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文宣帝在坤寧宮裡寫了半天的對子,皇后念一句,他就照着寫一句。文宣帝小時候不愛學那些咬文嚼字的文章,更愛看那些民間百姓對朝政的時事雜評。
前朝時候平頭百姓討論國事,這本是朝例所不許的,偏偏總是有人頂風作案。後來大興立國後,便取了那言論禁制,無論朝政社稷,還是邦交國策,凡大興子民都有建言獻策的權利。但凡於國於民有益的通通可以諫言上策直言不諱,朝廷自會給些嘉獎。
初時只有文人中的清談一派慣愛空談哲理,擅長娓娓清談,講些不切實際的大道理;後來有些技巧匠人大公無私,主動貢獻了自己所掌握的技術,又有朝廷推廣,所以大興朝的農田水利冶鐵技術很是先進。
不過那時讀書人所佔的比例不足十之一二,真正於治國有益與朝政相關的建議卻不夠多。而讀書人,其中讀死書的又居多數,空談治國能誇誇其談,紙上談兵卻不能實幹興邦。
這大興朝數百年的傳統使得民間百姓言論極爲自由。那些走南闖北的生意人,或是見多識廣的說書人寫的一些個民俗話本,裡頭三教九流士農工商販夫走卒什麼都有。文宣帝小時候常常看這些,耳邊聽着帝師的治國理政之道,眼中看着老百姓眼中的人生百態。雖有不務正業之嫌,卻頗有些新鮮體悟。
文宣帝文采一般,平時公文詔書都有人照着他的意思草擬。故而這寫對子當真不是文宣帝的強項,哪像皇后這樣想都不用想、隨口拈來的輕鬆?
皇后隨口唸一句,他就照着寫一句。
剛開始寫的行書,跌撲縱躍枯潤有度。後來漸漸成了草字,筆走龍蛇,最後變成了龍飛鳳舞的狂草。估計文宣帝寫完,自己都認不得寫的是什麼。
皇后瞥他一眼,見他眼神根本不在紙上,而是朝着自己這裡看。她沿着文宣帝視線的方向低頭瞅了瞅,見自己擱在桌案上的手腕處衣袖被蹭上去了一些,露出一小截細白的腕子。
手腕內側的細嫩手膚上有幾條極淺極淺的割痕,條條傷口被新肉覆蓋,看上去有點醜陋。
皇后輕輕吸口氣,這腕上淺淺的痕跡牽扯出記憶深處一些不堪的舊事,這都這許多年過去了,用了宮中最好的雪肌膏也未能消得乾淨。
文宣帝就盯着那一小塊雪白肌膚上的淺淺刻痕眼也不眨地看,連筆上的墨汁滴到了春聯上都不自知。
皇后拉下衣袖,把那一小塊肌膚遮好。見皇后發現了自己的視線,文宣帝轉開了眼似無異樣,心中的滋味卻也只有自己知道。
書案上的這副春聯寫得龍飛鳳舞不說,還被滴落的墨汁染黑了一小團,皇后走過來低頭看了一眼,輕扯嘴角違心地誇道:“寫得不錯。”
文宣帝心中陰翳頓時一掃而空,開開心心伸手喚來一個小太監:“掛起來掛起來!就掛主殿大門上。”小太監應喏去掛對子了。
見文宣帝興致勃勃叫人掛對子,皇后也不制止,這坤寧宮的主殿是她日常起居的地方,一般人進不來。再者說,就算這對子被些沒眼色的人看到了,陛下親手寫的春聯有誰敢說句字醜?有誰敢嫌棄那被墨染黑的一小塊?
紅紙黑字的春聯分好類,積攢了厚厚一沓,寫好後就由執禮太監捧着,送到朝中重臣的府邸上以彰顯皇恩浩蕩。
這是歷朝歷代的習俗,皇帝作爲九五之尊,身有龍氣招迎福聚,他過年時候寫下的春聯自然也就是福氣的象徵。不過只有朝中近臣、宗室才能得到這份天大的尊榮,旁的人只能趕在過年送年禮的時候上門飽個眼福。
以往歷代皇帝過年寫對子也就是意思意思,腦子裡想起了誰就給他寫一幅,寫累了的時候也可以找人代筆,自然不會把這真當回事。
不過文宣帝卻不一樣,他小時候還是皇子的那時候,因爲年紀最小、讀書最差、勢力也最弱,再加上他母妃並不得寵,常常被父皇和幾位兄長忽視。
平日裡不受重視還不算難過,可到過年時候處處張燈結綵的,幾個兄長的府邸門前車水馬龍,他的府門前卻門可羅雀的,這就有點心酸了。
文宣帝深知被人忽視的心酸,所以自即位後就有個習慣,凡京城三品以上的官員他一視同仁,全送一幅親筆寫的對子。八個秉筆太監也跟着一塊寫,三品以下的京官就送他們寫的對子了。
所以當今官場極爲涌動,低位的官員都兢兢業業做好業績等升官——大過年的大門上貼着太監寫的春聯也太寒磣了,自然要努力升官升到三品以上啊!
文宣帝又寫了大半個時辰,墨都研了好幾回,總算寫完了。他揉了揉酸澀的手腕子,一旁的太監極有眼力見地備好水,跪在地上端着金盆請陛下淨手。
這太監正要叫人呈膳,卻聽文宣帝問道:“各宮的宮訓圖可發下去了?”
這宮訓圖的習俗是大盛朝時候興起的,傳到如今不知過了多少年。是一些上頭繪有後妃美德美行的圖畫,於每年宮中年節時候,會分別發給東西六宮各宮主子,規誡后妃知節明禮。
在文宣帝以前的歷朝歷代,東西各六宮所掛的宮訓圖往往都是史書中所記載的前人故事。
皇帝哪能把如今自己的妃子繪成宮訓圖呢?若是說自己的妃子德行如何美好值得衆妃嬪學習,叫人嫉恨惹得后妃爭鬥不說,也有過譽之嫌。
偏偏文宣帝反其道而行,東西六宮共十二幅宮訓圖上頭全畫的是皇后的美行——比如文宣帝辦公,皇后站在後頭用小金錘給他錘肩的;皇后親自下廚給陛下煲粥的……
其實皇后極少做這些事,偶有一兩次罷了。畢竟是中宮之主,需得統率後宮,內廷事物本就繁雜,京中有品銜的皓命夫人也要應時聯絡;兒女大了,可也不能放心得下;再加上春季親桑、四月浴佛等等諸事,比文宣帝也輕鬆不了多少。
雖說並不經常做,但這不妨礙文宣帝每次都喜滋滋地喚來擅畫的翰林學士,口頭把那場景再現,讓學士僅憑着想象把他口中所述畫下來。
畫的不夠美的重畫,站錯了位置的重畫,光線不夠亮的重畫,不夠溫馨的重畫……直到那學士耗盡心力畫出一幅完美無缺的,讓文宣帝看得十足滿意了,才能交了這差事。
所以每年臘月二十六到次年二月初三,東西六宮的宮妃並上公主和承昭太子,每天進進出出,看到的都是陛下和皇后秀恩愛的日常,心中無奈可想而知。
皇后的德行確實萬里挑一,德容言功、賢良淑德在她身上都有充分體現,便是當朝御史也無人敢說陛下此舉乃溢美行徑。
至於春聯,文宣帝自然不會忘了自己女兒兒子的一份,長樂宮也得了文宣帝賜下的春聯,和往年一樣氣派凜然,彰顯天家氣象,公主當天就讓人貼上了。
文宣帝還專門爲皓兒寫了一幅對子,皓兒想自己貼上去。可惜秉謹樓的大門太高,下人又不敢讓小世子爬丈餘高的梯子,千般勸阻才讓小世子打消了這念頭。
給皓兒的春聯想來是花了大心思的——“感事爲文,載道須讀書萬卷;逢時立志,達峰總有路千條。”
容婉玗於心中默唸了兩遍,這對子是教誨皓兒好好讀書的,可她念到最後半句的時候,總覺得那半句意味深長。
——達峰總有路千條。
她與父皇母后相處多年,父皇心性不夠穩妥,這話更像是母后想要說的。
她仔細想了想,似乎自己回宮後的這快一個月,反而比在公主府的那五年更深居簡出了。除了去淑妃娘娘那裡打了葉子牌,隔兩日會帶皓兒去坤寧宮給母后請安。
除了這兩個地方,好像天天窩在寢宮裡,連寢宮的門都極少出去?
父皇和母后會不會擔心她因徐家的事而想不開,所以才深居簡出的?
——達峰總有路千條。意思是不要執着於眼前這條死路,不要自怨自艾,換條路自有海闊天空。母后想要告訴她的,是這樣的意思嗎?
容婉玗時常會想,她這樣的性子其實不適合生在皇家,更恰當一些的說,她這樣的性子不配做一個地道的皇家人。
她怕的事太多了,怕冷怕熱怕酸怕苦怕疼,遇事總是能避則避,這些是與她親近些的人都知道的。
可有一些,是她埋藏在心底,不主動與人說、別人就看不出來的——她怕黑怕吵怕靜,也怕別離。可最最怕的,就是人情世故。
父皇母后與承昭的血緣關係無需經營,宮裡的娘娘們也是好多年才熟悉起來的,這宮裡頭需要她用心去理的關係不多。
天知道母后第一次把紅素、牽風四個陌生的丫鬟帶到她面前的時候她有多緊張,一疊聲地問母后“我該說什麼呢?”母后笑笑只當她說胡話,天知道她連走路的步子都邁大了,手心裡汗津津的,還差點勾到了桌布上的插花瓶。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到底該如何維繫,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與人收放自如地交談、如何真心待人並讓人信服,通通都不知道該如何去做。
並非是母后沒有用心地教她,而是別人的這些能力似乎都是與生俱來的。這世家子弟各個優秀,學的都是一樣的詩書禮儀,他們爲人處事的資質也不知從何處來的。天資差一些的,靠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絲毫不差。
她卻彷彿天生欠缺了這樣的能力一般,於人情世故上缺了太多,需要自己一點一點去想。
——宮人見到主子似乎是天大的喜事,請安的時候打着笑臉,可能心裡卻是滿滿的畏懼;
大太監畢恭畢敬地接過紅素的賞銀,出門後卻隨手扔給了身後的小太監;
二等丫鬟端茶遞水忙個不停,回房後自有更下等的丫鬟給她們捏腰捶背;
古琴師傅冷着臉說“尚有欠缺”的時候,可能是在誇她彈得不錯;
父皇冷着臉訓承昭,罰他抄十遍《貞觀政要》的時候,卻是在教他如何做好這天下之主……
人說,人情練達即文章。世事紛雜,只單單這宮裡的人,就有萬千境象。
想得多了,精明的老太醫診脈說小公主幼年傷過身子,如今思慮過重不易將養。就連皇后娘娘都不太相信他的診斷——女兒那時候未滿十歲,有什麼思慮過重的?
後來搬到了長樂宮,見到了好多人,好多時候她都扮演一個沉默寡言的主子,與那些人一起生活了好幾年,才慢慢地不那麼拘謹了。
慢慢地,就什麼都不去想了,也懶得去想了。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她常常能一眼便分辨出此人能深交、還是該遠離。
嫁入徐家是她第一次逼着自己用心去經營人際關係,揣摩徐肅的心思,儘量去迎合老夫人的喜好,逼着自己跟小樑夫人打交道。
心中疲憊,卻也歡喜——原來,不是所有人都覺得她沉悶。
直到後來有了皓兒,抱着皓兒在他臉上“吧唧”親一口,皓兒也會笑着在她的頰上親一口,眼神亮晶晶的。
那之後才漸漸悟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原本就不是這麼複雜的事,她只要盡心待別人好,別人自然會回以最大的善意。
徐家卻回了她一記響亮的耳光,用現實告訴她:並不是這樣的,從來不是你付出一分,對方就能回以一分。
說傷心難過,似乎也沒有;反倒是一種心灰意懶,對這人情練達真正失望下來。
這才知道,原來自己在徐家的五年,也不過是盡心,卻從未交過真心。付出的感情太少,失望的一瞬間便能通通收斂回來,只覺自己像個畫外人一樣冷眼看着。
如今回了宮,住回熟悉的長樂宮,身邊圍着的又是這樣一羣熟悉的人,便整個人都倦怠下來。
此心安處是吾鄉。
皇后只覺得女兒小時候孤僻膽小,後來看女兒磨練得膽子大了,在人前也能談吐大方儀態高華了,她甚覺欣慰。
可她不會知道,她貴爲公主的女兒直到如今——連皓兒都在蒙學館裡交了一羣小夥伴的如今,她的女兒還是個避諱跟陌生人打交道的小姑娘。
過年了誰不是喜氣洋洋的,主子們賞梅、打牌取悅自己;皓兒一個十天的年假就足夠他樂的了,這幾日天天跑出宮去他的小同窗們家裡玩;奴才們得了新衣,也各有各的樂事。
只有在這樣的時候,才更覺得自己孤寂。
公主靠在窗邊的小塌上,把手爐放在絨被裡縮着手腳,擡頭去看這些天來難得晴朗的天,看着看着就走了思。
像思緒置身無邊霧海,四野空曠無人,她也不知道自己走到了何處,無邊寂寥卻又舒暢無阻。似乎裡面每一片雲霧都藏着一個小小的回憶,一頭栽進去就能撈起來。
她自幼畏寒又性子散漫,冬天的時候最容易着涼生病。太醫說冬日大晌午的時候日頭最高,女子這個時候陽氣也最足,這時候鍛鍊身體再好不過。
未出嫁的那些年,皇后時常都會命令江儼監督她每日在長樂宮裡跑幾圈爲強身健體,天涼時節尤爲上心。
所以在冬天的午後,長樂宮裡的人時常見到小公主穿得厚厚實實的,像個圓滾滾的包子,在掃乾淨雪的空地上艱難地邁着步子,慢吞吞地跑。
江侍衛跟在她身後一步一休。走得那麼慢,路過的宮人看着都着急。
想到這兒,公主笑彎了眼。也不知母后怎麼想的,明知道江儼最疼她,卻偏偏要他來監督她跑步。合該換一個人的,哪怕喊紅素來監督她,她都得軟語求情一番才能糊弄過去。
而江儼只要看到她額角出了汗,就緊張了;聽到她開始大口喘息,就會手足無措了。
——是呀,他最疼她。
眼裡的笑意變淡了幾分,最終徹底沉寂了下去。公主微微合了眼,最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總是愛回憶往事,大概是太閒了罷。
作者有話要說: 1.給皓兒的春聯是直接百度的,實在不想自己胡謅了……原始出處不確定,好像是某個高中的高考勵志對聯。
2.皇家過年給臣子送春聯以及宮訓圖的習俗來源於《清代宮廷過年習俗》的百度內容。
3.宮訓圖本是乾隆帝時候纔有的,但本文架空,架得很空,官制參考明朝,民風國力參考盛唐,習俗參考清朝。非考據,隨便看看就好……
4.皇后手腕上的割痕牽扯一段皇家舊事,這裡埋一個小伏筆,很久很久以後會用到。我覺得你們猜不到我的腦洞……設置這個情節真的不是作者一時腦抽,後文會把公主童年,文宣帝和皇后的夫妻情分,皇后孃家,先帝時的一些往事,以及反派……很多人物通通串起來。
這是個有套路有智商的文,後文涉及人物會越來越多……用盡了作者的所有智商……
今日雙更,請戳第二更~~~甜甜甜暖暖暖的男主出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