋開龍騰另搞一套,也許正是因爲對這個市場看不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