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把相機放到了一旁,湊過去看了一眼哈維爾的筆記本電腦屏幕,忍不住就感嘆起來,“一百萬閱讀量?真是太瘋狂了!”即使是眼睛看到了,出身於傳統媒體的馬丁也還是不敢相信,所謂的“博客”這樣的新媒體居然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哈維爾敲下了最後一個句號,保存在電腦裡,準備等回到家裡,連接了網絡之後再把今天的日記發送上去,臉上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一個笑容,“如果一個月前你告訴我,我的博客日記能夠有十萬人閱讀,我會告訴你,你瘋了。但……網絡的世界是如此神奇,不是嗎?也許,千年蟲沒有毀滅世界,其實是有原因的。”
一個月前,哈維爾和馬丁決定改變報道方向,對“上帝之城”進行跟蹤報道,呈現出一個真實的貧民窟。
一如所料,“巴西環球報”十分爽快地就點頭答應了這個提案,但是哈維爾的提案卻直接就被“紐約時報”拒絕了。
一沒有發生肢體衝突,二沒有出現真正綁架,三劇組沒有任何噱頭看點,這幾乎只能算是“一個美國劇組在片場與當地居民發成摩擦”的小事件,不要說“紐約時報”了,就連一些普通報紙都不願意刊登。
哈維爾的直屬編輯乾脆利落地說到,“沒有流血事件發生之前,就不要妄想了。”
走投無路的情況之下,哈維爾又提出了通過博客進行報道的提案,可惜的是還是被槍斃了,直屬編輯給出的回答是,“你自己寫着玩可以,掛‘紐約時報’外派記者的名號也是允許的,想要報紙幫你宣傳或者是刊登之類的,那是不可能的。”
哈維爾一度已經決定要放棄了——這是一個註定無法刊登的專題,這是一個沒有任何收入的自主行爲,這是一個看不到結果的死衚衕。哈維爾不是剛剛出社會的愣頭青,他不喜歡做白日夢。
可是,哈維爾腦海裡又再一次浮現起蘭斯那雙攝人心魄的眸子,他有種奇怪的直覺,類似於記者的新聞直覺,又類似於神秘的第六感,他覺得自己應該撰寫這個專題。因爲即使他不寫這個專題,他手頭上目前也沒有其他工作。
躊躇猶豫的最後,哈維爾做出了改變他職業生涯最重要的一個決定:開通博客,無償撰寫“上帝之城”的拍攝日記。
不過,伴隨着時間的推進,哈維爾和馬丁的報道方向卻發生了改變。
馬丁還是按照原計劃,逐漸深入劇組、深入貧民窟,通過劇組的拍攝,一點一點展露上帝之城的真實面貌,讓人們可以有機會去了解這裡的真實生活。“巴西環球報”爲馬丁開了一個專欄,不僅僅侷限於上帝之城,里約熱內盧附近幾個大型貧民窟,馬丁的腳步都開始逐漸探訪。這個專欄大受歡迎,引發了巴西國內的熱烈討論,這讓“巴西環球報”的銷量節節攀升,最近兩週時間以來,長時間佔據了巴西國內報紙銷量冠軍的寶座。
哈維爾卻發現,巴西貧民窟的生活對於北美來說沒有吸引力,因爲這是兩個世界,他的報道開始逐漸朝“上帝之城”劇組的拍攝進程發展,着重體現出劇組在這裡拍攝的情況和過程。一開始,哈維爾更多是以記者的視角去報道、去闡述;但很快,哈維爾就改變了角度,他更多是以一個普通旁觀者的視角,去觀察、去體驗、去記錄。
這是哈維爾多年以來,第一次離開了“記者”的身份,真正去享受報道真實、記錄事實的快樂,這讓他恍惚之間又回到了大學時光。
哈維爾的這一舉動意外地爲博客吸引了目光,不僅因爲哈維爾逐漸揭開了電影劇組的神秘面紗,還因爲哈維爾徹底融入了“上帝之城”劇組,與這個獨立劇組深入到貧民窟、深入到當地居民的生活,面對困難、迎接挑戰、處理危機,展現出了“上帝之城”劇組內外的所有風采,還有巴西的異域風情。出人意料的是,巴西貧民窟的生活也逐漸贏得了更多人矚目的視線。
在最開始的三天時間裡,哈維爾的博客是沒有任何訪客的;在前十天,也僅僅只有數百人而已,冷清地幾乎像是真正的日記——只有哈維爾自己和自己對話。但伴隨着時間的推進,博客的瀏覽人數開始增多,在最近五天時間內迎來了大爆發,目前瀏覽量已經超過了一百萬,這就是互聯網時代的奇蹟。
特別是三天前,爲了紀念九一一事件,哈維爾專門撰稿表示了紀念,那篇日誌洋洋灑灑寫了一萬多字。這也是哈維爾第一次真正深入“上帝之城”這部作品的靈魂,去探討這片貧民窟存在的問題,以及世界貧窮落後所導致的犯罪。他將自己一個月以來的見聞,自己對原著小說和改編電影的看法,以及和蘭斯接觸過程中的感觸,全部都表達了出來。
僅僅是這一篇博文,在三天時間內就贏得了二十萬的閱讀量。着實驚人!
更爲誇張的是,伴隨着哈維爾博客的強勢崛起,“上帝之城”這部還在拍攝之中的作品就已經成爲了熱議話題。“神之城”原著小說在短短兩週之內銷量就上升了十三萬本,成功地躋身到各大書店銷量榜單的前十名行列;而“上帝之城”的討論熱度、期待熱度都已經遠遠超出預期,“舊金山紀事報”的報道已經算是落伍了,有一些電臺節目在直播過程中,早就對這部作品展開了討論。
這在互聯網出現以前,絕對是難以想象的結果!
“今天上午出發之前,我的編輯來電話了。”哈維爾把筆記本電腦放好,轉頭看向了馬丁。馬丁愣了愣,似乎已經預料到哈維爾接下來的話語,眉宇之間的喜悅就迫不及待地涌現了出來,“他說,我三天前那篇報道,將會刊登在今天這一期的‘紐約時報’上,整個版面!稿費已經打到我賬戶裡了。”
“耶!太棒了,這真是太棒了!”馬丁開心地握緊了拳頭,差一點就要失聲,但在哈維爾提醒的視線之下,他還是控制住了情緒。馬丁可不會忘記,這裡是劇組,如果他們破壞了劇組的拍攝,蘭斯會毫不留情地直接把他們趕出劇組——他們親身體驗過一次如此待遇。
比起馬丁來說,哈維爾倒顯得十分鎮定,他夢寐以求的機會就這樣到來了,可是卻沒有想象中的亢奮和激動,“他還說,如果接下來我的稿子都能保持如此質量,報紙會考慮繼續不定時刊登,算是一個非正式的專欄。”即使是這樣天大的好消息,哈維爾還是十分淡定。
馬丁也意識到了哈維爾的冷靜,他拍了拍哈維爾的肩膀,“怎麼了?這是好消息,你爲什麼看起來一點都不開心,是不是還有什麼附加條件?”
“不,沒有。”哈維爾搖了搖頭,長長吐出一口氣,“我只是在想,當初我決定開啓這個博客時,似乎就已經知道了這一天的到來,我似乎一直都有這樣的信心。”
馬丁發現了哈維爾的視線,一起轉頭看了過去,然後就看到了那個正在忙碌之中的男人。馬丁扯嘴笑了笑,“也許你是對的,我們從來都不是真正的勝利者,他纔是。”
“他就是有這樣的魅力和魄力,不是嗎?”哈維爾輕笑了起來,眼底卻漾着一絲別樣的想法:也許,他應該從社會新聞轉戰娛樂新聞,跟隨在那個男人的身邊,一起前進,那麼,他看到的風景是不是會不一樣呢?
哈維爾的視線重新聚焦,再次凝聚在了蘭斯身上。他注意到,蘭斯站在原地搖了搖頭,朝周圍的演員們揮了揮手,幾名演員都紛紛聚集到了蘭斯周圍。哈維爾立刻站了起來,“走,蘭斯要和演員溝通了。”
哈維爾和馬丁立刻快步走了過去,他可以隱約猜測得到,應該是拍攝過程出問題了,現在蘭斯就需要着手解決問題。
靠近的時候,哈維爾就感受到了周圍氣氛的緊繃,那些孩子演員們團團圍在蘭斯的周圍,但一個個卻大氣都不敢喘一聲,只是微微低着下巴,擡起視線,窘迫而害怕地看着蘭斯,那種略帶着一些嘈雜的沉默讓空氣變得悶熱起來。
哈維爾意識到,問題似乎有些嚴重。
問題的確很嚴重!蘭斯正在思考應該如何與這些非專業演員進行溝通。一方面,蘭斯希望能夠讓他們展現出自己真實的一面,甚至演技有些刻意或者做作也是可以接受的,反而能夠勾勒出那種紀錄片的真實感——畢竟許多參與紀錄片拍攝的都是普通人,在鏡頭面前或多或少都會有些緊張;但一方面,蘭斯又需要他們能夠準確地表達出一些情境,電影劇本和現實生活、紀錄片還是有所區別的,而且故事主線也有着屬於自己的節奏。
這是一個矛盾的情況,而蘭斯的任務就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和理解,幫助這些沒有專業素養的孩子演員們,進入狀態,達到目的。但,這太困難了。
剛纔這場戲已經前後拍攝了四次,但效果都難以令人滿意。蘭斯不得不中斷拍攝——因爲不弄清楚問題,就這樣不明不白地一直拍攝下去,只是浪費膠捲,“上帝之城”劇組承受不起這樣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