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時間有限,所以顧祝同只粗略翻看了李向龍帶來的資料。
只是,這也足夠讓他認識到,中國海軍的裝備確實嚴重過剩,即便在戰爭時期都是綽綽有餘,在戰後更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要知道,海軍是典型的技術類軍種,武器裝備的技術含量非常高。
這就意味着,即便在和平時期,維護與保養海軍裝備都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耗費大量資源與資金。
在戰時,這個問題還不算突出,畢竟海軍獲得了足夠多的經費。
問題是,在和平時期,軍費開支肯定會大幅度降低,海軍所能獲得的經費非常有限,也就無法維持龐大的裝備規模。
當然,在和平時期,也不需要維持一支戰爭時期的艦隊。
比如,到一九四八年底,中國海軍裝備的艦隊航母已經多達四十四艘,雖然大部分航母建造工程已經取消,但是依然有四艘最新式的大型航母正在建造,因此航母的總量達到了驚人的四十八艘。在和平時期,中國海軍根本不需要這麼多的航母,即便按照全球存在、全球控制的標準,最多隻需要二十四艘艦隊航母。如果考慮到航母本身戰鬥力的提高,特別是大型航母的出現,那麼航母數量還可以進一步減少。這樣一來,就需要在戰爭結束的時候,讓數十艘艦隊航母退役。
這下,問題出來了。
處理退役的航母,也需要花錢,而且花費不會少到哪裡去。
雖然按照海軍的一慣手段,退役戰艦都將被當做廢鋼鐵處理掉,也就是可以賣給專門的拆船廠,但是在此之前,必須清理掉航母上的敏感設備。以及各類武器,此外還得做一些必要的報廢處理,而這需要很多資金。
除了航母,其他戰艦也都嚴重過剩。
五艘戰列艦就不用多說了,這五艘戰艦的艦體已經嚴重老化,進行延壽改裝的成本將非常高昂,且提升的戰鬥力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這種以巨炮爲主的戰艦,在戰後的海洋戰場上根本沒有生存空間。
要知道。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研製出了巡航導彈。
雖然在大戰中,德軍的巡航導彈都用來攻擊地面目標,而且誤差非常大,往往會落在離目標幾公里外的地方,但是技術進步的速度非常快,已經有一些軍人認識到,這種新式武器將成爲戰艦的剋星。在一九四八年底的時候。中國陸軍就在美國內華達州的一處軍事基地裡找到了幾枚巡航導彈的樣品。雖然這些導彈都只有彈體,還沒有安裝制導系統,但是有一枚導彈安裝了戰鬥部,而且是用來對付大型戰艦的半穿甲戰鬥部,因此有理由相信,美軍已經在着手研製反艦巡航導彈了。
事實上,中國軍方也有類似的武器研製項目,只是進度非常緩慢。
除了巡航導彈之外,性能更加強大的噴氣式戰鬥機也對戰列艦構成了嚴重威脅。這種速度在每小時八百公里、甚至是接近一千公里的戰鬥機,能夠輕而易舉的突破現有的以高射炮爲主的防空網。把炸彈投到戰艦上。
當然,更重要的是,在未來的海洋戰場上,巨炮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了。
事實上,在這場大戰中,中國海軍消耗掉的大口徑炮彈中,有百分之九十是用於打擊地面目標,即戰列艦的主要任務是支援地面部隊作戰。而不是與敵人爭奪制海權,甚至很少參與制海作戰行動。
顯然,這五艘戰列艦都得做退役處理。
此外。還有三艘大型巡洋艦。
雖然除了“柏林”號之外,另外兩艘大型巡洋艦的艦齡都不到十年。狀況良好,但是中國海軍養不起這麼大的戰艦,而且與戰列艦一樣,大型巡洋艦也存在戰鬥力缺乏的問題,即便是其著稱的防空能力,在未來海戰中也未必能夠發揮作用。
也就是說,三艘大型巡洋艦也得退役。
至於防空巡洋艦,雖然在未來的海洋戰場上有一席之地,特別是在一九四三年之後建造的兩種防空巡洋艦,在設計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了今後的改進需要,所以留下了很大的改進空間,但是中國海軍總共有八十多艘防空巡洋艦,其數量遠遠超過了實際需求量,必然會有一部分得在戰後做退役處理。
輕巡洋艦與驅逐艦,都存在數量嚴重偏多的問題,也都得讓部分做退役處理。
按照李向龍的估計,戰後,中國海軍最多隻需要保留三分之一的現役戰艦,其餘的都得處理掉。
當然,這並不等於中國海軍只需要這麼多艦艇。
按照顧祝同的估計,要想保持全球存在,而且在世界上的任何一處海洋裡都擁有足夠明顯的優勢,中國海軍的規模必須保持在戰時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說,如果處理掉了三分之二的戰艦,那就還得建造一些新式戰艦。
事實上,這也正是李向龍建議削減三分之二戰艦的原因。
這就是,只有削減掉足夠多的老式戰艦,才能降低維護這些戰艦的開支,也纔有足夠的資金來建造新式戰艦。
當時,中國海軍有三種新式戰艦的設計方案正等待海軍司令部批准。
一種是標準排水量接近五萬噸的大型航母,另外一種是標準排水量在一萬噸左右的新式防空巡洋艦,最後一種是標準排水量爲三千噸的反潛驅逐艦。按照中國海軍的規劃,這三種戰艦將成爲中國海軍的主力。
問題是,要建造這三種戰艦,需要足夠多的資金。
這樣一來,自然需要處理掉老式戰艦。
要命的是,即便按照李向龍的建議,只保留三分之一的戰艦,節約下來的經費也不足以建造足夠多的新式戰艦。
此外,海軍不可能在戰後獲得更多的經費。
顯然,海軍得在處理老式戰艦的時候做點文章,讓這些即將退役的戰艦發揮餘熱。
除了艦隊,海軍航空兵同樣面臨着巨大的裁軍壓力。
到一九四八年底,中國海軍航空兵總共裝備了一萬四千餘架轟炸機、戰鬥機、巡邏機與運輸機等各類軍用飛機,僅戰術作戰飛機的數量就接近一萬架,其中半數以上是“海鷹”式戰鬥機。
在戰後,中國海軍需要這麼多的作戰飛機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李向龍已經明確建議,在戰爭結束之後,撤消岸基航空兵中的戰鬥機部隊,在岸基航空兵中僅保留巡邏機與運輸機,而原本隸屬於海軍航空兵的轟炸機,則全部轉交給空軍,由空軍進行處置。
也就是說,中國海軍航空兵在戰後很有可能只會保留艦載航空兵。
如果以二十四艘航母爲準,並且多保留一個訓練聯隊,總共只需要二十五個聯隊,必要的時候還能再減少幾個聯隊,即讓艦載航空兵聯隊靈活部署,在需要的時候才分配給某艘艦隊航母。
這樣一來,中國海軍艦載航空兵最多需要保留兩千架戰術飛機。
顯然,這就意味着,需要裁減到近八千架戰術飛機,相當於海軍的戰術航空兵一下削弱了百分之八十。
當然,這還不是全部。
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在大戰結束之後,中國海軍航空兵就將進入噴氣時代,而噴氣式艦載機更加龐大,陰極航空兵聯隊的規模還將縮小。如果仍然以保留二十五支聯隊爲準,那麼裝備的艦載機將不會超過一千六百架。
只是,這是必須做的事情。
原因很簡單,在噴氣式飛機誕生之後,中國海軍現有的絕大部分戰鬥機都將在未來五到十年之內被淘汰,而噴氣式戰鬥機的造價更加高昂,所以海軍必須儘快瘦身,以節約下足夠多的經費來研製與採購噴氣式戰鬥機。
當然,海軍陸戰隊也在裁軍的行列之中。
只是,陸戰隊在戰後肯定會成爲獨立兵種,因此與海軍沒有直接關係。只有一點需要海軍操心,這就是登陸艦隊依然在海軍的編制之內,所以登陸艦艇的建造與維護,仍然是海軍的事。
顯然,縮減登陸艦隊也是勢在必行。
考慮到戰後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特別是在短期內不可能再次爆發大規模戰爭,把登陸艦隊減少四分之三都不爲過。
要知道,到一九四八年底,登陸艦隊的規模已經趕上戰鬥艦隊了。
當時,中國海軍擁有的登陸艦艇的總噸位超過了一百五十萬噸,包括了四十八艘大型船塢登陸艦、四十八艘大型綜合登陸艦、一百二十二艘坦克登陸艦,此外還擁有三十六艘小型航母。至於排水量在一千噸以內的登陸艇,特別是不到五百噸的小型登陸艇,總數超過了一千艘。
顯然,中國海軍根本不需要這麼多的登陸艦艇。
總而言之,中國海軍承受着非常大的裁軍壓力,需要在戰爭結束之後裁減掉半數以上的艦艇與戰機。
也就是說,如何處理這些裁減掉的裝備,是海軍的頭號大事。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將對中國海軍在戰後的發展產生直接的、重大的影響,甚至將決定中國海軍的未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