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的煙癮極大,晚上要是寫文章,趕天亮至少的得兩包。
足足抽了兩支菸,領導纔看完了清單,擡起頭對李澤田說道:“如果有機會見面,替我當面謝謝他,另外請你再代一句話:有情後補!”
李澤田愣了一下,又重重的點了點頭。
領導的這句話說的有些重,連他一時間也沒有反應過來。
其實他比誰都急着想見方不爲。
李澤田想問問這位一百號先生,是如何得知南方局與中央的特殊聯絡通道的?
甚至還知道南方局的通電密碼?
肯定不是國黨特務偵察到了通電頻道,又破譯了通電密碼,不然南方局早被端了。
也不可能是一百號先生從他父親那裡知道的。
方世齊從事地下工作以來,從來就沒接觸過有關組織無線電收發的任何信息。
除此之外,李澤田對這些物資的來歷也非常好奇。
糧食布匹好辦,上海就能買到。
但這些援助的武器是哪來的?
前後三次,光是長槍就有四千餘杆,除了零頭那幾百杆漢陽造,剩下的全是進口槍支。
德式Ker98k,蘇式莫辛納甘,英七七式……
一水的新貨,槍上的槍油都完好無損。
除了中央政府,就算是地方軍閥都一次性弄不到這麼多數量的進口槍支。
方不爲是怎麼弄來的?
還有那些百寶丹和進口傷藥?
方不爲的舅舅肖在明現在是於二君先生在國內的助理,主要負責雲南藥廠的生產經營及運輸工作,這些百寶丹肯定是通過這個渠道弄來的。
但前提是,必須徵得藥廠的實際控制人,於二君先生的同意纔有可能。
那進口武器和進口傷藥呢,是不是也與於二君有關?
爲此事,得知一百號先生身份的幾位領導還專門討論過。
領導一致認爲,首先,武器和傷藥肯定是一百號先生通過海外的渠道弄來的。
因爲他現在就在國外。
至於資金來源,沒有一個人猜到是方不爲自己掏的腰包,都猜測方不爲是不是用了什麼方法和手段,從海外華僑組織那裡弄來的。
這可是四百多萬大洋,合一百多萬美金……
之所以這樣懷疑,是因爲方不爲與於二君的關係。
去年三月份,南京方面傳來情報,美洲華僑組成的抗日救國會,中華籌餉總局,即中華救濟局,以及南洋抗日救國總會,曾聯合向南京政府致電:南京政府保證不將所籌款餉用於內戰,救濟局纔會將所籌餉交於南京政府。
南京政府能做出這個保證才見鬼了。
所以去年一整年,中央政府都沒有收到來自南洋華僑和美洲華僑的捐款。
延安方面猜測,方不爲援助的物資的購賣款項,可能就來自於這筆錢。
理由有些牽強,但也並非沒有根源。
他們也實在找不出,除了於二君,還有什麼人會幫方不爲。
而李澤田此次去上海的目的之一,就是想辦法通過方不爲,與於二君及南洋聯盟取得接觸。
主要是因爲於二君的影響力,其次,於二君所表露出的政治傾向也讓延安方面看到了這個可能。
於二君既是南洋抗日救國總會的副會長,也是五洲華僑抗日救國會和中華籌餉總局,既中華救濟局的理事。
而最巧的是,去年致電國民政府,通知暫停援助的三個華僑組織,於二君全部任理事……
西安事變前,各地華僑組織促使國民政府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聯合聲明當中,於二君的名字就在第一排。
延安方面認爲,只要能得到於二君的支持,就有可能得到南洋和美洲華僑組織的支持,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把握會更大。
千萬不要小看南洋和美洲華僑對民國政府的影響力。
全面抗戰之前,這兩地華僑每年的捐款,佔國民政府軍費開支的兩成。
其中南洋獨佔一成,美洲華僑組織共佔一成。
到了抗戰開始,主動捐助的華僑組織越來越多,捐助的金額也越來越龐大,比例達到了頂峰。
從三七年開始,到四零年,這三年期間,只是南洋華僑聯盟捐助的軍費,就高達五億美金,佔了國民政府這三年軍費總開支的八成以上。
這三年,國民政府還沒有把法幣當廢紙一樣的印,法幣相對堅挺。
到四零年,一百法幣還可以買到一頭牛,既便黑市兌換,也差不多能換到接近二十美元,放到後世,與一萬人民幣的購買力相差無幾。
五億美金摺合成法幣,至少也有二十億以上。
四一年,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南洋聯盟最後一次捐款的金額是一億美金。
之後南洋各地相繼淪陷,南洋抗日聯盟趨於癱瘓,所有活動幾近停滯,再也組織不起來前三年那般強大的力量了。
此後,美洲華僑又開始接力了。
後五年,美洲華僑的捐款總額爲七千餘萬美元,其中司徒美堂主持的中華籌餉總會佔二成以上,高達一千四百多萬美元。
以上數額,還不包括這八年期間,國民政府發行的救國公債。
八年總計發行了三十億的國債,華僑認購數額超過了十二億,抗戰結束後,國民政府發現根本沒能力兌付……
雖然此次只是試探性的接觸,但延安方面還是希望能取得一個良好的開端。
一個月前,李澤田就因此事,奉命給方不爲發過電報,徵詢過他的意見,但方不爲只回了四個字:時機未到。
不是不可能,而是現在並不是最好的時機?
李澤田大喜。
只要有機會就好。
……
半個月後,李澤田又回到了西安。
次日,他奉命搭乘國民黨中央委員張衝的飛機前往上海。
二月二十日,正月初十。
四海總堂在星洲開堂,於二君正式琥式卸任南洋四海總堂山主之位,並卸任中華救濟局理事一職,也由方不爲接任。
南洋各地洪門和華僑組織均派代表來觀禮。
兩廣福建,香港等地與於二君交好的商政名流也不請自來,紛紛道賀。
等宋子聞知道這個消息,已是元宵之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