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人才第一

雖然顧祝同沒有參與其中,但是中國軍隊蒐羅人才的行動,在日本戰敗時就開始了。

在一九四一年初,馮承乾授意當時的海軍情報局、即後來的軍事情報局海軍處成立了一個獨立機構,專門負責在佔領區與戰敗國蒐羅人才,特別是高科技人才,讓其爲中國的科研項目服務。

該機構的第一次行動就是前往日本。

在日本戰敗的時候,已經有上千名日本科學家被秘密帶往中國。這些人,首先被關進了專門爲其設置的集中營。與關押戰俘的集中營相比,關押科研人員的集中營就是天堂。在集中營裡,科學家不但得到了極好的照顧,在生活上完全不受歧視,享受的待遇甚至高於中國軍隊中的普通官兵。更重要的是,每一名知名科學家都有一名警衛與一名文職秘書,除了離開集中營之外,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東西,包括各類科學書籍與基本的科研設備,甚至能夠跟遠在家鄉的親人通信。當然,通信內容受到了嚴格監管,如果涉嫌泄露秘密,信件將被扣押下來。在集中營裡,這些異國科學家接受得最多的就是思想工作。專門負責政工的軍官每天都會找科學家談話,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會提出讓其爲中國工作。如果科學家接受了政工軍官的提議,則會接受更嚴厲的政治審查,直到確認沒有其他企圖之後,纔會根據其能力分配到各個科研機構中。當然。這還沒完。在正式參與科研工作之後。這些異國科學家還要接受爲期一年到兩年的監管,期間每天都要向負責部門彙報工作與行程,出行則需要由專門的人員陪同。通過這段監視期之後,就能獲得一定的行動自由權,有的甚至能夠在科研機構所在的城市獲得一套居所。當然,如果表現良好,做出了重大貢獻,就有機會申請成爲中國公民,獲得公民的所有權利。

到大戰結束的時候,已有近四千名日本科學家獲得了中國國籍。成爲中國公民。

不可否認,在這些科學家中,有一些人並沒有把自己當成中國人,而是帶着其他目的加入中國的科研項目。比如戰後中國最大的間諜案。就是一名參與了中國原子彈工程的日本科學家向德意志第二帝國泄露了中國的原子彈計劃,幫助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三年之後製造出第一枚原子彈,打破了中國的核壟斷。

只是,絕大部分科學家,很快都成了真正的中國人,在中國的科研項目中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貢獻。最有名的,就是日本首席火箭專家橋本健太郎。在日本戰敗之前,橋本健太郎就是日本火箭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也是日本最有名的火箭專家。一九四一年底,橋本健太郎在京都的寓所中被中國軍隊找到。隨後被送往中國。兩年之後,橋本健太郎通過所有審覈,正式加入了中國的火箭工程。在大戰結束之前,橋本健太郎參與了數種火箭的設計工作,並且在戰爭結束後,正式成爲中國大型火箭項目的副總工程師。中國的宇航項目能夠在戰後迅速開展起來,橋本健太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甚至是中國第一種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與總工程師。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異國科學工作者,爲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做出的貢獻。絲毫不亞於中國的科學家。

當然,爲中國服務的不僅僅有日本科學家。

英國戰敗後,中國軍方立即出動軍隊控制了英國南部地區的幾座機場,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派遣人員去尋找與蒐羅英國的科學家。在這次代號爲“火炬”的行動中。海軍情報處的特工總共找到了兩百多位英國科學家,並且把他們帶回中國。到大戰結束時。還有近五百名英國科學家在海軍情報處的幫助下,以各種方式離開了英國,到中國參與到了科研工作中。

有趣的是,很多英國科學家,特別是知名科學家都願意去中國,而不願意被帶往德意志第二帝國。也許,這些英國科學家把德意志第二帝國當成了真正的敵人,反而不是很在乎中國的地位。當然,這也與英德關係有關。在大部分英國人眼裡,德意志第二帝國纔是英國的頭號敵人,而遠在地球另外一端的中國,對英國人來說還很陌生。此外,大戰期間,襲擊英國本土的是德軍,後來攻佔英國本土的主力也是德軍,中國僅派遣遠征航空兵參與了轟炸英國的作戰行動,因此英國人更仇視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一些英國科學家眼裡,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厲害關係。這就是,英國要想復興,哪怕再也不可能稱霸世界,只要能成爲歐洲的頭號強國,所能依靠的就只有中國。也就是說,只有協助中國成爲世界霸主,讓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決裂,英國纔有復興機會。如果稱霸世界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那麼英國將淪落爲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附庸國。

顯然,這也是事實。

戰後,英國能夠保持相對的獨立地位,成爲整個歐洲中,除了瑞士、瑞典與芬蘭這三個永久中立國之外,唯一不用看德意志第二帝國臉色行事的國家,就與中國有很大關係,即中國在英國的軍事存在,是英國保持獨立地位的重要基礎。如果沒有來自中國的支持,英國根本不可能在戰後獲得政治獨立。

當然,整個大戰期間,中國軍隊蒐羅的科學家,大多來自美國。

在中國海軍陸戰隊登上美國西海岸之後,蒐羅科學家的行動就開始了。

當時,顧祝同對此也有所瞭解,畢竟他是戰區司令官,也是攻打美國西海岸地區作戰行動的最高指揮官。

只是,顧祝同瞭解得並不多。

主要就是,顧祝同擔任指揮官的時候,中國軍隊控制的地區還不夠大,而且沒有多少科研機構。

真正的行動,在一九四七年地開始。

此時,擔任戰區司令官的已經是魯志剛了,顧祝同被派往大西洋,負責組建加勒比海與拉丁美洲戰區,以及攻打波多黎各與古巴。

更重要的是,直到這個時候,中國陸軍才攻入亞利桑那州,並且進軍新墨西哥州。

最著名的一次行動,就是攻佔阿拉莫斯實驗室。

當時,阿拉莫斯實驗室還不夠出名,因爲美國從爲公佈過自己的核計劃,也就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座主要負責研製原子彈的科研機構。後來,大家所熟知的是中國陸軍的一支偵察部隊率先攻入了阿拉莫斯實驗室,並且非常及時的阻止了守衛該地的美軍採取破壞行動,幾名偵察兵在阻止美軍引爆埋設的炸彈時英勇犧牲,還因此獲得了獎章。這次行動,後來還被多次拍成電影。

只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攻佔阿拉莫斯實驗室的根本不是正規軍,而是海軍情報處下設的一支特工部隊。

真實情況是,在軍隊到來之前,海軍情報處的特工就設法策反了美軍中的幾名軍官,並且讓他們在美軍設置的爆破器材上做了文章。進攻開始的時候,海軍情報處的特工部隊就已經進入了阿拉莫斯實驗室,並且在策反的美軍軍官的配合下,佔領了實驗室中最爲關鍵的幾個地方。結果就是,美軍試圖引爆埋設在實驗室裡的炸彈,而且確實這麼做了,但是炸彈並沒有全部引爆,最主要的實驗設施被保存了下來,而陸軍偵察兵的任務,僅僅是消滅掉負隅頑抗的美軍。

更重要的是,海軍情報處的特工在行動中控制住了所有沒有來得及撤走的科學家,還獲得了這些科學家攜帶的重要資料。

也正是通過這些科學家,中國軍方纔知道,美軍原子彈項目的進展極爲緩慢。

當然,這只是中國軍方在美國蒐羅科學家的一個縮影。

整個大戰期間,中國軍方在美國蒐羅了上萬名科學家,並且將其中近六千名骨幹人員帶回了中國。

戰後,這些科學家中,絕大部分都申請加入了中國國籍,很多再也沒有離開過中國。

這些人中,包羅了當時美國最有名的科學家。比如在中國原子彈項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海森堡教授,比如爲電子計算機技術奠定了理論基礎的馮-諾依曼等等,而這些美國裔科學家中,有五十六人在戰後獲得過諾貝爾獎,其中一人三次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一人兩次榮獲諾貝爾化學獎,還有一人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與化學獎,而中國在戰後三十年內,總共也就只有六十八人獲得過諾貝爾獎。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能夠在戰後成爲全球頭號強國,這些異國科學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知識,在衆多異國科學家中,來自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科學家最少。

主要就是,中國不可能用在戰敗國的方式來蒐羅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科學家,必須採用更加穩妥的辦法。

第548章 獨木難支第558章 由攻轉守第212章 出動第393章 避實就虛第314章 擔當重任第152章 正面決戰第416章 解脫第355章 左擋右支第363章 質量缺陷第151章 自我犧牲第419章 矛盾第363章 質量缺陷第396章 一再推遲第14章 戰鬥力第291章 將錯就錯第207章 七日戰爭第181章 總體戰局第218章 劍拔弩張第20章 致命打擊第396章 一再推遲第56章 機遇與風險第175章 夜戰第439章 木已成舟第519章 市區混戰第74章 機不可失第455章 死戰難免第114章 波濤再起第326章 炮擊戰術第142章 深入敵後第1章 當務之急第155章 走投無路第241章 將錯就錯第356章 艦隊迴歸第148章 劇變第31章 外交家第132章 優中選優第624章 推波助瀾第105章 不抱希望第53章 犧牲第236章 扛鼎之作第478章 接二連三第271章 攻守易勢第177章 新局面第539章 硬碰硬第267章 孤軍深入第621章 核時代第88章 避戰與主戰第144章 大老闆第483章 最佳選擇第120章 緊要關頭第246章 核裁軍第36章 利益博弈第54章 最後的和平第68章 不放棄第101章 遠戰第170章 報道第127章 大陸戰爭第147章 積極主動第183章 雨季攻勢第162章 巔峰對決第212章 出動第204章 披掛上陣第269章 經典之戰第127章 全新的開始第63章 火藥桶第445章 兩洋咽喉第581章 印象第140章 有心無力第138章 讓步第191章 輪替作戰第91章 棟樑之才第92章 等待機會第433章 最後的機會第106章 虛假的和平第123章 新老對決第332章 進軍悉尼第82章 預料之外第30章 始作俑者第555章 從艦到岸第291章 將錯就錯第168章 創造機會第72章 聲東擊西第108章 一網打盡第163章 外交努力第85章 陰差陽錯第197章 利器第125章 素質第一第358章 雪中送炭第539章 硬碰硬第242章 一舉超越第231章 悲劇命運第85章 陰差陽錯第3章 鐵打的軍營第44章 新興強國第28章 皇儲給力第204章 披掛上陣第138章 進攻第38章 自我犧牲第163章 聲東擊西第153章 求生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