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蜂擁而來

帝國風雲sodu

五月中旬,第42艦隊率先抵達了卡薩布蘭卡。

這支艦隊,實際上就是之前的第33艦隊,即“衛青”號原來所在的艦隊,只是此時只有“霍去病”號與“李廣”號兩艘艦隊航母。雖然顧祝同很希望馮承乾把“衛青”號也派過來,組成三航母艦隊,但是馮承乾給他的答覆非常直接,“衛青”號即便在修復之後,也要留在太平洋上執行更重要的任務。

後來,顧祝同才知道,“衛青”號在年底就轉變成了實驗航母。

也正是如此,“衛青”號成爲了“白起”級中服役時間最久的一艘航母,直到一九八二年才正式退役。在一九四七年之後,“衛青”號就沒有執行過戰鬥任務,甚至沒有編入戰鬥艦隊,而是一直隸屬於海軍司令部的實驗測試部隊。在服役期間,“衛青”號承擔了很多與航母有關的實驗與測試工作。比如,第一個測試十三度斜角甲板。要知道,“白起”級飛行甲板的降落區與戰艦的縱軸只有七度的夾角,這導致位於起飛區左側的彈射器在回收艦載機的時候無法使用。把降落區的夾角增加到十三度,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從而保證在任何時候都至少能夠使用兩部彈射器。此外,“衛青”號還是世界上第一艘安裝蒸汽彈射器的艦隊航母。

可以說,“衛青”號創造了很多個世界第一。

退役之後,“衛青”號沒有像其姊妹艦那樣,要麼被當成廢鋼鐵處理掉,要麼被當做過剩物資出售或者贈送給友好國家,要麼被人造暗礁沉入大海,甚至是在海上核試驗中被當成靶船使用,而是被改造成了海軍博物館,永久性的停靠在上海的黃浦江碼頭旁邊。每年接待上百萬遊客參觀。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五月二十一日,第43艦隊開進了意大利的塔蘭託港。

雖然該艦隊的目的地是卡薩布蘭卡,但是卡薩布蘭卡只是一座規模不大的小型港口,在容納了第41艦隊與第42艦隊之後,已經沒有地方裝下第43艦隊了。事實上,當時就有很多戰艦隻能錨泊在港外。

第43艦隊就是之前的第32艦隊。這也是增派的三支戰鬥艦隊中,唯一的三航母艦隊。

又過了兩天。第44艦隊抵達馬耳他港。

雖然在英國戰敗之後,意大利出兵佔領了馬耳他島,並且宣稱馬耳他島是意大利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但是別說美國等敵對國,連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沒有承認意大利擁有馬耳他的主權。

當然,這些是政治上的問題。

在中國海軍決定向大西洋增派三支艦隊之後,中意兩國就達成了協議。即意大利把馬耳他港的使用權轉交給中國。

當時,意大利想借此避免讓德軍進駐馬耳他島。

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國一直想出兵馬耳他島,而且找了很多借口,只是意大利當局一直不肯讓步。

問題是,如果無法遏制住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野心,意大利遲早得讓步。

這樣一來,德軍就會開上馬耳他島,而這座島嶼也就不可能像意大利當局宣稱的那樣成爲意大利的一部分。

顯然,把中國軍隊引過來是遏制德意志第二帝國野心的唯一辦法。

只是。意大利當局似乎忘記了之前的教訓。

中國軍隊開上馬耳他島之後,會不請自走嗎?

要知道,馬耳他島的戰略價值太大了。

在地理位置上,馬耳他島幾乎位於地中海的正中央,往西是突尼斯與直布羅陀海峽,北面是撒丁島與科西嘉島,東北方向上是西西里島與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面則是利比亞。忘東則是克里特島。

也就是說,馬耳他島正好在地中海的腰部。

如此一來,誰控制了馬耳他島。誰就控制了地中海。

大戰中,英國皇家海軍直到最後一刻。也就是直布羅陀要塞淪陷前不久,才決定放棄馬耳他島。也就是說,只要能夠守住直布羅陀要塞,即進出地中海的大門,英國皇家海軍就絕對不會放棄馬耳他島。

由此可見,馬耳他島的戰略價值與直布羅陀海峽沒有多大差別。

顯然,中國海軍也非常清楚這一點。

既然意大利做出了讓步,答應把馬耳他港交給中國海軍暫用,中國海軍自然不會假裝客氣。

只是,在“暫用”的時限上,雙方都沒有給出明確定義。

顯然,這不是疏忽大意的結果。

當時,意大利顯然希望利用中國來抗衡德意志第二帝國,確保意大利在戰後至少是地中海地區的霸主,最好還能霸佔北非。如此一來,中國海軍把艦隊部署在馬耳他島,肯定能起到不小的作用。別的不說,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在地中海就找不到比馬耳他港更好的海軍基地了。

對中國海軍來說,自然是希望永遠把艦隊留在馬耳他港。要知道,通過這座規模算不上大的港口,中國海軍不但可以威懾整個地中海,向西控制直布羅陀海峽,向東扼守住蘇伊士運河,從而確保貫穿地中海的航線暢通無阻。還可以以此爲基地,輻射北大西洋,增強艦隊在大西洋上的活動能力。更重要的是,馬耳他在地理位置上屬於歐洲,因此可以藉此干預歐洲事務。

也正是如此,在大戰結束之後,中國沒有把馬耳他港歸還給意大利。

後來,在意大利認識到中國的威脅已經超過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只有更德意志第二帝國合作才能與中國抗衡的時候,已經不可能通過談判協商的方式讓中國軍隊離開了,主要就是中國一直沒有承認馬耳他是意大利的領土,反而認爲馬耳他是一個擺脫了殖民統治,在戰後理應獲得獨立地位的主權國家。

隨着中德冷戰的帷幕拉開,中國甚至出兵控制了整個馬耳他島。到一九五零年代末,中國還首先承認馬耳他是獨立主權國家,並且與馬耳他簽署了同盟條約。數年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試射了世界上第一枚運載火箭,並且在一九六四年發射了第一枚射程八千公里,能從東歐打到中國首都的洲際彈道導彈,對中國的戰略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因爲中國的彈道導彈研製工作進展得很不順利,當時只有射程在兩千公里左右的導彈達到了實用化程度,所以中國軍隊只能把這種導彈部署到馬耳他,才能夠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首都構成威脅,並且因此引發了馬耳他危機。這場發生在一九六六年的危機,差一點就成爲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派出艦隊封鎖了直布羅陀海峽,並且下令封鎖蘇伊士運河,而中國海軍搶先進佔蘇伊士運河,然後派出了一支規模超過四百艘的龐大艦隊,把馬耳他島圍了個嚴嚴實實,阻止德軍派兵上島。在最危急的時刻,中國海軍司令部已經給前線的艦隊司令官下達了命令,即可以在警告之後,擊沉進入離馬耳他島二十海里海域的德軍艦艇,且可以首先開火。這場持續了將近一個月的危機,最終以德軍撤退,中國海軍掌握地中海的制海權宣告結束。只是,在這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幾乎所有人都認爲,第三次世界大戰隨時都有可能打響。要知道,當時中德部署在歐亞大陸上的軍隊全部進入了一級戰備狀態,數百萬大軍隨時有可能開打。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最後關頭做出讓步,主要是中國海軍具備封鎖整個歐洲的能力,而且能在數個小時之內,摧毀地中海北岸的所有海軍基地,打垮地中海里的所有對手。

當然,馬耳他危機,也直接導致中德徹底決裂,由盟友轉變成了對手。

此外,馬耳他危機還引發了一系列的對抗,比如中國出兵控制埃及,進而控制了整個蘇伊士運河,以及德意志第二帝國佔領直布羅陀要塞,堵住了地中海與大西洋的通道,借而讓中國海軍不得不繞過非洲大陸向北大西洋增兵。

有趣的是,在中德對抗中,夾在中間的意大利是最大的受害者。

要知道,鬧到最後,意大利不但沒有成爲地中海的霸主,甚至迅速淪落成了歐洲地區的二流國家。

顯然,在把馬耳他剛暫借給中國海軍的時候,意大利當局根本沒有考慮得這麼長遠。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第44艦隊進駐馬耳他港,意味着增派的三支艦隊全部到達。

只是,顧祝同沒有急着採取行動,因爲只有艦隊是遠遠不夠的。在北大西洋上作戰,中國艦隊最缺乏的就是海軍基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只能增強艦隊的自持能力,也就需要足夠多的快速戰鬥支援艦。

當時,派遣給第四艦隊的二十艘快速戰鬥支援艦還沒到達呢。

這些艦船沒有像艦隊那樣直接開往目的地,而是在通過蘇伊士運河之後去亞歷山大港補充燃油等物資。這樣一來,在進入北大西洋之後就不需要前往卡薩布蘭卡,而是可以直接跟出海活動的艦隊會合。

第1章 職業士兵第541章 大潰退第291章 將錯就錯第332章 進軍悉尼第179章 突擊第15章 熱身第596章 關鍵點第274章 取捨兩難第344章 問題依舊第594章 政治體制第475章 攻擊開始第245章 錯誤連連第346章 無理要求第25章 再接再厲第316章 放慢步伐第57章 皇朝末日第525章 轟炸難題第30章 偷襲第161章 勝利第354章 知難而退第587章 技術決定未來第454章 南下第384章 最後的機會第309章 致命一擊第204章 披掛上陣第461章 虛驚一場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219章 利益至上第360章 事半功倍第477章 再接再厲第39章 朽木難雕第45章 特立獨行第277章 迫不得已第82章 親自上陣第40章 列強幹涉第106章 鬼鎮第78章 鬥智第462章 換位進攻第175章 夜戰第14章 營救第196章 新式武器第193章 偷襲計劃第17章 主動與被動第250章 後繼乏力第18章 委曲求全第11章 最高效益第417章 盲目樂觀第627章 應急手段第373章 決戰在即第113章 高瞻遠矚第149章 感情與職責第573章 出其不意第126章 得手第377章 好與壞第118章 順手擒來第604章 援助第503章 下一步第12章 追蹤第528章 包圍與突圍第602章 首腦會晤第65章 生存競賽第132章 時機第38章 大東溝第163章 聲東擊西第481章 討價還價第415章 垮塌的帝國第378章 覺悟第129章 破交與反潛第606章 無償援助第423章 沒有目標第613章 反差第120章 困獸猶鬥第395章 爭取第165章 落幕之戰第120章 緊要關頭第173章 極限攻擊第21章 撲空第297章 傳奇將領第160章 覺悟第222章 最後的攻擊第447章 備戰第171章 殊途同歸第115章 虛張聲勢第102章 覆滅第21章 特工的本色第22章 只缺艦隊第97章 秘密潛入第242章 模棱兩可第134章 集體決定第16章 以退爲進第100章 拖家帶口第154章 叔侄情第10章 無妄之災第366章 雞肋第240章 下坡路第230章 嘗試第204章 披掛上陣第187章 優勢第574章 豁然明朗第105章 前途莫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