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末,桓公對管仲說:“諸侯還沒來全,是不是改改集會時間?”
管仲說:“俗話說:‘三人成衆。'如今四國諸侯已來,不能說不衆。如果改時間,就是沒有信用了;他們不來是對王命的不尊重。第一次集會諸侯,不能不講信用。不講信用,如何圖霸?”
齊桓公又問:“就這幾位諸侯,是結盟呢?還是隻搞個集會,以後再結盟呢?”
管仲回答:“現在人心不齊,對我們也不瞭解,如果集會順利進行,就可用建立聯盟了。”
桓公說:“好。”
三月朔,天氣晴朗,春風撩人,五國諸侯在壇上見面,各自行禮。齊桓公拱手對各國諸侯說:“周王政令荒廢已久,所以背叛君主的亂象時有發生,我遵照周天子的命令,召集大家來,爲了樹立王室威信。今天咱們還要有一個人主持,方便傳達命令,讓誰來主持呢?大家說說吧!”
諸侯們議論紛紛,推舉齊恆公吧,宋桓公的爵位是上公,齊桓公是侯,按照尊卑有序,應該是宋桓公;如讓宋桓公主持,他的君主名份剛剛確立,還多虧了齊恆公幫忙才確定下來,宋桓公不好意思妄自尊大。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定不下來,陳國陳宣公咳嗽一聲清清嗓子說:“天子既然讓齊侯召集大家集會,就讓齊侯主持吧!”
他這麼一說,大家安靜下來,都說:“非齊侯不堪此任,陳侯說道對。”
齊桓公再三謙讓,看清楚,再三謙讓,要謙讓三次,不管自己多麼心嚮往之,必須要有這個姿態,曹丕攆走漢獻帝、趙匡胤黃袍加身….大家一直都在這樣做。
然後登壇主盟,排列座次,舉行儀式,闡明宗旨:“共同服從周王室領導,幫助弱者抵抗強權。如有破壞公約的,各國一起征討他。”。《論語》稱桓公九合諸侯,這是第一次。
儀式完成後,管仲站在臺階下大聲說道:“魯、衛、鄭、曹四國,故意違反周王命令,不來赴會,不可不討。”
齊桓公向四位諸侯拱手說:“敝國兵車不多,願同各位一起討伐。”
陳、蔡、邾三國君主都說同意,只有宋桓公默不作聲。
當天晚上,宋桓公回到招待所,對大臣戴叔皮說:“齊桓公妄自尊大,主持盟會,目的是爲了調遣各國兵馬,將來我國要爲他疲於奔命了。”
戴叔皮說:“通知來集會的諸侯,只來了一半,說明齊國實力還不夠,如果他能征服魯國、鄭國兩個強國,霸業可以說是成功了。齊國稱霸,對我們宋國不一定是好事,現在集會的四個國家,我們宋國最強大;我們提前撤回,另外三國也就自動解體。況且我們來的目的,是按照周王的旨意,明確主公您的君主名份,現在目的達到了,還待着這裡幹啥?不如回國。”
宋桓公聽了他的話,第二天五更時分,不告而別。
齊桓公聽說宋桓公沒散會就跑了,大怒,命令派兵去追。管仲連忙制止說:“追他不符合禮節,咱們可以請求周王的旨意討伐他,名正言順,現在還有比這更急的事要做。”
齊桓公說:“什麼事比更急?”
管仲說:“宋國遠,魯國近,魯國不服,怎麼讓宋國服從呢?”
齊桓公忍着氣說:“那就先伐魯,再伐宋?”
齊桓公向周釐(lí)王請來旨意(這個很簡單,他就是個擺設,請示的準批准),命令管仲帥兵車殺奔魯國而來。
重兵壓境,魯莊公慌忙大集羣臣問計。
公子慶父說:“齊國兩次來伐,都大敗而回,這次小臣願帶兵出戰,殺他一個片甲不留。”
羣臣之中走出一人說:“不可,不可。”
莊公擡眼一看,乃是施伯。
魯莊公知道他有計謀,問:“你可有退兵的辦法?”
施伯說:“臣曾說過,管仲是天下奇才,齊國在他的管理之下,國力迅速增強,軍事力量更是今非昔比,這是不可戰的第一點;北杏集會,齊國以天子之命召集,我們不去參加,現在又以天子之命征討,理在齊不在我,這是不可戰的第二點;齊國此來只是討說法,未必想戰,不如認錯請求諒解,齊師不戰而退豈不更好?”
魯莊公聽完,眼光落到曹劌身上,曹劌明白,這是徵求我的意見呢!上前一步說道:“我也是這樣的想法。”
正議論間,有人來道:“齊國有書信到。”
魯莊公打開一看,齊桓公很客氣:“我與您共同侍奉周王室,情同手足。北杏集會,您沒有參加。現在天子讓我來詢問,請你說明原因,不要讓我爲難。”
齊桓公的信表達的意思很明白,我也不想打仗,我就是問問你爲什麼不聽從天子命令參加集會,只有你說清原因就行。跟施伯的猜測差不多。
魯莊公也知道,打也打不過,本來錯在自己,那就認錯唄!讓施伯回信:“我那幾天身體不舒服,沒去參加集會。您深明大義,我自愧不如,我已知罪。可是你兵臨城下,我出去結盟,很沒有面子,如果您能退兵,我一定按您規定的地點,規定的時間去參加集會結盟。
齊桓公看到回信,很滿意,傳令退兵到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