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跟馬歇爾談判之前,顧祝同徵詢了馮承乾的意見。
與他預料的一樣,馮承乾並不重視這次談判。在回電中,馮承乾明確提到,馬歇爾的身份是美軍全權代表,而不是代表美國聯邦政府,因此即便談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未必能夠兌現。
也就是說,不管談判結果如何,這次談判的意義都不是很大。
只是,中國軍方肯定不能拒絕談判。
原因很簡單,談判是結束戰爭的方式之一,也是爭取和平的積極表現,而中國軍隊所做的巨大犧牲都是爲了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至少這是中國軍方的政治口號,因此就不能拒絕爲和平多做一次貢獻。
二月十一日,顧祝同在魯志剛安排的幾名軍官的陪同下,乘飛機離開了邁阿密。
談判地點在弗裡德里克斯堡,即位於里士滿與華盛頓之間的一座小城鎮,正好位於中美軍隊的實際控制線上。
當時,這座城鎮在美軍控制之中,爲了進行談判,美軍讓出了半邊城區。
談判場所在鎮子西面的一處莊園內。
相差,這座莊園曾經屬於某個擁有上千英畝土地的大地主,而在南北戰爭期間,此人支持南軍,並且在羅伯特-李率軍攻打華盛頓的時候,爲南軍提供過幫助。戰爭結束前,北軍按照當時出臺的法律,徵用了這座莊園。在此之後,莊園多次易主,但是每一位主人都沒有好的下場。
當然,這些都是傳聞。
二十二日上午,顧祝同與馬歇爾進行了首次非正式會面,談判安排在二十三日上午正式開始。
這是顧祝同第一次見到馬歇爾。
與照片上的肖像相比,馬歇爾顯得更加消瘦一些,大概是長期勞累所致吧。
對馬歇爾。顧祝同也略有了解。
在美軍中,馬歇爾是一名政治家型的軍人,深得美國前任總統,也是把美國拉入這場戰爭的羅斯福的信任與賞識。羅斯福住在白宮的時候,幾乎把所有軍事事務交給馬歇爾,只是並非言聽計從。
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馬歇爾的主張得到了全面支持。美國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一九四零年底,馬歇爾就明確提出。美國不應該急於參戰,哪怕日本會因此戰敗,因爲參戰本身對美國並沒有好處。相反,繼續保持中立對美國更有利,而且美國在保持中立的情況下依然可以爲友好國家提供支援。更重要的是,美國呆在戰場之外,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日本與英國來削弱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等到這兩個最主要的對手精疲力盡之後,美國才應該參戰。
必須承認,馬歇爾很有眼光,戰略判斷力超越了所有人。
嚴格說來,羅斯福也非常清楚,美國繼續保持中立的好處,更明白馬歇爾提到的那些原因有多麼重要。
可惜的是,羅斯福是總統,而不是總參謀長。
在聽取了馬歇爾的意見之後,羅斯福還要面對英國與日本的首相。需要考慮得更加全面與深入。
結果就是,美國並沒有繼續呆在戰場外面。
戰後,很多人就認爲,如果美國沒有在一九四零年底做出參戰的決定,而是把參戰時間推遲一年,恐怕大戰將有另外一個結局。這就是,在這一年裡,美國不但能夠完成經濟、特別是工業上的戰爭調整。還能夠集中力量爲英國與日本提供足夠多的援助,讓這兩個國家堅持下去,而美軍則能夠充分做好戰爭準備。等到一九四二年初。當美國參戰的時候,美軍就沒有那麼容易被擊敗了。
顯然。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
比如,美國海軍的“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就受到參戰影響,建造進度嚴重推遲,如果美國在一九四二年才參戰,那麼“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就有望一九四三年服役,而不是推遲到一九四四年底。更重要的是,美國在一九四二年參戰的話,中國海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一九四三年獲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樣一來,強大的“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就能趕上大戰期間最重要的海戰,在美國海軍遭受慘重損失之前發揮作用,而美國海軍就有機會在太平洋戰場上擊敗中國海軍。顯然,太平洋戰爭決定了整個大戰的結局,當美國海軍主宰太平洋之後,中國肯定會戰敗,而德意志第二帝國獨木難支,根本不可能憑一己之力擊敗美國,甚至難以擊敗英國。
在一九四二年,馬歇爾還提出了一個極爲重要的建議。
這就是,暫時放棄歐洲與北大西洋戰場,僅爲英國提供最基本的援助,把重點轉向太平洋,爭取首先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勝。
按照他的建議,美國海軍將不再向英國派遣戰艦,特別是主力艦,僅在北大西洋上保留用於反潛護航的中小型艦艇。作爲彌補措施,美國將增加部署在英國的航空兵,特別是戰略航空兵,承擔更多的轟炸任務,並且擴大轟炸範圍,力求通過轟炸來削弱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構成的威脅。
要知道,馬歇爾在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美軍還沒有在太平洋戰場上戰敗。
也就是說,如果當時他的建議得到採納,美軍就不會這麼快的輸掉太平洋戰爭,也就有可能迫使中德進行停戰談判。
可惜的是,馬歇爾的這個建議再次被羅斯福否決了。
當然,並不是說羅斯福不知道太平洋戰爭的重要性,而是羅斯福不可能拋棄英國,更不能讓英國遭到戰敗的威脅。
別忘了,在一九四二年的時候,英國還絲毫沒有戰敗的跡象。
有趣的是,當時羅斯福還給馬歇爾安排了一個任務,即讓他去策劃反攻歐洲大陸的作戰行動。更有點難以理解的是,馬歇爾確實制訂出了一份反攻計劃,而且非常全面,成爲了接下來美軍登陸北非的基礎。
只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馬歇爾並不支持反攻歐洲大陸。
原因很簡單,美軍處於戰略劣勢,在太平洋上被動挨打,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打敗了西歐的法國,東歐的紅俄也快要戰敗了,美國的首要任務是保住英國,而美國陸軍動員的兵力根本不算多,還要在西南太平洋上保衛澳大利亞。這樣一來,根本沒有足夠的兵力用來反攻歐洲大陸。
在馬歇爾看來,在太平洋戰場上反敗爲勝之前,美軍都不可能發起戰略反擊。
也正是如此,馬歇爾才強調了太平洋戰場的重要性,而且一再建議向太平洋增兵,甚至必須爲此犧牲英國。
當然,軍事上的正確建議,在政治上不一定行得通。
到一九四五年,隨着英國戰敗,馬歇爾第三次向羅斯福提出戰略建議,而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向羅斯福提出建議了。
這就是,在還沒有徹底戰敗的情況下,與同盟國集團進行停戰談判。
根據美國的官方資料,當時羅斯福很有可能會採納馬歇爾的建議,可是最終依然把這個建議擱置了起來。
當然,這次不是需要考慮哪個盟國,而是同盟國集團已經公開表示,美國必須無條件投降,不然就將打到美國投降爲止。
顯然,在政治上,羅斯福不可能讓美國無條件投降,特別是在美軍還能打的情況下。
只是,羅斯福高估了美軍的戰鬥力。
羅斯福去世之後,杜魯門住進了白宮。
雖然與羅斯福一樣,杜魯門也極爲倚重馬歇爾,不但讓馬歇爾繼續擔任總參謀長,還讓他兼任了白宮首席軍事顧問。但是杜魯門也是一名政治家,而且算不上是老練的政治家,在很多方面都不如羅斯福,其中就包括聽取建議。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在一九四六年與一九四七年,馬歇爾先後兩次向杜魯門提出,美國已經到了必須投降的時候,如果不能想辦法在投降談判中爭取到一些利益,那麼美國將失去一切,甚至會在戰敗後遭到肢解。在第二次提出建議的時候,馬歇爾還提到,美國可以放棄所有投降條件,只需要保留一條,即在投降之後,必須保證美國的國土完整,即不得肢解美國。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這不算是一個過分的要求。
說白了,如果美國在這個時候提出談判,而且只保留這一個條件,那麼同盟國集團很有可能接受。原因很簡單,在一九四七年的時候,中德都沒有肢解美國的方案,其他成員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發言權,而中國顯然不會爲了肢解美國再犧牲掉上百萬官兵,德意志第二帝國則急於結束戰爭。
可惜的是,杜魯門把馬歇爾的建議當成了耳邊風,還反問馬歇爾,既然一九四六年就必須投降,而到了一九四七年還沒有投降,那麼誰能夠保證美國不能堅持到一九四八年、甚至是一九四九年?
顯然,馬歇爾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結果就是,在一九四七年,美國錯過了最後一次有條件投降的機會。
到了一九四八年,中國軍隊攻打了古巴,並且登陸美國南部地區,戰火燒到了洛基山脈以東地區。
在這種情況下,馬歇爾能做的,只是儘可能的讓美國免於徹底戰敗。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