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2 深入探究

藍禮是正統的學院派出身,完完全全接受系統的表演教育,對於方法派的瞭解十分有限,僅僅只是紙面的理論知識;而且即使是理論,也沒有真正深入閱讀過,可以說是十分淺顯的。

在此之前,藍禮始終認爲,方法派表演的核心在於體驗,真正地將自己代入角色之中,然後放置在相似的情境之下,以自己的理解和詮釋來演繹角色的情感。簡單來說,就是瘋魔成活,真正將自己和角色之間的界限模糊化。

這種表演方式,無疑是最爲嚴苛的。比如說“活埋”,沒有真正親身經歷過活埋的狀況,那麼表演過程中的共鳴就會失真,繼而導致表演離譜地偏離原本軌道,乃至無以爲繼。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對演員的專注、投入、鑽研和天賦要求十分嚴格,絕對不是任何人可以嘗試的。當初藍禮躺在棺材裡的時候,如果他不相信自己真的被活埋了,如果他的腦袋無法對自己進行催眠,如果他對角色、對劇本的領悟不夠深刻,如果他的理解產生偏差……那麼親自體驗的結果,也依舊是無法帶入角色的。

簡單來說,演員需要全神貫注地將自己置身於那個情境,相信自己就是角色。如果缺少了這種能力和天賦,那麼除非真的有人把演員丟到沙漠裡活埋,那麼他就無法沿襲這種表演方式奉獻出表演。

從“太平洋戰爭”到“活埋”,藍禮完全沿襲了這種表演方式,乃至於“抗癌的我”也是如此。

他真正地將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帶入到癌症的絕望之中,甚至產生了化療副作用的真實反映。但剛剛這場戲,卻給了藍禮更多的啓發。

他確確實實對亞當或者是威爾的經歷是感同身受的,但他的帶入情緒卻不是癌症,而是高位癱瘓。開機第三天時那場戲是如此,今天這場戲也是如此。那種被病魔困擾,生命力一點點流逝的憤怒、絕望、悲傷、茫然和失落,完完全全通過表演展現了出來。

但換一個角度來看,高位癱瘓卻不是癌症。

藍禮一直都知道這一點,高位癱瘓是一條直線,在癱瘓的那一刻,轉折點就是懸崖式的下墜,但在那之後,就是一條平穩的直線;可是癌症卻是一條下滑曲線,一點一點地往下滑坡,最終抵達終點。

所以,“活埋”的表演方式,“抗癌的我”的表演方式,這是兩種不同的方式。藍禮一直以爲自己使用的是方法派,但事實上,“活埋”是體驗派,“抗癌的我”纔是方法派。

單純從理論角度來解釋,可能會比較複雜,可以這樣理解,所謂的體驗派表演,就是演員真實、深刻地具象化劇本的場景,真正地融入角色之中,徹底打破四次元的壁壘,將虛幻帶入現實,不允許思考的偏差。

而所謂的方法派表演,則是演員分離出自己的情緒,與角色產生共鳴,而後以自己的方式來演繹劇本和角色,呈現出來的結果,一半是演員自己,一半是角色本身,在這之中,是可以存在理解偏差的。

舉例說明的話,拍攝“活埋”的時候,體驗派是真心相信自己被活埋了;而方法派則是以恐懼、驚悚、害怕的情緒推動整個表演。

更直觀一點,拍攝“斷背山”的話,體驗派是真心相信自己愛上了同性,而且還是六十年代的背景下,無法自拔;而方法派則允許把對方想象成爲異性,僅僅只是演繹一段禁忌的愛情。

如此看來,藍禮的猜測得到了證實。

在“活埋”的時候,帶入的是真正的體驗派表演,身臨其境,睚呲欲裂,他真正模糊了自己和保羅之間的界限,也模糊了現實和戲劇的界限;而在“抗癌的我”裡面,帶入的則是方法派表演,他知道自己是藍禮,他也知道自己在表演亞當,以楚嘉樹的心境去演繹亞當的情緒。

其實,這些內容以前僅僅只是在書本上看到過,就連紙上談兵都算不上,不過是隨意地瞄了幾眼罷了,理論的知識也幾乎都忘光了。因爲不管是方法派,還是體驗派,表演的範圍都太窄了,演員的精力和能量往往在飾演過一名角色之後,就會快速凋零。

且不說希斯-萊傑那樣英年早逝的演員,即使是丹尼爾-戴-劉易斯這樣的方法派演技大師,他的作品產量之所以那麼少,一是因爲每一個角色表演之前,他都需要大量的研究和投入;二是因爲表演結束之後,整個靈魂都彷彿被掏空,他必須慢慢地沉澱冷靜下來,等待恢復。

而對於傳統的正宗學院來說,一名演員在一段時間內僅僅只能飾演一個角色,這無疑是失職的,對於表現派演技來說,一人千面,這纔是演員的終極奧義,甚至是同一個舞臺上,一人分飾多角,同樣能夠將角色的形象和個性都展現出來,這纔是真正的大師。

體驗派和方法派,從很大程度上來說是一脈相承的,體驗派源自於前蘇聯,這種表演方式和表現派被認爲是表演最初的概念。而後,由美國繼承發展,形成了一個分支,這就是方法派。

因爲對於好萊塢來說,他們沒有那麼多時間慢慢地契合每一個角色、每一個形象、每一個演員,在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中,他們必須形成流水線作業。所以,要求相對沒有那麼嚴苛的方法派比如說,白人飾演黑人,異性戀飾演同性戀,美國人飾演英國人,這樣的方式纔是最爲合適的。

2016年,有一部暫時命名爲“一切”的電影投入籌備之中,製片人是馬克-魯法洛,聚焦於一個跨性別的女性角色,馬克邀請到了馬特-波莫(t-ber)來出演這個角色,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因爲,馬特雖然已經公開出櫃,但他是確確實實的男人。在好萊塢,跨性別演員足足有兩千多名,但他們卻很難找到工作,男性角色由男人來飾演,女性角色則有女人把持,同性戀的角色被異性戀搶走了,現在就連跨性別的角色都輪不到他們“本色出演”。

這就是好萊塢。業內甚至有這樣的固定觀念,同性戀扮演同性戀的話,那是沒有說服力的,因爲是本色演出;但異性戀扮演同性戀,就會讓人拍手叫好,認爲他/她能夠取得突破。可問題就在於,同性戀扮演異性戀的話,各大電影公司又不願意,認爲這會影響票房市場。

方法派演技之所以能夠在好萊塢風生水起,那不是沒有理由的;與此同時,體驗派演技和表現派演技一樣,漸漸地都在好萊塢淪爲邊緣,甚至於體驗派演技已經幾乎就要被淘汰了。

在今天之前,藍禮對於方法派和體驗派的差別也沒有清晰的感覺,畢竟這兩種表演方式的區別着實太過細微了,誰又能想到,一部喜劇電影,卻真的讓藍禮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呢?

“抗癌的我”,能夠遇到這部作品,真的是緣分。

那麼,體驗派更好,還是方法派更好呢?

老實說,今天表演“抗癌的我”過程中,藍禮的發揮確實揮灑自如,整個思路都十分清晰,那種渾然天成的感覺如有神助,表演起來得心應手;更重要的是,所有情況都控制在掌心裡的感覺,讓表演成爲一種享受雖然他現在的胃部依舊不太舒服,而且光頭也一直在冷颼颼的打顫,呈現出來的效果也足以令人滿意。

但“活埋”呢?

表演“活埋”的過程完全是一種煎熬,因爲藍禮真的以爲自己被活埋了,那種真實的感覺讓心臟幾乎就要停止跳動,以至於表演變成了一種本/能,不要說控制了,甚至就連臺詞都是猶如火山爆發一般井噴出來,那種滔滔不絕洶涌而出的宣泄感,甚至讓人有些恐懼。

尤其是那段時間的夢魘,完全混淆了現實和虛幻的差別。還好藍禮拍攝的是“活埋”,如果拍攝的是“美國神經病人”或者是“夢之安魂曲”的話,那麼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可以這樣簡單粗暴地理解,方法派的使用範圍更加廣泛,即使沒有真的殺過人,也可以試驗連環殺人兇手,但表演的細膩和逼真程度就會略遜一籌,畢竟不是自己真實的經歷,演員的理解偏差很有可能會導致表演完全脫離劇本。

體驗派的使用範圍十分狹窄,想要飾演連環殺手,可能真的就要去感受沾滿血腥的真實感,即使不是殺生,至少也需要使用人工血漿來感受一下血液的粘稠和溫度,而且表演難得更大,在思考和定位的過程中,真實感一旦不夠到位,表演就無法完成。但優勢就在於,入魂入魔!

兩種表演方式,各有利弊,各有長短,藍禮都真正地體驗過,雖然現在可以品味出細細的差別來,但他僅僅只是剛剛入門而已,不要說擅長了,甚至就連在表演過程中區分出兩種方法的差異,都不見得能夠做到。

毋庸置疑,在表演的道路上,他需要放慢腳步,細細地鑽研琢磨,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

暫時把方法派和體驗派的差別放到一邊,藍禮認真地回味起剛纔表演裡的每一個細節,那種沉沒溺水的緩慢感覺,一點一點地滲透到心臟深處。

他喜歡這樣鑽研表演的過程。8)

1370 離經叛道1750 晚餐時間1729 暗潮四起1280 心生仰慕1416 病入膏肓1568 陸續抵達1572 大巧不工787 隆重登場1669 利益交織1079 演技蛻變094 故友來訪1470 分工合作072 落魄導演1481 年少回憶777 神秘禮物721 深夜造訪851 百感交集1677 整體格局918 恢弘開場218 一往無前1070 極致孤獨546 劇本練習857 聲勢滔天365 雙贏局面003 競爭激烈650 商業主演182 乘風之勢1500 電影魅力020 身臨其境318 到此一遊2501 安可不散304 替罪羔羊652 全新版本638 各顯身手853 特別感言957 西區酬勞611 寄予厚望854 轟動全美1374 迴歸平靜1733 未來可期1659 不知悔改566 續集野心685 無處爲家370 驚喜降臨938 虔誠信仰1729 暗潮四起450 爲戲犧牲1645 腳踏實地454 午夜怪談099 非人折磨427 如此採訪944 徹夜難眠216 正面碰壁144 錄音初試539 經理人選1540 羣起狂歡374 難能可貴942 掌聲雷動019 哀嚎遍野060 再次碰面1570 父親形象1751 突飛猛進279 影評上線760 絕非私仇447 手起刀落138 首個影迷1758 專業意見1635 風平浪靜1637 投鼠忌器495 囹圄之地1323 難以定論1130 心不在焉668 菜鳥切磋1091 一眼萬年302 僞裝技巧952 腳不沾地771 亂戰殺出114 反客爲主018 新兵訓練838 約會規則1557 貓和老鼠1717 全面出彩1226 堆積成山438 主將出馬258 渺小夢想027 牛刀小試1317 風趣幽默1253 山呼海嘯710 徹底失控1128 無人關注1703 爆裂鼓手454 午夜怪談415 發力過猛1717 全面出彩528 鮮明變化542 生存線上1793 前仆後繼1729 暗潮四起882 與你同行763 氣勢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