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五十七 我們真的那麼不如魏人嗎

從二月堅持到四月,兩個月的時間,劍閣守軍吃盡了苦頭。

直接戰死的蜀軍就有二千多,傷病而死的更是有五千多,現在還有傷的更多,也不知道何時就會感染而死,目前來說是無藥可治的,傷兵相當悽慘。

極高的傷亡率讓守軍十分難以堅持,士氣極其低落,若不是魏軍沒有不惜代價堅持強攻,估計劍閣已經不保。

而且吳懿名義上還是這支軍隊的主帥,但是進入三月份以後,他已經逐漸退居二線,把現場指揮權交給了黃權。

因爲之前拋棄部下的行爲,讓他失去了軍隊的信任,現在他說的話不好使,無奈之下,他只能把指揮權交給黃權,自己退居二線輔助黃權。

如今劍閣防務全靠黃權支撐,而魏軍卻沒有出現任何力竭或者糧盡的情況,準確的說,魏軍連攻城次數都很少,基本上只用遠程打擊,因爲這樣足以殺傷關內守軍,給他們極大的壓力。

話雖如此,魏軍也進行了五六次的進攻,雖然每一次都被關城守軍努力擊退,沒有讓魏軍突破劍閣,但是關城守軍爲此付出的代價真的很大。

勉力維持之下,算是堅持到了今天,期間魏軍大概是震天雷和猛火油罐用完了,停止攻擊了一段時間,蜀軍利用那段時間緊急掩埋了不少屍體,然後向成都求援求藥。

結果沒有等來多少醫藥,卻在魏軍重新開始遠程打擊,劍閣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劉璋宣佈讓吳懿停止抵抗,率領劍閣守軍向魏軍投降。

巴東郡防線被突破,嚴顏戰死,吳班投降,五萬主力全軍覆沒,魏軍溯流而上進入蜀中,一路直取成都,成都被包圍,內無守軍外無援軍,於是劉璋決定去帝號投降。

如今,劉璋已經投降了,蜀漢的歷史已經完結,不復存在了。

這個政權只存在了不到一年,從誕生到結束都顯得非常倉促,而作爲它的締造者和守護者之一,吳懿頓時感覺自己一直以來的所有努力都白費了,都是沒有意義的。

他們如此努力的堅守在了劍閣,頂住了魏軍的狂轟濫炸兩個月,兩個月!

多少人死,多少人瘋,多少人傷?

還有多少運糧的後勤人員摔死,累死,餓死,到崩潰的邊緣!

爲的是誰?

難道最直接的受益者不是劉璋嗎?

可我們還沒有放棄,你就先放棄了?

吳懿呆立當場,不知所措。

黃權很快聞訊趕來,將詔書劈手奪過自己看,看着看着就氣得渾身發抖,雙目赤紅,怒目圓瞪。

他大吼一聲把詔書擲於地上,拔刀橫在了使者的脖子上。

“你是不是魏人?你是來假傳聖旨的對吧?這是魏人的陰謀詭計對吧!”

“不是!不是!不是啊將軍!真的不是!我是從成都來的,我是成都人啊!”

傳令使者被嚇得跪倒在地上小便失禁,面色慘白,如此慫包的樣子讓黃權感到絕望。

“爲什麼!!!”

黃權悲憤到了極點,把手裡的刀狠狠擲於地上,就抱着腦袋蹲在地上大哭失聲。

劉璋下令守軍投降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整個劍閣關城。

有些人在心中悄悄的感到高興,覺得輕鬆,整個人就癱在地上徹底放鬆了,一邊哭還一邊笑。

卻也有人覺得悲憤莫名,痛哭失聲,大吼大叫,跪在地上用手抓着頭髮,狀若瘋魔。

還有極少數紅了眼睛的甚至要拔刀出城和魏軍決一死戰,爲自己失去的摯友親屬而最後一搏。

爲了防守,他們付出了幾乎全部能付出的東西,有一些士兵的兄弟、朋友、關係很好的袍澤都死在了之前魏軍的猛攻之中,但是隨着一道投降的命令,一切化爲烏有。

他們是爲什麼死的?

他們是怎麼死的?

現在你說投降就投降,我們這羣人的死就這樣沒有意義?

我們死戰到今天爲的是什麼?

早知道你要投降,我們爲什麼要在這裡死戰到今天?

一些士兵崩潰般的痛哭失聲,黃權更是哭着哭着就癱在地上爬不起來,有人拔刀怒砍石頭,有人拔刀怒砍營門。

一片崩潰的景象之中,另一名使者試探着詢問吳懿,問他是否可以打開城門,讓使者可以把投降的文書送到魏營,讓魏營的人知道,避免再次進攻帶來損傷。

“還請將軍協助。”

這名使者面色平淡的開口。

“我知道了。”

面色同樣平淡的吳懿看了看這名使者,長嘆一聲點了點頭,親自前往關城門處打開了城門,讓使者打起旗幟,前往魏營之中宣佈投降。

這沉重的大門從吳懿做出決定的那天之後就沒有開啓過,魏軍發起了五六次衝鋒也沒能攻破這裡,而這一次,是吳懿再次親自把它打開的,這次一打開,就再也關不上了。

使者朝着魏營而去,去找魏軍將帥去投降了。

關羽和荀攸等人得知,很是驚訝。

對於這樣的事實,魏軍諸將也頗有些不爽不服的,覺得他們給魏軍帶來了不小的損失,現在說投降就投降,把我們的奮戰放在什麼地方了?

但是無可奈何,成都已經被攻破,劉璋已經投降,已經沒什麼好說的了。

其實關羽也很不愉快,但是樂進的命令隨着劉璋的投降命令一起送來了,關羽得了軍令,不得不照着做。

對於軍中諸將不服氣的,關羽直接祭出了軍令。

“軍令如山,誰還敢多言?”

多年來刻印在每一個魏軍士兵的腦海裡的『軍令』二字就是最高準則,不管是誰,只要涉及到軍令,都要遵從。

不守軍令的人沒有好下場,這是每一個士兵的條件反射。

軍令面前,所有人只能摁下自己心中的不爽,強迫自己接受這樣的現實。

現實就是關羽等人帶領三萬軍隊攻打劍閣兩個月,雖然給劍閣守軍帶來了十分巨大的殺傷,但是終究沒能突破劍閣,沒能奈何得了蜀道之險。

還是樂進等人搶先一步攻破了成都,終結了蜀軍的抵抗。

換作其他軍隊,這個時候發生暴動,或者直接衝入關內把蜀軍全部殺光泄憤的都很有可能,但是這不是其他軍隊,是魏軍。

是每一個士兵就算連名字都不會寫也要會寫『軍令如山』這四個字的魏軍。

郭鵬給這支軍隊帶來的除了強大的戰鬥力,還有更加強大的約束和紀律性。

軍令如山,令行禁止,如有不從,斬!

簡簡單單四個字,背後蘊含的能量是連曹仁都無法挑戰的。

所以命令得以貫徹落實。

關羽也接受了現實,按耐住了濃烈的不爽,淡淡的對使節開口。

“回去,讓關城裡的人都放下武器,卸下鎧甲,整理列隊出城投降,我軍就在這裡受降。”

關羽命令使節。

使節領命,回去覆命,告訴了吳懿,吳懿心灰意冷的點頭答應,把事情告訴了黃權,讓黃權組織一下,大家出城投降。

“我沒有戰敗,卻要遭受這樣的恥辱,這難道就是我們不惜性命奮戰至今的結果嗎?”

黃權滿臉悲憤。

一千四百五十七 魏帝國十分需要的寶貴財富四百一十四 郭鵬真的越來越喜歡曹洪了二百五十七 這是郭鵬的奸計!一千一百六十五 沒人,比他們,更懂,興盛家族六百九十九 陛下會永遠都高興和幸福的一千零六十九 司馬仲達,你可真是我的恩人啊!二百五十六 郭某人的離間計一千三百四十 洛陽城內的頭版頭條二百八十三 覺醒的曹仁一千一百三十七 選賢任能乃千古難題三百五十九 我何曾說要爲子廉脫罪?二百三十 背主之賊!燕人張飛特來取你性命!八百七十七 柳毅忽然覺得有什麼恐怖的事情正在發生一千零六十六 不能讓諸葛亮把問題擴大化八百二十六 大一統纔是正統!六百三十六 土皇帝的割據地位絕不相讓一千零一十七 所以許靖真的很好用五百三十八 郭鵬明白江東人的痛苦和委屈三百零八 袁術不會那麼傻吧?一千三百七十五 關羽的精神世界很豐富多彩一千五百零二 劉健的確成長爲了一個標準的末代皇帝二百六十三 政治不正確的袁紹七百零九 漢室的昨日,郭氏的明日一百一十一 長期發展規劃三百一十九 這一回,我贏定了六十一 做一枚稱職的棋子七百一十二 司馬家族不高興五百九十一 蔣欽的抵抗失敗了一千一百四十一 爲父說了,你做得很好六百三十七 苦苦支撐的周瑜五百零一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不講道理四十七 既立婚約,就要遵守一千一百七十一 若要說聖人,也唯有陛下一人可以擔得一百一十六 我就是一個卑鄙的惡人五百八十四 郭嘉的信四百八十三 戰爭和隱戶一千零六十五 毛玠的尷尬處境一千零四十 益州郡縣被滿寵改的面目全非一千一百四十二 忘的真快啊二百七十一 文和亂武一千二百五十一 天子永遠都不會犯錯一千零六十八 毛玠要爲自己的後人考慮八百四十五 劍閣之戰即將進入下一個環節二百五十一 孫堅死了一千五百四十六 新幣六百九十 稱王大作戰,開始了一千五百五十九 他們都回來了二百二十一 堂堂漢臣,怎能與漢賊同流合污一千零七十五 魏帝國已經完全做好了開乾的準備一千一百七十五 皇室子女的一生一世都要爲皇室服務三百八十三 你這個天子是不是太菜了一點?一千三百八十一 郭瑾感到憤怒和不安四百四十三 千里駒曹休六百八十六 隴右馬政一千二百零八 讀書改變命運五百八十九 劉磐之死一百九十 我去青州吧八百二十四 改組荊州軍一千三百二十三 難道要變成第二個曹仁?一千一百一十九 封狼居胥(下)四百二十二 荊州是荊州人的荊州,不是劉景升的荊州三百七十一 我怎麼感覺我們好像中計了?一千零六十九 司馬仲達,你可真是我的恩人啊!一千一百四十四 淚,流了下來二百七十四 袁冀州願意表我爲兗州牧?一千一百四十一 這種境界,不是什麼人都能體會到的九百零六 所以陳琳受寵一點都不奇怪八百八十六 郭瑾主動請纓一千二百九十八 王威真的很鬱悶一千三百七十二 把握下層,拉攏中層,架空上層一千三百零一 要跟我一起出海嗎?二十五 你和孟德很像八百九十三 公孫康的絕境九百五十八 跨越數百年的恐懼六百二十九 漢中郡一分爲二一千二百一十 魏國不能崇文抑武六百九十三 昨日稱公,今日稱王,明日又當如何?一千四百四十七 毀滅性的影響七百三十七 必須要對得起魏王殿下賜給我們的肉食九十九 如果我能做主四百五十四 無法控制的慾望七百五十一 我希望天上趕緊降下一道雷把郭子鳳劈死八百八十六 郭瑾主動請纓一百零一 班師三百一十九 這一回,我贏定了八百八十六 郭瑾主動請纓一千五百五十八 郭鵬自己似乎有了一些預感一千二百五十七 郭瑾納妾與交州變故一千二百一十三 這種地位,是你程仲德說動就能動的?一千零一百 難樓眼饞騎兵裝備很久了一百六十五 面見何進八百八十三 太史慈登陸朝鮮半島五百四十三 劉璋進位漢中王四百零九 皇帝本無種,兵強馬壯者爲之四百六十四 帝國的精神內核一千一百九十四 蔡瑁的處境比較尷尬六百七十六 夏侯淵露出了意味深長的笑容一千零五十五 反腐風暴即將開啓七百四十九 黃祖的恨二十九 猛男盧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