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父子

入冬後的第一場冬月降了下來,雪雖不大,可卻也讓熱鬧的天津城冷清了許多,天氣自然也跟着冷了起來,北洋衙門轅門外的衛兵,更是換上了厚厚的冬裝,與海軍春時換上洋式軍裝不同,這北洋陸師依然穿着舊式的雲裳號衣,臃腫的棉衣穿在身上,雖是佩着洋式皮套、腰胯洋刀,可卻怎麼也顯不出一絲的威武,尤其是在那無人時,衛兵更是將洋槍往牆邊一靠,雙手互伸進衣袖中取暖的模樣,那模樣瞧着並不比市間小販強上多少,這被視爲帝國擎柱的淮軍精銳,只有在大人來的時候,纔會展示出威武來。

轅門外的衛兵在那無精打采站着時,衙門後園的走廊邊,穿着熊皮大衣李鴻章卻立於廊邊,雙目凝視着那落入池中即刻消彌的雪花,直是看了近半個鐘頭,全不顧襲來的陣陣寒風。

此時,他那張已盡顯蒼態的臉龐上,皺紋深陷,這個老大的帝國在過去的二十餘年間,完全是靠着其去支撐、維持,對大清,李鴻章可謂是忠心耿耿,盡職盡責的維持着這個國家的體面,縱是這個國家早已虛弱不堪,可靠着勉強糊裱,卻也裝出了幾分“強國”的氣勢。

洋務也好、北洋也罷,無不是那勉強糊飾的虛相罷了,能瞞得住外人,可卻瞞不住他自己。

這個國家啊……

一聲嘆息之後,李鴻章卻的那眉頭卻皺得更緊了,想到了自己,自然也就想到那個於朝鮮銳意進取、推行變革的後輩,相比於自身的謹小慎微。那個年青人可用膽大包天來形容,而且他走的更遠,甚至……

時間啊!

相比於自己,他的年青就是最大的依持,早晚有一天。朝氣勃勃的統監府會把幕氣已沉的北洋遠遠的甩在身後,到那時候,誰還能擎止他?

“爹,您又在爲唐浩然的事煩心?”

讀了一天書,出來透口氣的李經述,看到父親愁眉不展的模樣。便走過去插了一句話來,打斷了李鴻章的思緒,而李鴻章則什麼也沒說。他又豈會在兒子面前說什麼,擔心唐浩然那個後輩將來無人擎肘?

於是乎,父子倆都在沉默着。相比之前,這會李鴻章的眉頭鎖得更緊。

唐子然!

李經述提到的這個名字,總是會讓李鴻章的心中浮現出各種情緒來。對於唐浩然,李鴻章從來都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感覺。

一方面,唐浩然在過去的一年中,所行所做之事,着實人猜不透,猜不透。便放不下心。至於另一方面,他的理國濟世之才,卻又讓李鴻章歎爲觀止。若非如此,又豈會於朝中暗自相助令其於朝鮮放手任其爲之。

可這人確實讓人放心不下,於朝鮮大肆修建“承恩祠”以此緬懷前明官兵,雖說病急亂投藥的朝廷這邊默許了他這“爲固藩蘺”的法子,可在另一方面,國人又豈可能不受其影響?進而如朝鮮人一般思明?就如同府中職員、警察部的警察一般。剪掉辮子的可不止一人,甚至還有人私下稱。唐浩然自己都剪掉了辮子。

若是擱下幾十年前,平發亂那會憑此一條。便能定他個大逆之罪,可現在……李鴻章終還是搖搖頭,這辮子于軍中、工坊最爲不便,尤其以軍中爲是,就像現在北洋海軍穿上了洋式的軍裝,可因爲辮子的關係,戴軍帽卻多少不便。

唐浩然會反清復明?

李鴻章不相信,他更願意將其於朝鮮的行爲劃爲日本明治維新後的“剪髮、易服”,而非大逆,畢竟唐浩然長於西洋。

既是其不會反清復明,那爲何還要擔心他呢?

擔心的是將來他無人擎肘,無人相制之下,他唐浩然是否會有不臣之心?有些事情李鴻章不能不去想,甚至有時候,他自己也曾動過這樣的念頭,可最終那些念頭還彌散於無,畢竟李家世受國恩,可他唐子然……

可除了唐子然,當今中國又有誰能辦事?

這恰恰是李鴻章糾結的地方,唐浩然談不上是個忠臣,但其卻是個能辦事之人。現在的中國需要這樣能辦事,且能辦成事的人,如若不然,他日中國有事,誰人能解?想着自己的年齡,李鴻章的心思便越發的低沉起來。

“爹,如、如果無人可選的話,孩兒,孩兒……”

瞧着父親越發低沉的臉色,原本就事親極孝的李經述連忙爲父親分憂起來。

“希望爹能同意孩兒去朝鮮,爲父親分憂!”

雖說在府中閉門讀書以備禮部會考,可李經述也知道這幾日父親裡爲派何人往朝鮮心惱不已,有很多人都願意去朝鮮,因爲去朝鮮是個肥差、憂差,所謂的巡察,實際上就是朝廷往統監府頭上套了個緊箍咒,無論是李王也好,唐子然也罷勢必都會禮讓三分。

有了這三分禮,便能與唐子然一般,於朝鮮享太上皇之名,當然最重要的是現在的朝鮮不若年前是貧苦之地,現在的朝鮮可是肥的流油,平壤的煤礦、仁川的洋貨,那可都有府中的份子,到時候隨便派個人過去,可就受用無窮了。

可恰正因如此李鴻章纔會心憂不已,他憂的正是是否有人藉機自肥,進而離間北洋與朝鮮的關係,從而有損他的計劃,將來想擎肘他唐浩然,還是要靠北洋,還是要靠把他納入北洋門下。

“經述,你想去朝鮮?”

詫異的看着李經述,對於這個真正的長子,李鴻章雖是喜愛,但看重反倒是不如派往日本過繼而來的李經方。

“爹,兒以爲去朝鮮者其用非在巡察,因朝鮮是爲藩國,而非中國,自不便派員巡察,以損統監全權之威……”

李經述連忙小心翼翼的道出他的想法,六年前他以廕生資格赴京參加廷試,沒有通過。雖未被錄爲進士,但成績亦佳,被朝廷選爲內用員外郎,又蒙賞戴花翎,有了名義上的頭銜。這種頭銜只是說明一個人的資格,不等於實授,常常屬於“候補”地位。因此李經述實際上只是獲得了一個四品官的資格,仍住在他父親在天津的北洋大臣衙門裡用功讀書,準備來年再考。

儘管考中進士是李經述的願望,但事親至孝的他卻更希望如大兄一般能爲父親分憂,關注府中之事的他,自然知道父親這幾人頭痛的是什麼,所頭痛的是無人可往朝鮮派,於是這纔有了他的自告奮勇。

“……所以,以我看來,沒有人比兒去那更合適,兒於朝鮮,志不在建功,唯願能與唐大人討習西洋學問,或者朝鮮士子吟詩作賦……”

雖說李經述說的是一番沒“志氣”的話,可這番話傳進李鴻章的耳中,卻讓他不時的點着頭,確實作爲他李鴻章的嫡子,經述往朝鮮的確無需立功亦無需爭權,若其前往朝鮮,既能讓朝廷滿意,又能令唐浩然不至心生惡感,再者……

瞧着身邊的兒子,其年齡不過只比唐浩然大上幾歲,兩人若是相交爲友,將來……沉吟片刻,李鴻章朝着廊外的飄落的雪花看去,緩聲說道。

“經述,你可知我爲何派經方往日本任駐日公使,雖戰火連天亦無意令其撤出?”

“父親必是想令大兄於日本多走多看,過去是觀日人革新之虛實,而現今亦是觀日俄之虛實……”

李經述的回答讓李鴻章頗是欣慰的點點頭,

“外人言道,如今日俄交戰,利在我大清,近日既無東顧之憂,又無東洋之慮,可卻不知,如若我大清再不銳意進取,只怕,今日之日本,便是明日之大清,你爹我辦了這麼多年的差點,勉強糊飾的那點東西,若是爲外洋所戳破,只恐我大清必再爲洋擾。”

話間李鴻章的言語卻發的低沉起來,於中國辦事太難,這是他這些年最大的體會,每辦任何事,總少不了各方的牽拌,也正因如此,當唐浩然於朝鮮開辦各種事業時,他纔會全力支持,與其說的是支持唐子然辦事,倒不如說是想借唐子然於朝鮮辦事,推動國內的變革,可卻又擔心將來唐浩然會無人擎肘。

也許……突然,他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個名字來,袁世凱於臺灣不也在操辦新政嗎?雖不及唐浩然那般顯著,可袁世凱畢竟是出自北洋門下,畢竟是世受朝廷恩典,若令兩互相牽絆……沉吟着李鴻章看着李經述說道。

“經述,你需知如若去了朝鮮,可就有可能錯過來日禮部之考,到時候……”

雙目盯視着兒子,李鴻章並沒有把話說完,非進士出身的官員於朝中頗受排斥,正因如此,他才希望兒子能考中進士,可在另一方面,他卻又想看到這個平日孝道忠厚有餘的兒子,能做出些許讓他驚訝的事情來。

“父親……”

就在李經述猶豫不決的時候,突然只見張佩綸卻急匆匆的一路小跑過來,全是一副慌張模樣,待他走近了,只聽到他說道。

“大人,出大事了,出大事了,俄國人,俄國人登陸日本了……”()

第98章 恰同學少年第24章 盛氏之憂第72章 擴張第302章 出逃第36章 翅膀第53章 啊!海軍第107章 李合肥的憂慮第157章 國之忠臣第364章 最終目的第338章 倫敦的決斷第279章 勒梅兒大海戰(二)第139章 失望第129章 剪羊毛(上)第94章 倫敦的雨衣第169章 旅順口(上)第141章 星洲第57章 華之萬東第19章 局終第99章 選擇第214章 末日(下)第121章 彈劾第4章 練兵先練官第200章 激戰(上)第213章 末日(中)第96章 革命者第35章 騙亦有道第149章 日官第159章 盡人事第67章 府中出納第177章 陽謀之道第48章 將離第4章 禍害第258章 老艦新春第123章 目標:本州第365章 決裂第40章 面聖(上)第145章 山路第27章 “難民”第278章 勒梅爾大海戰(一)第363章 軍國民化第194章 賢良第13章 連環套第77章 時代的轟鳴第173章 山倒之時第175章 最終決定第34章 求知識於世界第48章 三省兵工廠第360章 對與錯第202章 聖彼得堡的決定第278章 勒梅爾大海戰(一)第380章 德意志的決定第26章 亞洲病患第68章 無奈第35章 強國之道第68章 融資第256章 疑人不用第143章 行軍第126章 面對現實(下)第188章 不可避免第59章 在東南第39章 洋操第148章 真真假假第337章 面對未來的選擇第291章 決戰第40章 送禮第171章 旅順口(下)第195章 亮牌第376章 鐵釘第299章 陰謀第225章 春天裡的瞬間第113章 北洋的春天第149章 戲法第5章 跨越時代的教範第221章 爲了勝利第22章 馬前卒第171章 午夜長談第183章 遼陽戰役(二)第166章 冒險第17章 心病第174章 激盪第316章 浙江風潮第33章 風雲微動第41章 嫁衣第216章 交易(中)第382章 最後的抉擇第67章 府中出納第21章 賠罪第305章 驚雷第346章 變革第99章 用心良苦第329章 故友第203章 新官上任第92章 改變第137章 北洋之心第360章 對與錯第2章 壬辰之夏(中)第208章 氣數第13章 胥吏第74章 海洋的召喚第212章 末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