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洞房花燭

風化淳美的漢帝國,從來不缺才子佳人故事。太傅鄧禹大人的嬌孫女,一代名門閨秀鄧堯,是聞名雒陽城的美貌才女。無數世家大族的世子們,爲博得美人一笑,可謂絞盡腦汁。

永平五年深秋,對雒陽世家子弟來說是一個傷心的季節,沒有人會想到,高貴的鄧堯竟然主動下嫁給一個身份低微的書傭!

當年卓文君當壚賣酒的舊事,又在今日的大漢帝都東京上演了。這消息如驚雷一般,瞬間震動了整個雒陽城。據說當年滿城世子們痛不欲生,有人借酒澆愁,發誓要痛揍小書傭一頓。有人在暗暗打譜,等鄧堯過不了班府那貧苦日子,休夫成爲寡婦後,一定要搶先一步娶爲已有。

不管坊間如何議論,不管世子們如何悲痛欲絕,妾有意郎有情,僅僅半個月後,班超、鄧堯這對雒陽城著名的“剩男剩女”,便以閃電一般的速度喜結連理。這成爲帝京雒陽當年轟動一時的大新聞,成爲茶餘飯後的談資、佳話。

班家兩手空空逃來雒陽,幸好班超在關中人家鬥了一場劍,得了二十萬錢,才使得婚禮不至於太寒酸。

成婚當日,班府賓客盈門。沘陽公主劉小翰陪着竇老夫人、河西諸將在京的老人,盡來賀喜。班固的同僚,阿翁班彪當年司徒府的同僚,也均到齊了。三十六家劍坊的舵主們不請自來,下西洛街坊和兩邊的鋪面都來了人賀喜。甚至,連馬皇后的堂兄馬嚴,也親來喝喜酒!

當班超騎着赤蕭,轟轟烈烈、吹吹打打地從下西洛奔向上東門時,雒陽三十六劍坊自發派出七十二名頂尖劍客,舞起數十丈長的巨大青龍,讓這一婚禮瞬間變成了全城盛事。

班家貧困,拿不出能掙來臉面的聘金,便按照鄧堯吩咐,只以班超爲“聘禮”。於是,班超一身新裝,懷裡抱着金光四射的重鐗,去娶他的新娘子,這自然又成了雒陽城侯門女出嫁時的又一道盛景、佳話。

鄧府到底是仁厚有人家,成婚當日,沒人爲難班超。班超畢竟是班彪後人,鄧府沒人有膽量和班超鬥文。武的更不行了,三十六劍坊好手如林,都無人敢撼動,懷中那枚重鐗,讓衆人望而生畏,誰還敢觸那黴頭?!

其實,鄧家仁名傳天下,鄧堯出門當日,鄧府內賓客盈門,鄧家各門俱舉府而動,熱熱鬧鬧地送長門孫女出嫁。當沁水公主劉致扶着鄧堯要上轎時,鄧堯忽然抓着班超的手,兩人面向阿翁、阿母跪下,恭恭敬敬地叩了三個響頭。

小夫妻這一跪,讓鄧老夫人再也控制不住,抱着閨女淚水長流。此情此景,也讓女眷們鼻子發酸,灑下熱淚。

當班超用一臺八人花轎將鄧府女公子鄧堯接回家時,下西洛簡直沸騰了。最出彩的是權魚,他不僅和小魚兒、曼陀葉一起送了整整五萬錢禮金,而且還帶着他的胡女們,爲賓客們奉獻上了一場高水準的胡樂、胡舞、胡伎。

當然,這場舞自然不能跳肚皮舞。此事,又成爲帝京當年最大的新聞。

下西洛街上,劍客們舞青龍,街坊們耍龍舟,魚府的胡姬們在獻歌舞,熱鬧異常。班家院內則在擺宴,高潮不斷。可班超成婚,洞房內卻是另一番風景。

鄧堯雖然出身高貴,氣場強大。但嫁入班宅時,自己只帶了一個僅有十一歲的貼身小丫鬟綠荷。見芙蓉、秦小宛、慕容越對班超忠心耿耿,鄧堯便略施手段,蓋頭還沒揭開呢,就與三婢打成一片。

御史中丞薛大人的兩個愛女雪兒、雲兒則自鄧堯進入洞房時,便不離左右,問這問那。鄧堯自己掀起蓋頭,看一眼這兩個豆蔻小女,原來是一對美如天仙的姊妹花,且聰明伶俐,玲瓏剔透,瞬間便喜歡上了二人。

班昭和鄧堯是閨中密友,更是惺惺相惜的文友、書友,自然也不離左右,和風細雨,盡是閨中趣事。

成婚當日,夜玉對這個“不識人倫”的兒子不太放心,怕鬧出什麼笑話,便在洞房內對着鄧堯的耳朵交待了一番。

“師母,這事不需教,讓彼慢慢悟吧!”

鄧堯戴着蓋頭,實在忍不住笑了,便說出這番話兒來,惹得幾個女人羞笑得花枝亂顫。

賓客們仍在歡飲,等衆女都離開了,小魚兒、曼陀葉帶着金髮碧眼的寒菸,偷偷溜進洞房。芙蓉將她們引新娘榻前,秦小宛和綠荷給她三人上茶,小魚兒卻掀起蓋頭,讚歎道,“叔叔天生姻緣,不枉叔叔十年相思,新娘子果然是真美啊!”

女兒如花,最美出嫁時。豆蔻少女時代猶如蓓蕾初綻,只有穿上嫁衣,解決了自己的終生大事,這便是一生最燦爛的時光,猶如鮮花迎風綻放,美不勝收。此時正坐牀的鄧堯,自然是最美的。她嫣然一笑道,“兩位魚嫂纔是雒陽城最美的女人!”

“阿妹怎麼知道是我二人也來了?”

“小姑惠班,一晚上對汝二人讚不絕口,想不知亦難哪!”

小魚兒拿出一個禮物,遞到鄧堯手上,“這是何物?”鄧堯問。

“叔叔最需要的就是此物!”曼陀葉說,“阿妹一定收好,會有用得着的時候!”

寒菸忽然拉着鄧堯的手,很認真地說,“姊姊,女人嫁人,便要抓住男人的心。是故此物最爲重要!”

鄧堯覺得不同尋常,她抱着這個粉雕玉琢、金髮碧眼的美麗少女,心裡一陣欣喜,“汝定然就是小公主了。小東西,以後班府也是汝的家,等閒是沒人敢來班府撒野的!”

“現在,也沒人敢到魚府撒野的!”

鄧堯聞言,開心地笑了,“好吧好吧,但還是歡迎汝來班府玩。對了,汝尚年幼,叫我爲姊姊,不是亂了輩分麼?”

“不要緊的姊姊,吾二人各親各叫吧!”

鄧堯聞言啞然失笑,這個小不點來中原幾年,連“各親各叫”都懂了。

“各親各叫”是當時的習俗。兩漢時代,漢人婚姻注重“重親”,且“婚娶不論行輩”。所謂“重親”,就是婚姻之家復結婚姻,從帝宮到民間,最重近親婚配。所謂“不論行輩”,就是婚娶長幼不計,輩分不分。

有下輩娶上輩者,如娶姨母、表姑母爲婦。更多的是上輩娶下輩,尤其是娶外甥女、表侄女爲婦較爲常見。如葬在安陵的漢成帝劉盈,就是娶的親姐姐魯元公主之女張嫣爲後。爲了親上加親而“重親”,輩分自然會亂,於是漢人便有“各親各叫”之說。

這種“近親重婚”和“不論行輩”之俗,以現在人眼光看自然是陋俗。但是,兩漢是中華文明形成的重要時期,限於認知水平,當時的很多東西與科學、倫常不搭幹,卻已成爲歷史之一部分。作爲後人,我們可以瞭解,卻無權對先人加以指摘!

待晚上城內的賓客已散盡,遠來的賓客也已經安置好,班超才意氣風發地回到洞房。鄧堯早坐夠了,可班超卻呆在一邊,遲遲不掀開蓋頭來。

第十三章 高原武士第十四章 郅屠水畔第二十七章 火焚鷲巢第九章 夢中訣別第十四章 威服羊同第七章 因愛生恨第四十六章 鷲絕冰谷第四章 于闐大捷第二十三章 何罪之有第十四章 全局在胸第三十八章 骨肉親情第四十五章 高臺拜將第十八章 起兵大計第二十五章 班彪教子第三十三章 靜候來客第二章 江湖盛事第二章 蒲類建國第二十五章 秋風自憐第十一章 迷霧重重第十九章 蘭臺事發第二十章 楨中危難第十七章 驚天圖謀第三章 賞罰分明第三十六章 再得大將第十九章 夤夜私會第十八章 楚地隱士第十六章 尋找公主第十五章 險鑄大錯第十章 飢餐虜肉第十三章 初露崢嶸第十三章 千里東進第二十三章 放棄西域第一章 摧枯拉朽第五章 商隊來了第七章 國王不拜第八章 重整河山第三章 仙人指路第二十四章 橫掃千軍第二十章 治疏勒策第四十一章 竇融仙逝第二十七章 回師敦煌第十五章 地動人怨第十一章 爲將之要第五章 北嶺礪兵第七章 馬氏報恩第二十三章 奔襲石城第二十三章 得進掖庭第十章 又愛又恨第十七章 插翅難逃第一章 兵臨城下第九章 王師來了第十七章 罪當火刑第一部《國運較量》主線劇情第二十章 御史自參第二十八章 四姬可食第十四章 無地自容第十二章 哭祭孤俠第八章 柳中踣陷第一章 秘境神技第二十七章 血戰孤城第十四章 陡陷絕境第四章 封爵之爭第二十四章 戰端再起第十三章 紮根韓苑第四十七章 雄關要塞第十二章 班勇出世第二十二章 沽了算了第九章 慈不掌兵第五章 家國重託第八章 于闐危急第三十二章 將星隕落第二章 清算舊政第三章 堅守伊吾第二十章 閣間夜謀第二十六章 竇固出征第二十二章 班昭牽線第三十五章 癡人說夢第二十三章 再陷詔獄第二十二章 大戰之前第二十六章 軒然大波第三十六章 雪中送炭第六章 帝求良將第十五章 廢除私刑第十章 且末小城第三十七章 崤山秘戰第四十三章 出征時刻第六章 天折將星第二十三章 放棄西域第二章 夫行千里第十六章 賴丹之後第二十五章 大勢已去第二十九章 藝僧討打第三十一章 奇恥大辱第三十八章 詣闕上書第三十章 榻前較量第十二章 軍無戲言第二十七章 噩耗慟天第四十六章 窮困班家第三章 形勝之地第十章 蔥嶺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