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六年三月三十日,美國海軍正式宣佈’,南卡羅來納”號等八艘戰列艦退役。
以大戰的標準衡量,這八艘戰列艦早就落後了。拿艦齡最短的“阿肯sè”號來說,其十二門十二英寸主炮僅勉強算得上及格,最厚處只有二百七十九毫米的主裝甲帶甚至比不上某些戰列巡洋艦,二十一節的最高航速更是遠低於新式戰列艦的標準,此外過小的排水量也使其不具備改造潛力。“阿肯sè”號如此,另外七艘戰列艦就更加糟糕了,
根本不具備與新式戰列艦抗衡的能力。
問題是,這八艘戰艦都遠沒有達到設計服役年限。
“阿肯sè”號在一九一二年九月建成服役,即便是艦齡最長的“南卡羅來納”號也只服役了六年。即便按照英國皇家海軍的標準,這八艘戰列艦都在最佳服役期限之內,離退役還早得很。
四月一日,英國皇家海軍就急不跌的找上門去,提出購買這八艘戰列艦。
因爲早就策劃…好了,所以美國海軍立即答應了下來,只是開出了一個非常高的價格,即英國必須再現金購買這些戰艦,而不是像之前提到的那樣,用海外殖民地做抵押,租借這幾艘戰列艦。
問題是,英國的國庫早就被清空了,根本拿不出現金。
爲此,英國當局不得不找到美國的銀行家,提出用海外殖民地做抵押獲得貸款,然後購買戰艦。
可惜的是,美國銀行家對英國的海外殖民地根本沒有興趣。
談到最後,還是美國聯邦政府出面,即以政府擔保的方式讓銀行爲英國提供貸款。說得簡單一些,如果英國沒有償還貸款,那麼美國聯邦政府就得替英國償還貸款,而英國拿來抵押的海外殖民地則歸屬美國聯邦政府。
四月十四日,美國聯邦政府、英國政府與huā旗銀行、摩根銀行、
帝國銀行等三家美國銀行簽署了聯合擔保貸款協議三家美國銀行正式向英國政府發放了二十億美元的貸款,爲英國提供了購買戰艦所必須的費用。事實上,這筆錢根本沒有劃到英國政府的賬戶上,而是直接進了聯邦政府的預算之中,並且在月底就落到了美國海軍的口袋裡面,成爲建造新式戰列艦的啓動資金。
英國拿到戰艦,事情還沒有結束。
原因很簡單英國皇家海軍沒有可以操控這些戰艦的官兵。因此,英國還得設法在美國招募一批志願軍人。
所幸的是美國沒有法律禁止本國公民爲其他國家作戰。按照美國的法律,只要美國軍人正式退出現役,就能以志願者的身份去其他國家服役而且屬於個人行爲,與美國沒有直接關係。
更重要的是,在美國海軍中,有不少英格蘭後裔。
到四月底,英國聯邦政府在美國招募到了數千名志願軍人而且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在當月申請退役的美國海軍官兵。
五月四日,英國皇家海軍在紐約港舉行了“新艦隊”建軍典禮。
英國如此火急火燎,與歐洲大陸上的戰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四月底,德軍佔領整個凡爾登地區,在兩個多月的凡爾登會戰中,用不到四十萬人傷亡的代價,殲滅了近一百萬法軍與近三十萬英軍取得了開戰以來在西線戰場上最爲重大的勝利,一舉打開了通往巴黎的門戶。
凡爾登會戰結束之後,霞飛被法國當局解職。
問題是,撤換總司令並不集扭轉戰局。
這個時候,法國當局考慮的不是能不能打贏這場戰爭而是能否體面的退出戰爭。當時連法國總統都深信,德軍肯定能在年底之前攻佔巴黎,法國要麼流盡最後一滴血,要麼在鮮血流乾之前投降。
顯然,法國投降,英國也別想佔到便宜。
五月一日,博納一勞宣佈辭職,由勞合一喬治組建聯合政府。
當天,勞合一喬治就宣佈,將在一個月之內,把赴法的英國遠征軍增加到三百萬,並且在接下來的半年之內,再向法國增兵三百萬。隨後,勞合一喬治向法國提出,在西線組建具有實權的聯軍司令部,並且答應由法軍將領擔任司令官,只是英國遠征軍總司令必須獲得一個恰當的職位,比如聯軍參謀長。
必須承認,勞合一喬治做了最該做的事情。
英法聯軍在西線打不開局面,不是聯軍兵力不如德軍。要知道,在俄國比敗前,聯軍一直掌握着兵力優勢。最大的問題,就是英法兩國軍隊無法有效協同,幾乎每一次大規模會戰都是各打各的,給了德軍各個擊破的機會。
問題是,並非所有人都支持勞合一喬治。
當時,英國遠征軍總司令弗倫奇就堅決反對讓法國將領指揮英軍作戰。
結果,五月中旬,勞合一喬治就讓弗倫奇下課了,並且任命弗倫奇的副手,英國遠征軍參謀長黑格爲遠征軍總司令。
可惜的是,這一系列的人事調動,並不能改變英法聯軍被動挨打的局面。
甚至可以說,只要等德軍調整過來,向巴黎進軍,法軍就會再次戰敗,並且在失敗之後丟掉巴黎。
這個時候,英國在海洋戰場上的表現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根據戰後解密的資料,當時英國已徑與美國達成秘密協議,只要英國能夠奪回北海與北大西洋的制海權,再次對德意志第二帝國實施全面戰略封鎖,美國就以協約國身份參戰,並且保證在參戰後的三個月之內,向歐洲派遣五十萬地面部隊。此外,日本會不會參戰,也將由英國皇家海軍的表現決定。
由此可見,英國要想挽回敗局,首先就得在海洋戰場上取勝。
五月四日這天,還發生了兩件事情。一是從朴茨茅斯出發的十二艘輕巡洋艦抵達了百慕大羣島,二是公海艦隊離開了威廉港。
三天之前,也就是五月一日,馮承乾就在威廉港下達了戰備令。
在此之前的三個多月裡,公海艦隊的主力艦沒有出海,只是派遣一些輕巡洋艦等中小型艦艇進入北海執行偵察任務。按照提爾皮茨的部署,所有執行破交任務的戰艦都轉移到了基爾港,編爲遠洋艦隊,由斯佩中將指揮。這麼做,主要就是減輕公海艦隊的作戰負擔,讓馮承乾專心對付大艦隊。
馮承乾的目的極爲明確:阻止新艦隊回到英國本土。
到這個時候,大艦隊與公海艦隊基本上恢復了元氣。在斯卡帕灣內,能夠出海作戰的主力艦已經達到二十一艘,即十八艘戰列艦與三艘戰列巡洋艦,其中一艘是三月份才建成服役的“厭戰”號。公海艦隊這邊,主力艦爲二十艘,即十五艘戰到艦與五艘戰列艦,其中旗艦是四月初才服役的“拜仁”號。
顯然,大艦隊與公海艦隊的實力旗鼓相當。
如此一來,如果算上新艦隊的八艘戰列艦,大艦隊就將超過公海艦隊,而且獲得絕對的兵力優勢。
甚至可以說,公海艦隊再也不可能超越大艦隊。
毫無疑問,這是馮承乾、帝國海軍、乃至德意志第二帝國都無法接受的結果,也就必須阻止新艦隊返回英國本土。
只是,馮承乾沒有把問題看得這麼簡單。
不管是打擊大艦隊、還是對付新艦隊,目的都是一樣的,即阻止英國皇家海軍再次獲得兵力上的絕對優勢。如此一來,打擊大艦隊與攔截新艦隊就沒有什麼區別了,都能達到這個目的。
正是如此,馮承乾在率領公海艦隊出港之前,制訂了兩份作戰計劃。
一份針對即將橫跨北大西洋的新艦隊,另外一份則針對很有可能前去接應的大艦隊。
從軍事上講,馮承乾更希望與新艦隊交戰,因爲他可以用公海艦隊的二十艘主力艦毫無懸念的擊敗、甚至是全殲新艦隊,而且不會因此喪失作戰能力,也就能夠繼續對大艦隊保持較高的壓力,使英國皇家海軍難以在短期內解除帝國海軍的全面封鎖。可是在政治上,迎戰大艦隊的意義更加重大。
既然不好選,馮承乾也就沒有做出選擇,而是決定先看看情況再說。
公海艦隊出海,沒有什麼秘密可言。
五月五日凌晨,在獲得確切消息之後,復出再次擔任大艦隊司令官的傑利科就登上了旗艦“伊麗莎白女王”號,率領大艦隊出發了。
雖然勞合一喬治給他的任務是去攔截公海艦隊,但是傑利科非常清楚,如果在北海與公海艦隊決戰,他佔不到半點便宜。只前的數次海戰已經證明,在北海這個“小澡盆”裡,公海艦隊的表現優於大艦隊。
要想打敗公海艦隊,就得抓住公海艦隊的弱點,打一場對大艦隊有利的海戰。
現在,傑利科手裡正好有這樣的機會。
關鍵就是,公海艦隊有一個十分明顯的弱點,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根本無法彌補與解決這個弱點。
這就是,公海艦隊的主力艦的續航能力都嚴重不足,而且在比大西上沒有海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