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帝國第一艦

受德皇重託,馮承乾哪敢兒戲。

四月的最後一天,馮承乾去了什切青的伏爾鏗造船廠,親自主持新式戰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

馮承乾親自擔任總設計師,任用了一大批年輕有爲的工程師。

對帝國海軍來說,這是培養艦船設計師的一個絕佳機會,所以馮承乾不打算讓那些思想僵化的工程師霸佔主要位置。

從一開始,設計工作就不大順利。

即便是思想開放的年輕工程師,也很難理解馮承乾的超前理念,甚至覺得馮承乾是在異想天開。

比如,馮承乾堅持把炮塔沿縱軸佈置,而且爲炮塔安裝厚實的裝甲。

其實,主要問題出在馮承乾身上。

最大的問題,就是馮承乾忽視了這個時代的技術基礎。

比如在炮塔安置方式上,馮承乾就沒有考慮到,在動力系統性能有限的情況下,火力佈置肯定會做出妥協,不然戰艦的性能就無法得到平衡,即便火力得到加強,也會導致其他性能降低。

以當時的情況,爲了使戰艦的航速達標,就得儘量縮減防護區域,也就對戰艦的長度做出了限制。如果按照馮承乾的要求,把三座雙聯裝炮塔沿縱軸佈置,戰艦的長度將超過一百四十米,而採用一前兩側的佈置方式,則能縮短二十米。千萬別小看這二十米,這意味着戰艦的裝甲用量將減少上千噸。此外,過長的艦體,將影響戰艦的穩定性,降低火炮的射擊精度。

只是,馮承乾沒有立即認識到這個問題。

在工程師提出了防護與動力上的問題後,馮承乾選擇了另外一個解決辦法,即把雙聯裝炮塔改成三聯裝炮塔。按照他的設想,這一改動能在不減少主炮數量的情況下,把戰艦的長度控制在一百二十五米以內。

這個想法也很不現實,因爲帝國只有雙聯裝炮塔,沒有三聯裝炮塔。

當時,在全球範圍內,也沒有可靠的三聯裝炮塔。

如果單獨設計一種三聯裝炮塔,即便不考慮效費比,也要花上兩三年,根本趕不上戰艦的建造進度。

雖然馮承乾沒有放棄三聯裝炮塔,而是拿出了五十萬帝國馬克,向克虜伯等數家大型兵工廠發出招標書,從基礎開始研製,但是也不得不做出讓步,即在三聯裝炮塔跟不上建造進度的情況下,採用雙聯裝炮塔。

這個時候,新的問題出來了,那就是到底採用幾座炮塔。

當時,馮承乾認爲採用兩座炮塔就夠了。

雖然炮塔數量與“定遠”、“鎮遠”二艦相同,但是採用縱向佈置,每座炮塔的射界都超過了二百四十度,因此左右舷的火力密度是“定遠”與“鎮遠”二艦的兩倍,但是當時並沒有成熟的海軍戰術,風帆時代的追逐戰顯然不適合蒸汽時代,所以這種設計方式遭到了衆多工程師的反對。

更重要的是,大清派來的官員也認爲兩座炮塔遠遠不夠。

要知道,這種戰艦的排水量超過了一萬噸,比“定遠”與“鎮遠”二艦大得多,如果只裝兩座炮塔,顯然顯得過於單薄。

馮承乾認爲,增強火力,不一定要增加火炮的數量。

在工程師都反對的情況下,馮承乾堅持己見,並且向大清官員提出,如果嫌火力不夠強大,可以採用口徑更大的艦炮,比如四十倍徑的三百五十毫米艦炮,從而在只有四門跑的情況下,火力投送能力超過六門三百毫米炮。

必須承認,這是一個較爲理想的折中方案。

只是,要說服工程師,還有大清的官員,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此外,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也造不出口徑爲三百五十毫米的艦炮,即便正在研製,也需要等上一兩年才能交付使用。

爲了這件事,設計工作耽擱了將近一個月。

最終,馮承乾與同樣堅持己見的工程師各讓一步,即戰艦採用三座炮塔,只是全部沿縱軸佈置,其中二號炮塔位於兩根菸囪之間,在設計的時候就以安裝三百毫米艦炮、而不是三百五十毫米艦炮爲準。

這麼設計,能夠儘量利用鍋爐艙與蒸汽機艙之間的空間。

也就是說,在沿縱軸佈置三座炮塔的情況下,戰艦的長度能控制在一百三十米左右,僅比工程師堅持的一百二十米多了十米。

只是,馮承乾對此仍然感到不大滿意。

在他看來,即便採用三座炮塔,也最好能夠採用三聯裝炮塔,今後可以根據需要決定採用三座三聯裝三百毫米炮,還是三座雙聯裝三百五十毫米炮,從而最大限度的提升戰艦的服役年限。

問題是,工程師提出的方案,得到了大清官員的認可。

馮承乾不得不接受現實,只是耍了個手段,即讓威廉港造船廠加入進來,負責爲帝國海軍建造首艦,只是刻意減慢建造進度,讓這艘戰艦最後完工,而爲大清建造的四艘則提前完工。

這麼做,就是爲了在建造過程中修改設計。

八月初,馮承乾向腓特烈三世提交了設計圖紙,並且通報了大清官員。

當時,存在兩套設計圖紙,一套針對大清,一套針對帝國海軍。

腓特烈三世沒有詳細過問,只是讓馮承乾看着辦,別把事情搞砸就行了。這也難怪,腓特烈三世並不瞭解海軍。

以當時的指標來看,針對大清的設計方案更加先進,也更加合理。

這四艘被李鴻章命名爲“攝遠”、“鴻遠”、“撫遠”與“吉遠”號的四艘鉅艦在建成時的基本數據稍有差別,以“攝遠”號爲準,標準排水量爲一萬零八百噸、滿載排水量爲一萬二千四百噸,艦長一百二十八點五米、標準排水量時水線長度爲一百一十九點二米,標準吃水七點四米、最大吃水七點七米,配備六門三百零五毫米(德國標準,如果按照英國標準就是三百毫米)三十倍徑主炮、八門一百五十毫米副炮、四門三十七毫米轉管式機炮,三具魚雷發射管,另載兩艘魚雷艇,炮塔的最大裝甲厚度爲三百毫米、側舷爲二百八十毫米、司令塔爲三百二十毫米,配備八座鍋爐、兩臺三脹往復式蒸汽機、最大功率九千八百馬力,雙軸雙漿推進,最大航速十六節。

論性能,這四艘鉅艦在遠東地區絕對是首屈一指,即便放眼全球,也非常先進。

拿到設計書之後,李鴻章極爲滿意,立即就批准了建造訂單,並且准許帝國外交部在青島設立勞工招募處。

“青島”這個稱呼也首次出現在了官方文件上。

相對而言,馮承乾爲帝國海軍量身打造,後來由腓特烈三世命名爲“腓特烈大帝”號的鐵甲艦就沒這麼耀眼奪目了。

按照馮承乾的要求,“腓特烈大帝”號在設計的時候,就以三聯裝三百毫米艦炮、或者是雙聯裝三百五十毫米艦炮爲準。結果,“腓特烈大帝”號的長度達到一百三十二米,吃水深度增加了零點二米,排水量增加了一千五百噸,鍋爐減少到六座,推進系統輸出功率僅有八千四百馬力,戰艦的最大航行速度僅有十二節。爲了降低排水量,副炮減少到四門,其他武備也有所降低。

在任何人看來,速度如此慢的戰艦,根本沒有用武之地。

以當時的眼光來看,這確實是問題。

只是誰能想到,十多年後,在“攝遠”等四艦相繼成爲歷史之後,“腓特烈大帝”號不但還在服役,而且煥發第二春?

十多年後,“腓特烈大帝”號進行了第一次全面改裝,換上了細管鍋爐與蒸汽輪機,動力系統的輸出功率提高到了二萬四千馬力,航速一下子提高到了二十四點五節,達到第一批戰列巡洋艦的標準。在換上了雙聯裝三百五十毫米四十五倍徑主炮之後,“腓特烈大帝”號依然是一艘性能強大的戰艦。

馮承乾的超前眼光,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帝國海軍的資產。

沒有一點一滴的積累,帝國海軍絕不可能發展壯大。

後來,很多人都認爲,“腓特烈大帝”號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只是大部分史學家依然認爲“腓特烈大帝”號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戰列艦,因爲這艘戰艦在建成時,採用的仍然是短倍徑三百毫米主炮,往復式蒸汽機,在性能上與後來建成的戰列艦有很大差距,即便改進之後,也難以充當戰列艦。

只是,誰也不能否認,“腓特烈大帝”號是帝國邁入海軍強國的第一步。

當時,故意壓縮性能指標,也對帝國大有裨益。

要知道,最關心帝國海軍的正是英國。如果帝國建造出了性能強大的主力艦,肯定會刺激英國建造新式戰艦,英德海軍軍備競賽就會在帝國還沒完成準備的情況下開始,帝國獲勝的希望將更加渺茫。

讓英國認爲帝國造不出性能先進的戰艦,才能讓英國放鬆警惕。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確實起到了這樣的效果。

“攝遠”四艦在兩年後就交付給大清海軍,而“腓特烈大帝”號足足建造了三年,直到一八九三年才正式服役。到這個時候,還有四艘戰艦正在建造之中。帝國海軍不急不忙的擴軍速度,產生了很大的麻痹效果。

第121章 拷問第148章 劇變第214章 革命第47章 風波不歇第482章 前進基地第496章 準備就緒第263章 參謀長第11章 越境第566章 報廢的港口第154章 叔侄情第196章 新式武器第26章 熱身活動第165章 落幕之戰第40章 擴軍第249章 接踵而至第181章 總體戰局第120章 困獸猶鬥第137章 綱領第67章 打就打第394章 拉鋸戰第205章 戰爭需求第118章 急流勇退第33章 遠東起火第236章 扛鼎之作第156章 戰略偵察機第360章 事半功倍第207章 七日戰爭第114章 波濤再起第3章 工業時代第322章 最後的機會第115章 火力兇猛第237章 獨樹一幟第146章 按兵不動第96章 突來的戰鬥第84章 核心之爭第186章 太空競賽第80章 相互算計第516章 轉向西進第222章 再攀新高峰第262章 疲於奔命第486章 預警機第187章 馬拉松第151章 醒悟太遲第109章 最後時刻第372章 誘餌第582章 立場第340章 偵察干將第152章 正面決戰第306章 最後的決定第220章 致命缺陷第209章 和平的代價第141章 斷裂第188章 選擇第202章 防範與控制第300章 艦隊出發第77章 創造機會第463章 轉戰大西洋第62章 搭檔第130章 開打第533章 陷阱第344章 問題依舊第14章 營救第104章 戰略失誤第203章 開闢新戰場第27章 底牌第28章 叔侄第444章 減負第103章 餘波第105章 前途莫測第86章 圍攻第175章 夜戰第477章 再接再厲第417章 盲目樂觀第315章 證明自己第541章 大潰退第92章 信心第11章 主動出擊第218章 失之毫釐第225章 撤與戰第37章 看熱鬧第178章 毫無顧慮第32章 精氣神第327章 死戰到底第24章 航母熱潮第220章 致命缺陷第209章 和平的代價第153章 協同攻擊第557章 陣地爭奪戰第468章 風暴海洋第53章 倒計時第195章 科技進步第411章 出兵大西洋第245章 駕駛員第210章 此消彼漲第606章 無償援助第427章 不再後退第504章 疲勞作戰第6章 整裝待發第103章 餘波第54章 責任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