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有想法的君主

先不提什麼錫金、不丹,那都是南亞次大陸的邊緣,而海得拉巴作爲目前的南亞最大土邦,佔據着德干高原的中央,是興盛起來的北印度必須要掌控的地方,這樣才能夠壓制住多數時間遊離在北印度掌控之外的南印度。

英屬印度的南北差距遠比中國要大,南印度的太泰米爾人曾經數次建立國家,除了印度教這個信仰之外,南北印度沒有絲毫相同的地方。

如果是艾倫威爾遜處在尼赫魯的位置,也不可能默認海得拉巴繼續處在獨立地位。

“現在我們來說說,如果按照阿里真納的想法,兩大宗教分別佔據本宗教多數的地方獨立建國,尊敬的大君,如果我以簡單的宗教劃分,您應該肯定是傾向於阿里真納對不對?”艾倫威爾遜指出阿里汗的和平教徒身份。

阿里汗點頭,並沒有隱瞞這一點道,“如果只有這兩個選擇,我當然會選擇阿里真納。”

“這就難辦了!”出於實事求是的態度,艾倫威爾遜給了阿里汗一個悲觀的分析道,“尼赫魯是不會讓海得拉巴土邦維持現狀的,而大君控制的海得拉巴土邦,不論是距離同宗教的西北諸省,還是距離東北部的孟加拉都距離很遠,按照最壞的結果分析,南亞出現了宗教戰爭,你將處於印度教的圍攻當中,而不會得到其他和平教徒的救援,實在是太遠了。”

艾倫威爾遜用實踐證明着沒有最壞只有更壞,在沉默的阿里汗面前繼續道,“而海得拉巴土邦,印度教徒佔據百分之八十,和平教徒是絕對的少數,一旦尼赫魯煽動印度教徒採取公投的方式,或者是什麼其他的方式找到理由,事情是真的難辦。多說一句,朱納加德土邦這種推演下面對的局勢,和海得拉巴邦類似。”

朱納加德土邦位於印度的卡提阿瓦半島,面積約五萬平方公里,該土邦的情況和海得拉巴差不多,居民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印度教徒,君主是和平教徒。後來,該土邦國王決定加入巴基斯坦,土邦居民堅決反對,發生暴亂。君主逃亡到了巴基斯坦,隨後印度接管了該土邦政權。

而後來引起印巴戰爭的克什米爾恰恰相反,國王是印度教徒,大部分的居民是和平教徒。克什米爾最後成了印巴戰爭的導火索。

英國撤離之前因爲土邦的問題,何止只是一個克什米爾問題,海得拉巴土邦、朱納加德土邦都是和克什米爾一樣的問題,最終只爆了克什米爾一顆雷已經算是尼赫魯手腕不錯了。

話說回來,獨立之後的印度根本就沒準備和巴基斯坦談,君主是和平教徒的就用人數多數的印度教徒公投,君主是印度教徒的就表示尊重土邦君主的意見,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這副態度應用在一切印度看得上眼的地方,一直持續到二十一世紀還是這副態度。

“一定會按照阿里真納的意思分割麼?倫敦完全可以繼續統治南亞。”想來想去,阿里汗不由得煩躁道,“可以繼續維持倫敦的統治,丘吉爾首相不也是這種態度麼?”

艾倫威爾遜沉默不語,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總不能說地球已經換主人了,現在美蘇的實力都已經超過了英國的破落貴族,英國想要維持在南亞的統治,肯定不會被美蘇兩國允許,兩國是不會看着英國像是一戰之後,慢慢利用英屬印度恢復元氣。

一戰之後英國實力仍在,還處在和美國一個範疇當中,那個時候的美國不敢賭上國家命運和大英帝國全力一戰,只能訕訕的回到美洲繼續孤立主義。

今時已經不同往日,美國的實力已經超過了英國,絕對不會像是一戰之後,被英法聯手抵制就默認事實,蘇伊士運河戰爭時期,英法聯手最後鼓起老牌帝國主義的威嚴,最後落得什麼下場?同時遭到了美國和蘇聯的聯手威脅!

可作爲大英帝國駐海得拉巴的專員,艾倫威爾遜總不能說我大英現在已經無法保存在南亞的軍事存在了,這麼說大英帝國的面子往哪裡去放?

想來想去拿出了倫敦自由帝國主義者的論斷開口道,“現在印度民衆普遍已經有了獨立的想法,抗議和暴動此起彼伏,每年從英屬印度的收益,已經抵消不了對英屬印度經營的開支,倫敦不會做賠錢的買賣。”

這話說得艾倫威爾遜自己都不相信,雖然這種聲音早就存在,但如果能夠繼續統治南亞,誰會把雜音當回事?一邊抗議反對反動戰爭,一邊繼續戰爭的事情連逆子美國都玩的熟練。

假裝一下倫敦必須尊重民意,把海得拉巴君主的反問頂回去,這不是代表他這個海得拉巴專員就不準備在英屬印度即將獨立之前就什麼都不做。

阿里汗可是有幾十億美元的財產,這裡面只要稍微給他這個專員一點,就是普通人一輩子賺不到的數字,雖然艾倫威爾遜已經挖了印度金廟,可錢這個東西誰會嫌多呢?

再者艾倫威爾遜不論是前世今生,都有給印度找麻煩的理由,前世的事情先不提,印巴分治從大環境上必須以印度教徒的利益爲主,這是沒法更改的。

因爲從更大的宏觀上來講,從被直布羅陀海峽一直到印度尼西亞,是廣泛的和平教世界。翻開世界地圖一目瞭然,獨立之後的印度是截斷和平教世界聯繫的重要一環。

如果反過來,獨立之後的南亞是以和平教掌權者的面目出現,截斷和平教世界的重要基石就不復存在,中南半島的小國是不具備抵抗和平教碾壓的。所以以印度教人口爲主的印度出現,對目前的世界局勢來說是好事。

反過來獨立後的印度就可能成爲和平教世界的帶頭大哥,這對任何大國都是壞事。要知道歐洲現在的爆發,就是以徹底將中東的和平教世界踩在腳下開始的。

他相信,就算是蘇聯以及和蘇聯一樣思維的國家,也希望印度肩負起來截斷和平教的責任。

第二百一十二章 大臣大意了第1666章 克格勃副主席第五百五十六章 不派陸軍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高,實在是高第六百四十五章 無兄弟不馬來亞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毫無波蘭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德國的選擇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葬禮和外交第八十六章 美國的要求第1678章 只要一個承諾第五百七十九章 籤個條約熱熱身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前進政策第二百二十四章 授勳電報第六十六章 勝利勳章第六百五十六章 伊朗石油問題第九百四十二章 討要轟炸機第六百七十一章 威脅摩薩臺第二百八十八章 三千萬美元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英德金融峰會第七百七十七章 美國南波灣第五百一十章 提交報告第八百章 華約成立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家庭風波第一百五十三章 彰顯團結第五百七十六章 花錢辦事阿里汗第1594章 不能操之過急第七百五十三章 艾倫佐夫斯基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給美國幾個建議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兩個賭城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 提前大選第三百三十二章 羅德西亞問題第二百五十四章 摩根士丹利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五月風暴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小心皮諾切特第七十三章 一個小目標第九百四十六章 外交政策我主導第五百一十六章 要有儀式感第1671章 不存在什麼盟友第一千零五十章 誰的責任?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自由世界的勝利”第七百二十六章 我問心無愧第八百九十六章 救火隊員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調查大臣第八百九十章 首次馴服大臣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 艱難處境第九百九十九章 南亞上空的幽靈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 主權也可以談第八百九十七章 點亮燈塔第五百五十三章 倫敦的召喚第1625章 莫斯科的邀請第七百五十六章 問題不是越南第1631章 塔曼師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皮卡立國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 混亂是階梯第七百四十六章 英國人會打仗?第六百七十六章 蒙巴頓的支持第八百一十九章 黑人之友威爾遜第六百七十五章 敲定航空港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 東方的國際巨星第1698章 科爾辭職第四百五十八章 有人歡喜有人憂第六百七十八章 蘇伊士運河問題第五百一十九章 開羅會議召開第一百二十六章 好事成雙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加薪計劃第五百五十九章 麥天皇的助攻第七百九十八章 出訪HSD第五百三十三章 空降馬來亞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古巴導彈危機第六百五十四章 新航母完工第三百六十五章 身兼重任第四百零七章 總督談話第三百七十六章 伊麗莎白王儲第1566章 收穫都很大第二百五十八章 英美特殊關係第五百一十四章 帕梅拉的收穫第一百五十八章 保密意識第二百三十一章 這討厭的話術第四百一十八章 同人不同命第一千二百一十章 豐碩成果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干涉美國內政第一千三百章 拉印度一把第五百四十一章 本土的訂單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 友邦驚異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失去的勝利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一魚兩吃第九百四十七章 忠誠!第三百四十章 印度人的知情權第四百六十六章 健康馬來亞運動第四百零四章 關鍵的一年第三百六十一章 帝國需要你第二百九十六章 最終報價第1670章 甚至三國協約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新外交大臣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 獨立承諾第八百八十八章 導彈競賽第四百七十八章 多米諾骨牌效應第1731章 沒人喜歡他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撒切爾大臣第六百六十六章 自由軍官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