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人才(下)

“可,這就夠了嗎?”

話聲被拍打在礁石上浪頭“打碎”了,消於浪濤聲中的時候,唐浩然帶着無可奈何的神色,冷冷地朝陸地瞥了一眼,似乎這是他最後一次向陸地眺望,準確的來說是朝着中國的方向看去了一眼。

然後,唐浩然轉過身去,兩個人繼續沿着滿是碎石的海灘走着,有時那浪頭拍打在礁石上的時候,些許水花甚至會飛濺到兩人的身上,略帶些許海腥味的海水落在臉上時,只讓人感覺冰冷非常。可唐浩然的心情卻是越發的冰冷。

縱是從今天起,同文學院每年招收5000名學生,兩年或三年後畢業,十年內亦不過只培養三四萬人,而更爲致命的是,這個大學是無根之萍——這個高等教育沒有系統的國民教育作爲支撐。他只能通過招收落榜的士子、寒窗子弟爲學生。

而在近現代國民教育體系中,小學卻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好的小學,就不會有好的中學;沒有好的中學,就沒有好的大學。而且“小學比大學更重要”更重的一點是,因爲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接受大學教育,而所有的人幾乎都要接受小學教育。

在甚至在後面有人曾言道:小學課本,尤其是小學語文課本,代表着一個民族文明的底線。爲什麼說是“底線”如果說,民族文明高度是由最頂尖的知識分子決定的,那麼在底線的意義上,一個民族整體的文明水準則是由所有的國民決定的。所有的國民受到一個什麼樣的小學教育,這個民族基本上就是什麼樣子。

作爲無根之萍的同文學院能堅持多長時間?唐浩然不知道。至少在公司以及府中的人才得到滿足之前,他依然可以用“包分配”吸引大量的青年投身這由預科的學堂和專科的學院組成“中國特色高等教育體系”中來。

但將來呢?

現在對於作爲朝鮮統監的唐浩然來說,他並沒有意願和經費於朝鮮推行國民教育,去培養朝鮮的人才,這是民族觀決定的。他不能容忍未來的中國社會精英中充斥着朝鮮人,朝鮮人甚至成爲“新中國的高官”。

正是基於這種民族觀,警察部中華朝警員比例纔會控制在10比1以內,即便是現在因爲設立地方警察局的關係,適當放寬了比例,亦控制在3比1以內。雖是如此漢城警官學校招生華朝比例亦控制以30比1,嗯,這是基於人口比例,中國的人口是朝鮮的30倍。

至於府中教育處計劃推行的“同文教育”,不過只是於每縣設立一所等同小學教育的府立學堂。其旨在培養朝鮮人的親華思想,每道雖然設立一所中學,但也只是爲了培養親華朝鮮官員罷了。

儘管民族觀使得唐浩然對使用朝鮮人的問題上極爲謹慎,但在另一方面,對人才的渴望,卻又是現實而且極爲迫切的問題,甚至關係到中國的未來。

“未來也許夠了,但是卻解決不了眼下的問題。每年五百萬的洋員經費……”

搖搖頭,唐浩然感嘆道。

“夠辦好幾所同文學院了!”

五百萬,即便是銀元。也足以讓李經述驚駭的睜大眼睛,他簡單不敢相信自己所聽到,差不多相當於一年三百餘萬兩的支出!

“現在這就是問題,一方面是府中的建設、公司的運營離不開洋員,另一方面這筆經費已經成爲公司和府中的經濟壓力,所以……”

話聲稍稍一頓。站立於海邊的唐浩然不顧浪花偶爾會飛濺到身上,手指着大海的對面說道。

“我準備從日本聘請各類人員。他們或許不是第一流的,但至少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非常出色的。聘請一名洋員的經費,足夠聘請五名甚至十幾名接受同等教育的日本僱員,”

引進日本智力,這是一個現實的選擇,明治維新後,面對同樣的人才需求問題,明治政府一面引進西方相關人才,一面進行教育改革,自己培養急需要人才,短短二十年間,便培養了數以萬計接受高等教育和實業教育的人才。

儘管作爲敵人,唐浩然卻不得不佩服日本,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正是因其重視教育,甚至在整個明治維新期間中,教育經費一直是日本政府最大的開支項,甚至遠超過軍費開支,重視智力投資的結果成就了日本近代的成功。現在隨着日本陷入戰火,引進日本人才無疑是解決府中人才問題的捷徑。

“子然,你的意思是?”

現在李經述反倒有些迷茫了,他似乎有些不甚明白唐浩然爲什麼會和自己說這些,過去相比於做官,他更喜歡吟風詠月,而現在,若是可以選擇的話,在同文學院中研究學問亦是個不錯的選擇。

“令兄是駐日公使,所以……”

回頭笑看着李經述,繞了一個大圈子後,唐浩然終於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希望公使館那邊的經方兄能夠配合一二,比如,撤僑,以後每月從日本開出一艘船來,當然,至於招什麼人、我去想辦法,其實……”

ωwш ¸ttκΛ n ¸¢ ○

瞧着恍然大悟的李經述,唐浩然又說道。

“其實中堂大人亦可考慮引進日本技術人員,就像天津製造局、大沽船塢以至煤礦、紡織廠,都可以引進日本技術人員,他們比洋員省錢,甚至比洋員更出色……”

對此倒不是唐浩然的誇大之詞,相比於日本對洋員引進的針對性和挑釁,洋務運動時的“我大清”全不顧洋員專業,如天津製造局的造槍的洋員,實際上不過只是當初安裝設備的機械師,甚至就連同漢陽槍炮廠的洋員,於本國亦非從事軍火製造。

幾十年洋務運動看似成果輝煌——建成了一座座工廠,可實際上那些工廠不過只是裝備現代機器的“作坊”,甚至就是著名漢陽造,直到三十餘後通過兵工整理,才解決諸如易炸膛、質量不穩,半數不能過檢測的質量問題。

而這種問題於晚清洋務兵工廠中卻又是極爲常見的。而東鄰日本,儘管兵工事業起步較中國晚,但其早在數年前即已有年產30000枝村田單發步槍的能力,其軍事工業有一開始,便朝着制式化、標準化前進着。

“這,此等大事,還容爲兄先與家父商量一二……”

李經述的回答讓唐浩然於心下長嘆口氣,這李家老二,當真是太過老實了,難道自己說的這般明白,他還意識不到這是件好事嗎?

心底感嘆之餘,唐浩然反倒是慶幸起他的老實,幸好是這是個老實人,若是當真是個精明人,估計……在朝鮮這地方染上個什麼病之類的,倒也屬平常。

不過之所以會對李經述提出讓李鴻章引進日本人才的建議,倒不是爲了增強北洋的實力,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唐浩然相信,即便是北洋引入了日本的人力,亦無法挽回滿清日趨沒落的局面,已經無可救藥的滿清,不是幾個人便能救下的。

而對於唐浩然來說,若是能得到駐日公使館的配合,便能夠光明正大的通過正規渠道,在日本戰敗前後大規模引入日本的人才,甚至有可能借助“東亞同文”的思想,利用日本人的“復國”之心,將日本的明治維新二十餘年培養的智力資源一掃而空。

唐浩然甚至不懷疑,相比於國內的書生,那些日本人反倒更熱衷於推翻滿清,就像現在一些來到朝鮮的日本人那樣,他們於同文學院中如朝鮮人一般鼓吹着“華夷之辯”,宣揚着“匡復中華”,說起來,這似乎就像是個笑話一般——中國自己的讀書人不熱衷於華夏的匡復,反倒是朝鮮人與日本人熱衷於此。

朝鮮人之所以熱衷於此,是基於尊周思想的儒學信仰,至於日本人,雖然同樣深受儒學的影響,同樣持以“華夷之辯”,但唐浩然卻相信,他們現在之所以熱衷於中國的光復,恐怕更多的帶有功利性——他們希望在將來藉助中國的力量推動日本未來的光復。

現在逃往朝鮮的日本人,大都相信戰爭的結局將會是以日本的滅亡作爲代價,如秋山真之等人,他們甚至在戰爭初期便背棄職責逃至朝鮮,於這羣逃兵看來,日本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而滿清又是無可救藥的,那麼中國,也就只剩下自己了。現在的統監府成爲許多日本人眼中“東亞振興”的希望所在。

這是個好事!

至少現在不需要自己鼓吹“東亞同文同種”,那些日本人便主動的接受了這一思想,甚至比自己更加熱衷於此,似乎這能夠證明他們並沒有背叛日本,他們是在爲日本的未來以及東亞的未來而努力。

想到那些日本人的作態,唐浩然的脣角微微一揚,視線投向隔海相往的日本時,心中卻浮現了一個從未曾浮現過的想法,當那個想法浮現時,甚至不可遏制的在唐浩然的心底紮了根。

也許,這是一個機會!()

第193章 斷絕第192章 間諜第90章 大津第138章 干涉第237章 全面展開第132章 銳變第115章 內地之變第88章 何人第160章 新玩意第169章 怒海驚濤第325章 朋友第303章 末日第104章 向着大海第334章 條件第298章 車站第2章 壬辰之夏(中)第46章 根基第51章 北洋軍械局第7章 訪客第116章 命運第161章 忠犬第227章 鴻章第352章 劃時代的驚駭第260章 再次啓航第35章 騙亦有道第158章 如我所見第265章 釋放第192章 李鴻章的心思第197章 心思第79章 演習第31章 煙商第126章 面對現實(下)第126章 東洋的希望第41章 面聖(下)第42章 老孃們(上)第39章 校長之勢第82章 講武堂第158章 如我所見第165章 爭取時間第221章 爲了勝利第1章 壬辰之夏(上)第340章 用意第109章 尊重何來第72章 使命第126章 面對現實(下)第54章 清爲中否第90章 下南洋第343章 投機者第12章 四策(下)第114章 外流第355章 舵手第48章 毛遂自薦第121章 彈劾第1章 美國佬的賞識第63章 權威第46章 行轅第351章 大白來訪第222章 試一下第34章 求知識於世界第44章 拓業第82章 根基(下)第38章 總督之憂第149章 日官第160章 主子奴才第210章 天下第207章 魔鬼第31章 破滅第317章 自作聰明第317章 自作聰明第168章 筆刀第79章 小玩意第301章 新的開始第97章 轉變第118章 商憂第354章 應對第146章 抵達第191章 叔嫂第37章 一人爾第5章 同文館(下)第258章 老艦新春第155章 方案第142章 日月昭昭第6章 眼光第41章 面聖(下)第19章 捆綁第40章 命門第22章 士兵的野心第117章 邀請第110章 逃兵第18章 軍田第152章 軍艦之爭第208章 炮壘第351章 大白來訪第141章 風雲際會第209章 牛刀小試第124章 要塞第369章 金翅第129章 剪羊毛(上)第200章 激戰(上)第47章 流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