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方面,德軍統帥部進行了周密的部署。投入西線作戰的總兵力爲136個師(其中包括15個裝甲師、4個摩托化師)、2439輛坦克、3700架飛機,另有運輸機600架。兵力配置上分爲a、b、c三個集團軍:
1.中路的a集團軍64個師(其中包括12個裝甲師、3個摩托化師),由格特·馮·龍德施泰特上將指揮,擔任中間突破阿登山區直衝英吉利海峽的任務;
2.右翼的b集團軍28個師(其中包括3個裝甲師、1個摩托化師),由費多爾·馮·博克上將指揮,擔任助攻任務,目的是進攻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以吸引英法聯軍的主力;
3.左翼的c集團軍17個師,由威廉·裡特·馮·勒布上將指揮,其任務是佯攻馬奇諾防線,以牽制法軍使其不能北上增援;
在西線的準備如火如荼的時候,林威接二連三的下令,要北方山地師儘快抓住挪威國王哈康七世,不能讓他逃出挪威,林威已經儘自己最大的力量爲自己的屬下鋪路了,如果米歇爾·蓋伯梅爾還是抓不到挪威國王,那就太對不起林威苦心的安排了。
希特勒經過了和國防軍馮.布隆貝格元帥和馮·布勞希奇元帥,商議之後,決定把戰爭開始的時間定爲1940年5月10日,到時候,一百個師所組成的攻擊力量將對英法聯軍進行雷霆一擊。
在這最要緊的時候,現在希特勒迫切的需要,自己的盟友意大利的墨索里尼給予自己支持。可是現在這件事情卻沒有這麼容易。原因就是德國和意大利互相看不對盤,意大利政府之中的反德力量是相當強大的,和意大利一樣,德國政府除了頭面人物,在普通政府官員中間,對意大利也有很大的牴觸。
在一些分歧問題上,雙方各級官員互相指責。一方指責德國人沒有履行前一年6月間的協議從意大利的南提羅爾撤退“日耳曼族人”;德國人沒有按月供應意大利100萬噸煤。另一方則指責意大利人未能突破英國的封鎖將原料供應德國;意大利同英國和法國大做其買賣,趁機發財,包括把戰爭物資出售給他們;尤其是意大利政府擁有很大實力的齊亞諾的反德情緒愈來愈濃厚。
他的父親科斯坦佐·齊亞諾即卡布裡伯爵,是墨索里尼的至交,法西斯元老,與墨索里尼共同策劃羅馬進軍的主要成員,後來還被任命爲墨索里尼的繼承人,擔任過多年的交通大臣和法西斯衆議院議長。
1936年10月21日.齊亞諾和德國外交部長紐賴特簽訂一項秘密議定書,宗旨是規定德國和意大利在外交方面的共同政策。柏林-羅馬“軸心”由此形成。但在內心深處,齊亞諾反對與德國簽訂軍事同盟。認爲沒有理由與納粹德國的命運生死與共。爲此他曾策劃拖延同德國締結軍事同盟的要求達一年之久。但是墨索里尼固執己見,齊亞諾最後還是於1939年5月22日與裡賓特洛甫簽訂德意“鋼鐵盟約”。
齊亞諾這種思想,歸根究底還是和墨索里尼有很大的關係,墨索里尼本來是法西斯的創始人,並且成功的在意大利首先建立法西斯國家,但是,後來者希特勒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是墨索里尼所比不了的。和墨索里尼入侵阿爾巴尼亞和阿比西尼亞(埃塞)不同,希特勒上臺之後,所主導的每一次行動,進軍萊茵蘭、合併奧地利、肢解捷克斯洛伐克、閃擊波蘭,每一次的行動帶來的都是巨大的成功。德國在短短几年之內,就合併了奧地利,把號稱歐洲第七強國的捷克斯洛伐克弄解體,閃擊了有百萬軍隊的波蘭。
相比之下,墨索里尼現在所取得的成績,和希特勒相比,就有些小巫見大巫了。墨索里尼一想到希特勒在進行戰爭,尤其是當他想到希特勒取得勝利的時候,就感到簡直不可忍受。
兩個國家發生摩擦的主要原因是德國的親俄政策。1939年11月30日,蘇聯紅軍進攻芬蘭,使希特勒處於非常屈辱的境地。爲了與斯大林簽訂條約,他已經被趕出波羅的海地區,匆匆忙忙地遷走幾百年來定居在那裡的日耳曼人家庭,現在他還得正式同意俄國對一個小國的無端進攻。而這個同德國關係密切的小國,主要靠了1918年德國正規軍的干涉,才向蘇聯爭得了作爲一個非共產黨國家的獨立。這是叫希特勒啞叭吃黃連,可是他硬着頭皮吞了下去。德國駐外使團和德國的報刊電臺都奉到嚴格訓令,要支持俄國的侵略行動,不得對芬蘭人表示絲毫同情。幸虧林威建議了希特勒,要求以黨衛軍的名義派出志願兵,才使得一直對芬蘭有好感的國防軍軍官們,沒有鬧起來。
大概就是這件事使得墨索里尼感到忍不住了,因爲意大利各地所爆發的反德示威使他窮於應付。總而言之,1940年1月3日,新年剛過,他就給希特勒寫了一封長信,傾吐了壓在他心頭的話。這是墨索里尼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對希特勒這樣坦白、這樣直率地提出了尖銳逆耳的忠告。
他說,他深信德國即使有意大利的幫助也永遠不能“使英法屈膝,甚至不能將它們拆夥。如果認爲有這種可能,那就是自欺欺人。美國絕不會聽任民主國家完全失敗”。因此,既然希特勒的東部邊疆現在已經鞏固下來了,是否還有必要爲了戰敗英法“而去孤注一擲地冒險,連本國的政權也不顧,並且把德國幾代人的精華都犧牲掉”?
墨索里尼說,如果德國允許“一個純粹由波蘭人構成的、安分守己的和解除武裝的波蘭存在”,就能得到和平。他又說:“除非你已經下了無可更改的決心,非把戰爭進行到底不可,否則我認爲波蘭國家的建立……將是解決戰爭的一個因素,並且是奠定和平的一個充分條件。”
“但是墨索里尼最關切的還是德國同俄國的交易。俄國不費一槍一彈就在波蘭和波羅的海地區坐收戰爭之利。但是我,作爲一個天生的革命家要告訴你,你不能爲了某個政治策略上的一時需要而長久地犧牲你的革命原則……我也有責任通知你,你同莫斯科的關係再進一步,就將在意大利引起極爲不利的反響……
墨索里尼的這封信不僅警告希特勒,意德關係已經惡化,並且還擊中了一個要害:元首同蘇俄的蜜月已經開始使雙方都感到不安了。希特勒同蘇俄的勾搭,使他得以發動戰爭,滅亡了波蘭。此外他還得到了一些別的好處。例如,繳獲的文件暴露了一項封鎖得極嚴的戰時秘密:蘇聯在北冰洋、黑海和太平洋等地提供港口,讓德國進口迫切需要的原料,這些原料不通過這些港口就會因英國的封鎖而無法進口。
英國在海洋上的力量實在是太大了,大到了只要他想封鎖德國所需要的原料,它就完全可以做到,所以德國就必須要找到一個不被封鎖的國家,而且這個國家還要敢於挑戰英國人的權威,找遍歐洲,沒有哪個國家是比蘇聯更適合的選擇了。
所以在德國沒有徹底解決英法的時候,和蘇聯就必須搞好關係,哪怕就算是希特勒死了,換成林威,也絕對會這麼做的。所以墨索里尼的勸告,對希特勒根本就沒有什麼作用,因爲現在的德國對蘇聯的依賴實在是太大了,而且雙方談判的主動權,蘇聯明顯要比德國多得多。
在斯大林的授意下,莫洛托夫在1939年11月10日甚至答應,所有這些貨物在俄國鐵路上的過境運費一概由蘇聯政府負擔。蘇聯政府允許德國船艦[包括潛水艇在內]在摩爾曼斯克東邊的北冰洋港口帖裡別爾卡進行修理和添加燃料——莫洛托夫認爲摩爾曼斯克“還不夠偏僻”,帖裡別爾卡則“較爲妥當,因爲它更偏遠,沒有外國船隻進出”。
1939年整個秋天和初冬,莫斯科和柏林雙方一直在談判增加兩國貿易事宜,到10月底,蘇聯日經向德國提供了爲數可觀的原料,特別是穀物和石油,但是德國方面還要更多的原料。不過德國人漸漸發現,蘇聯不僅在政治方面而且在經濟方面,討價還價起來也是一個精明厲害的對手。11月1日,戈林元帥、雷德爾海軍元帥和凱特爾上將“分別”向德國外交部提出了抗議,說俄國對德國戰爭物資要求得大多了。一個月後,凱特爾又向威茲薩克抱怨說,俄國對德國產品的需求,特別是對製造軍火的機器設備的需求,“數量越來越大,越來越不講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