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禮-霍爾人紅是非多:目中無人,引發暴動,橫眉怒目,嗆聲粉絲!
’抗癌的我’首映式發生意外事故,一名觀衆重傷,一百四十六名觀衆輕傷!”
在凌晨時分的深夜,一條新聞發佈在了網絡之上,吸引了無數夜貓子們的注意,一點一點開始發酵起來,好事者們不由自主地開始興奮起來,迫不及待地進行轉載:震驚!亢奮!雀躍!歡騰!怒斥!鄙夷!
就好像火星子掉入了沾滿了油污的麻布堆裡一般,火苗漸漸地躥升起來,並不猛烈,並不強勢,但煙霧卻開始瀰漫開來,漸漸地,人們都嗅到了不對勁,然後兇猛的火舌就已經開始舔舐起周圍所有的易燃物品。【.手機最省流量,無廣告的站點。
這條來自“娛樂週刊”娛樂版記者康奈爾-麥格雷戈的新聞,在短短一個小時之內,點擊率就突破了五十萬。這是東部時間凌晨四點,這是西部時間深夜一點,這是一個萬籟俱靜的時刻,新聞卻取得了如此矚目,簡直是匪夷所思。
“藍禮-霍爾”這個名字所製造的話題效應,正在以幾何倍數的方式增長着,肯尼迪機場、林肯中心的喧鬧和熱鬧僅僅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但,這依舊不是結束。
“新作首映式之上,藍禮-霍爾與記者發生言語衝突,場面醜陋難看,局面一觸即發!”
“狂熱粉絲引發踩踏事故,獅門影業拒絕取消首映式!儀式仍然繼續!”
“藍禮-霍爾引發粉絲混亂,場面一度危急,五輛救護車抵達現場。”
“血染紅地毯,’抗癌的我’首映式一片混亂,前景蒙上陰影。”
“針鋒相對,霍爾與記者正面衝突,儒雅儀態不翼而飛!”
“言辭犀利,寸步不讓!霍爾挑釁記者!局勢幾乎失去控制!”
“大面積受傷,大面積混亂,’抗癌的我’首映式現場一片狼藉。藍禮-霍爾等於羅伯特-帕丁森?”
……
“娛樂週刊”不是唯一一個報道的新聞媒體,同時也不是唯一一個把箭頭瞄準藍禮的新聞媒體,凌晨時分,短短六十分鐘之內,網絡之上就出現了至少十條新聞,所有內容都指向了藍禮,展開了批判。
根據這些新聞內容,首映式紅地毯之上的混亂,藍禮必須負全責;隨後與記者的矛盾衝突,藍禮也是挑事的一方;意外發生之後,首映式依舊按期舉行,這更是超出了道德底線。
新聞無疑是一件有趣的事
他們提起了藍禮出現在紅地毯時,意外就出現了,卻沒有提起紅地毯之前的盛況,也沒有提起當晚出席首映式的觀衆遠遠超出預期;他們提起了混亂髮生之後,粉絲們對藍禮的包圍,卻沒有提起藍禮對勞倫的保護,以及藍禮的狼狽;他們提起了藍禮和康奈爾的對峙和衝突,卻沒有提起康奈爾的提問時機和語氣;他們提起了藍禮對觀衆的怨懟,卻沒有提起對話的具體內容;他們提起了首映式的繼續進行,卻沒有提起獅門影業對觀衆做出的照顧和調整;他們提起了受傷人數,卻沒有提及現在這些受傷人數的情況。
他們說的都是事實,卻只是部分事實。
於是,輿論就炸鍋了。真相?人們在乎的不是真相,而是爆點。在這些新聞背後,他們看到了什麼?他們看到了一個強勢崛起的人氣演員,頤指氣使、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他們看到了一個人氣高漲的演員,引發了混亂,卻拒絕負責,冷漠、冷血、冷酷;他們看到了一個圍繞在話題中心的演員,暴露出了人性的弱點和醜陋。
這,就是大衆希望看到的。然後,集體高/潮。
以東岸時間爲準,從凌晨四點開始,到黎明破曉的七點,相關新聞就已經沸沸揚揚地喧鬧了起來。如果僅僅只是一面之詞,傳播速度可能還沒有如此迅猛,但事實上,除了這些負面新聞之外,其他八卦媒體也紛紛對首映式進行了報道問題就在於,這些補充報道卻也不是過來澄清事實的,而是火上澆油的。
“記者主動挑釁,霍爾霸氣迴應!”
“‘娛樂週刊’記者挑戰底線,藍禮-霍爾強勢還擊,現場氣氛劍拔弩張。”
“面對質疑,霍爾給予強有力的反擊,火藥味十足,與記者的對峙一觸即發!”
……這是關於藍禮和康奈爾的新聞,無數媒體都抱着看好戲的心態,對康奈爾落井下石也好,對藍禮煽風點火也罷,反正他們只是想要看熱鬧,越兇越好。
“‘抗癌的我’首映式發生意外,受傷人數依舊正在統計之中,目前數字爲:47。”
“人氣過熱而導致觀衆失控,藍禮-霍爾在新片首映式在於粉絲的圍追堵截。”
“林肯中心迎來一場觀影狂潮,失去控制之後演變成爲一場災難。”
……這是關於首映式意外的報道,新聞內容都相對客觀,準確地報道了當晚的意外,講述了當晚的來龍去脈,包括了超過五千人的首映式現場。還有首映式嘉賓雲集的盛況,以及洶涌熱潮之後引發的扼腕意外。
“‘抗癌的我’在暴風雨之中前行,首映前景蒙上陰影。”
“首映式遭遇意外,推遲兩個小時之後,照常舉行。”
“粉絲狂熱追捧,’抗癌的我’能否成爲今年假期檔的一匹黑馬?”
……這些則是關於首映式推遲的報道,記者們客觀地闡述了事實:雖然推遲了兩個小時,但首映式確實正常進行;同時他們還報道了獅門影業的一系列應急措施,安撫現場的混亂,並且組織影迷的後續觀影。
與那些幸災樂禍的新聞不同,這些新聞大部分都是客觀而真實的。但問題就在於:片面。他們僅僅只是截取了當晚的一個片段進行闡述,沒有能夠還原事情的全貌。
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新聞也側面證實了那些“毀謗”新聞的真實性至少是不分真實的,而一個個新聞碎片之中,無法識別真相的觀衆自然而然會產生聯想:那麼,剩下的危言聳聽肯定也是真實的。
新聞報道的藝術,不在於真實,也不在於客觀,而在於角度和立場。同一個新聞,在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歷史、不同國家、不同立場、不同性別、不同種族的視角之中,可以詮釋出無數種可能,繼而衍生出積極的、消極的、正面的、負面的無限可能。
“抗癌的我”首映式落幕之後,新聞媒體就這樣爆炸了,沸沸揚揚的消息讓人眼花繚亂,正在漸漸走向失控的邊緣。
但網絡時代的一個優點就在於:傳統媒體不再是一言堂,每一個參與者、每一個旁觀者都可以成爲新聞源,以他們的視角來重新審視事件,還原事情的真相。問題就在於,新媒體到底應該如何運用呢?這是每一個人都在面臨的課題。
對於“抗癌的我”劇組來說,粉絲的力量無疑是巨大的,也是堅定的。他們紛紛站出來澄清了事實真相,並且對“娛樂週刊”爲首的誹謗新聞展開了攻擊,他們還原了現場意外的來龍去脈,他們還原了藍禮與康奈爾對峙的始終,他們還原了藍禮與粉絲的對話,他們還原了獅門影業的後續處理,同時,他們還還原了首映式觀影開始以及結束時藍禮的話語……
事件的真相漸漸顯露出了原本的面貌,引發了新一輪的炙熱討論。
在這之中,“紐約時報”的記者布萊德利-亞當斯以紀實手法,客觀而真實地記載了當晚的事件原貌,以記者的視角,同時也是以現場參與者的視角,真正地將這一次的首映式記錄下來。結合網友們的反饋,結合支離破碎的新聞信息,人們總算是拼湊出了事情始末。
這無疑給所有觀衆和網友們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這次新聞事件,重新審視“抗癌的我”這部作品,重新審視藍禮-霍爾這位演員。
在雅虎社區和照片牆赫赫有名的網友“白蘭度狂熱”再次發聲,以一個親身經歷者的身份記錄下了整個事件,而且這一視角是所有記者們都沒有捕捉到的白蘭度狂熱注意到了藍禮爲了拯救勞倫所付出的努力。
同時,白蘭度狂熱還證實,在首映式結束之後,藍禮的支持者們親自前往了醫院,探訪了勞倫,留下了花籃、水果以及“抗癌的我”的官方簽名,這一份海報不僅僅是劇組主要演員們都簽名了,而且當晚出席紅地毯的嘉賓們大部分也都完成了簽名。
白蘭度狂熱提出了一個十分有趣的觀點,“隱藏在沸沸揚揚的新聞熱點背後,卻沒有人注意到藍禮爲了挽救這次意外所付出的努力,也沒有人注意到藍禮在這場混亂之中也是受害者的身份,更沒有人注意到藍禮對記者、對觀衆、對意外的憤怒。在’抗癌的我’正式放映之前,藍禮如此說到:我希望這是一部美好的電影,但我更加希望這是一個美好的夜晚。
‘抗癌的我’這部電影,放在這樣一個兵荒馬亂的夜晚,無疑是應景之作。但,沒有人關心這些,所有的記者們關心的僅僅只是爆點、熱鬧、吐槽以及炒作。也許,這纔是藍禮內心深處最爲遺憾也最爲憤怒的。”
新聞浪潮一波接着一波,人們根本沒有喘息的空間,這一波新聞還沒有來得及消化完畢,下一波新聞就已經來臨。這個不眠之夜,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