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一動,就將這一縷無形氣機攝來,其本身就如同失去了水的魚兒一般,雖是掙扎,卻有氣無力。
只是一瞬,周迅就參透了其中原理,並且逆向推演出此法根源。
此術頗有些玄妙,不似人間法門,也不是紫霄仙域流傳道法,應當是源自某處仙界的殘篇。
周迅運使地仙界內靈機,一念之間就將其修繕補全,成就一篇可供修至太乙的根本道法。
推演之術最耗費靈機,方纔興之所至,周迅耗去了約摺合尋常地仙千年吐納的靈機總量二十餘倍,這才一口氣完成了,好在這等消耗於個人是恐怖,於一方天地只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
“這門道法,掠奪他人先天稟賦,以補本身之不足,使強者恆強,弱者越弱,不是正道,只在旁門……就叫你《先後天劫運造化經》了!”
周迅一語畢,空中無端浮現上百枚八角垂芒、變化無定的符籙。
接着,這上百枚真符不斷合併,最後形成一枚不停地閃爍着各種光芒,變幻不同形態,有各種不同道韻的根本真文。
道經有云,真文非是文字,有八角垂芒,閃爍有光,形態變化,本就不是寫在書頁上不會動彈的死字。
往往一整篇修至天仙的道書,或者一位天仙修行的根本法門,都能用一枚真文書寫,其中包含了一應信息感悟,絕無錯漏……
當然,這種真文,只能流傳在神聖之間,凡人是記不住的,也不太可能流傳在凡間,所以後人又參悟真文,創造了很多不會動彈、可以刻畫在牆壁上,可以被凡人使用的文字……
因爲後天的文字每一個字的含義匱乏,不比真文簡練,於是,後世記事,其篇幅就顯得冗長,一枚真文就能描述的道書,需要幾十萬字的後天文字來記載。
周迅逆推出的這門道法,必定偏離原著十萬八千里,不過用來反制對方毫無問題。
一年之間,周迅將肉身取來,在地仙界內堪稱無盡的靈機灌入之後,其本身修爲也是節節暴漲……
很快,就擁有了千年的法力。
“散仙有了四百九十年的法力,就會引來散仙劫,度過了纔能有下一個四百九十年……而今我強行獲取千年法力,一旦迴歸,落入天地之間,不光散仙的四九天劫,連地仙劫都會引來!”
散仙所謂的四九天劫,不是說真的就是四百九十年來一次,而是普通散仙按部就班修行四百九十年,這段時間積攢的法力,會引來一種劫數,叫做四九天劫。
到了地仙,天地對於其忍耐程度要搞高出許多,每隔千三百年纔會降下一次劫數,叫做千三大劫。
概因法力越高,自天地間索取靈機越多,自然有損天地平衡,由此引發自然感應,生成劫數……度過了自然重新累積,度不過就要吃多少吐多少,來上一次兵解轉世了。
一般而言,這種劫數威力都是一次更重一次,後一次的威力大多是之前數倍,永無止盡,直到最後逼你離開此界,或者轉世。
所以,雖然理論上散仙也可以長生不死,可週迅從未聽聞有駐世超過兩千年的散仙……四九天劫熬一次也就罷了,第二次能熬過的往往十不存一。
正常散仙都會在三次天劫前處理好身後事,自行覓地轉世。
死在天劫下,再想遁出元神轉世可沒那麼容易。
天地爲爐兮,造化爲工,陰陽爲炭兮,萬物爲銅。
此時周迅主持這方地仙界,以天地爲熔爐,造化偉力爲工匠,陰陽變化爲木炭,萬物爲銅——也就是周迅和此界萬物爲原料。
如同凡間鑄劍師般,緩緩熬煉銅鐵,調和坎離,將原本就已經無漏無暇之仙體,煉成一具不朽之身……的雛形。
人體是血肉凡胎,散仙超脫凡胎,已成道體,然而還有血肉骨骼,雖有變化,卻還不是天仙那種“散則爲氣,聚則成形”的仙體。
是以,周迅所成散仙道體,依然有不足之處。畢竟是自血肉之軀超拔而來,仍未能完全擺脫限制。
而現在,周迅就是在使用天地間的靈機,將其中血肉組織,骨骼經血全部煉化,將那元神,血肉,筋骨皮,形與神一點點打碎了,煉成一股氣,聚散如意,形神俱妙,與天仙近似的狀態。
對於天仙而言,早已不分形與神了,陽神就是一股純陽之氣,聚合時就有形體,散化時就是同於萬物。
“接下來就要上門踢場子了,出去又要渡劫,不能不抄點捷徑,留點餘地,我可不想死得很難看啊啊啊!”
痛痛痛,元神被生生煉化,成爲一縷縷元氣,散入四肢百骸。
道體被打碎了,血肉骨骼筋絡但凡後天之屬都在一點點被純淨的靈機替換。
痛到最後,已經感覺不到痛了,已經沒有感覺了,只有高居於無窮高處,漠然的面對着這一切的真靈。
這是他的本質所在,不分本尊分身,其實一直都是存在深刻的聯繫,就在此時,本尊間隔着兩個世界臨時接手了這個“煉器”程的序,監管着這個轉變的過程。
一轉眼,就是三年。
這一天,這一界顯出異象,天上多出一輪水藍色的太陽,較之原本掛在天上的太陽還要顯得大了一圈。
三宮八景二十四位天地神祇,齊齊拜向遠處,恭賀本尊大功告成。
冥冥之中,一股浩然的,偉大的,淡漠的意志就此離去,不再關注此處。
周迅睜開眼睛,收斂起一身法力。
稍微舒展下筋骨,就覺得渾身有無窮大力,略微試驗,在原地散去,又在幾步外聚合成形。
“現在的我,除了神通法力之外,其他地方,都不遜於天仙了……不,此界尚未經過飛昇,未曾經過天光洗禮,罡風考驗的人間天仙,單論仙體成就未必能及得上我。”
“我以水靈鑄就仙體,軀體之中蘊含水靈神性,是完全的大成仙身,形神合一再無分別,一拳打出都是有一海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