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6 推上神壇

今年正值聖丹斯創建三十週年紀念日,各大主流媒體都派出了採訪團隊;而藍禮座談會落幕之後,沸沸揚揚的話題熱潮讓主流媒體的主力記者紛紛趕到帕克城,越來越熱鬧的場面儼然已經打破了頒獎季的封鎖,成爲了2014年開年以來的最大焦點,就連上週收視率回暖的金球獎都甘拜下風。

正是在這股追捧熱潮之中,“爆裂鼓手”舉行了首映式。

“綜藝”雜誌的超值好評僅僅只是揭幕戰而已,一百分滿分的評分旗幟鮮明地爲首映式專業媒體評論拉開了序幕,與此同時,其他各大權威報刊雜誌的影評也呈現出了全面井噴的繁榮姿態。

“紐約時報”的影評人伊麗莎白-威茲曼始終對藍禮青睞有加,當初“愛瘋了”登陸聖丹斯,伊麗莎白就是首批觀看電影的影評人之一,對於整個故事,她完完全全感同身受,反反覆覆觀看了數次電影之後,她才落筆撰寫了評論。

時至今日,“愛瘋了”依舊是伊麗莎白個人最愛之一,與電影質量無關,與個人經歷有關;而同樣的,伊麗莎白對於藍禮的喜愛也不曾動搖,她幾乎可以說是一路陪伴着藍禮成長起來的,親眼見證了藍禮在表演道路之上的蛻變。

如果說“地心引力”和“醉鄉民謠”創造了藍禮的職業生涯新高,達到了一個幾乎無法複製也無法超越的頂峰,那麼“爆裂鼓手”就真正地讓藍禮進入了殿堂級演員的行列——是的,藍禮現在才僅僅二十四歲而已,着實太過年輕,但事實就是,他現在已經躋身到了一個全新階段。

至少伊麗莎白是如此認爲的。也許,有一點點私心,只是一點點。

“我們可以找到一萬個不喜歡’爆裂鼓手’的理由,卻只需要一個喜歡’爆裂鼓手’的理由:藍禮-霍爾。

霍爾再次奉獻了驚豔的表演,賦予了電影無與倫比的光影魅力,這就足以成爲人們走進電影院的理由;不過,幸運的是,這部作品在霍爾之外還擁有着令人着迷的獨特氣質,不僅展現出了爵士的復古魅力,而且還展現了藝術創作的與衆不同。”

伊麗莎白在影評的開篇就沒有掩飾自己的個人喜好,但客觀來說,觀影本來就是一件私人的事情,即使是影評人,他們的評論也難免帶上了個人視角和觀點——東海岸和西海岸對於優秀電影和出色表演的定義就是不同的,文化、教育、環境、種族、階級等等的影響都方方面面地滲透在每一件事的觀點之中,影評自然也不例外。

更何況,伊麗莎白可不是狂熱粉絲,不是爲了喜歡而喜歡,而是因爲出色而讚歎。

“‘爆裂鼓手’的成功之處就在於真實而生動地呈現出了藝術突破過程中的掙扎與困惑,痛苦與折磨到底是不是推動藝術的動力?人性與感性到底是不是創作藝術的源泉?在成功的道路上,到底要犧牲什麼才能夠成就極致?

這部作品比’黑天鵝’更進一步,真實而殘忍地呈現出了整個過程,這使得整部電影都充斥着血腥與黑暗的冰冷氣息,帶來了一種不寒而慄的驚悚感;但觀影結束之後的突破感卻帶來了難以置信的體驗。絕對堪稱一場盛宴!

藝術創作無疑是非常抽象的一個過程,達米恩-查澤雷、JK-西蒙斯、藍禮-霍爾,三個人卻聯手完成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轉換過程。

兩位演員攜手奉獻了新世紀以來最精彩也最震撼的對手戲之一,西蒙斯的魔鬼導師形象讓人想起了阿爾-帕西諾在’魔鬼代言人’裡幾近着魔的駭人姿態;而霍爾則以堅韌不拔、細膩豐富的表演讓男主角在追逐藝術道路上一步一步地完全蛻變,以具像化的方式賦予了爵士藝術生動的靈魂。

西蒙斯作爲引導和催化的角色貫穿整部作品,但所有的戲劇重量還是落在了霍爾身上,而霍爾不負衆望地再次奉獻了頂級演出,這位年輕演員在表演領域的探索和突破已經達到了全新高度,真正地讓表演成爲了一種藝術。

西蒙斯和霍爾的表演,讓觀看這部作品成爲了一種煎熬卻也成爲了一種享受。”

毋庸置疑,伊麗莎白毫不猶豫地給出了滿分,並且出現在了“紐約時報”官方網站的頭版頭條,以這樣的方式表示了雜誌的官方立場。

如果說“紐約時報”代表了東海岸的主流觀點,那麼“洛杉磯時報”則是西海岸的旗幟媒體——即使是“綜藝”、“好萊塢報道者”這樣的專業媒體,在不少新聞事件方面,他們的觀點也都朝着“洛杉磯時報”看齊,權威性自然是無需贅言。

一直以來,“洛杉磯時報”對於東海岸出身的藍禮都保持了一份冷靜——不僅僅是藍禮,伍迪-艾倫、韋斯-安德森、託尼-凱耶、諾亞-鮑姆巴赫等等等等,他們都是一視同仁。與個人喜好無關,更多是一種藝術文化氛圍的差別。

當然,優秀作品就是優秀作品,“洛杉磯時報”也不會吝嗇自己的讚揚之詞,但相較於東海岸的追捧來說,他們的評論更加冷靜一些,少了些許狂熱;反之亦然,有些作品在“洛杉磯時報”所代表的西海岸備受推崇,但在東海岸就平靜許多。

東西海岸的文化差異是整個北美大陸沿襲多年的地域特色,與歷史成因息息相關;而更加鮮明的是中部地區,這裡有着許多宗教屬性的媒體雜誌,觀點更加保守,態度更加頑固;另外,還有新時代的網絡媒體則削弱了地域影響力,卻擴大了網絡因素,觀點也更加與衆不同。

自然而然地,“洛杉磯時報”和“紐約時報”的觀點也必然有所不同。

此次,面對“爆裂鼓手”,“洛杉磯時報”的資深影評人羅傑-摩爾(Roger-Moore)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到底應該如何稱讚藍禮-霍爾呢?這似乎已經成爲了每一部電影上映之後的固定套路,每一位影評人和記者都在絞盡腦汁地思考這個問題,希望可以通過語言的藝術來表達自己的震撼與喜愛。

某種角度來說,這是令人產生挫敗感的過程,因爲詞彙的匱乏總是讓人產生無力感,而且,長時間的讚揚也讓普通的話語失去了魔力,甚至讓人產生一種吐槽和咒罵霍爾的衝動。

但更換角度之後來看,這卻是一個魔法創造神奇的過程,因爲這位演員總是能夠在表演的世界裡創造更多奇蹟。稱讚霍爾漸漸成爲了一種習慣,但’爆裂鼓手’卻進一步證明了,那是因爲他值得如此待遇。

藍禮-霍爾又做到了。

儘管在’爆裂鼓手’這部作品裡,值得稱讚的部分着實不少。查澤雷的才華,以鼓點和旋律來控制電影的鏡頭節奏,這讓觀影過程成爲了一種享受;西蒙斯的表演,近乎猙獰而冷血的表演賦予了角色獨特質感,讓角色與電影主題完美地結合起來。

但……所有聚光燈依舊聚集在了霍爾身上。這不公平,對於查澤雷和西蒙斯的精彩表現和出色效果來說,這不公平。但霍爾的演出確實讓電影主題層層推進,繼而達到昇華蛻變,他依舊是整部電影最爲核心的靈魂力量。“

羅傑在評論之中使用了這樣一句話來表達自己對藍禮的驚歎:

“如果對於藍禮-霍爾依舊保持着疑慮和遲疑,那麼請務必觀看’爆裂鼓手’。不是因爲它是一部比’地心引力’或者’醉鄉民謠’更加出色的作品——事實上,它的確不是;而是因爲它呈現出了霍爾在表演藝術探索道路之上的層層突破與全神貫注。”

“洛杉磯時報”對於“地心引力”也是倍感推崇,但羅傑卻從來不曾使用過如此旗幟鮮明又如此情感濃烈的詞彙,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把所有的焦點全部都落在了藍禮的身上。

從量變到質變,“爆裂鼓手”的橫空出世正在讓藍禮身上的光環逐漸演變成爲萬丈光芒。“綜藝”的史蒂芬是如此,“紐約時報”的伊麗莎白是如此,“洛杉磯時報”的羅傑也是如此。

“霍爾表演最爲出彩的部分,無疑是架子鼓演繹,雖然後期製作中,部分畫面由專業鼓手完成了真正專業的演奏;但實際拍攝過程中,霍爾全程親自上陣,並且在多數鏡頭中完美呈現出了真實的鼓點,這讓他的表演靈魂滲透到了音樂之中,具備了震懾心魄的力量。

僅僅只是如此,霍爾就已經奉獻了足以與’黑天鵝’之中娜塔莉-波特曼比肩的精彩表演,而他還在表演過程中更進一步地探索到了全新高度,從純粹的心理驚悚懸疑層面,蛻變成爲古希臘悲劇式的藝術探究。

這一份功力,恰恰成就了霍爾的出衆。

在電影之中,霍爾對於專業技術之外的個人生活展現出了細膩雕琢,真正展現出了他的表演方面的強大控制力與滲透力,尤其是角色與父親之間的微妙關係,值得反覆品味再品味,這也使得整部電影的主題上升到了全新高度,真正地躋身到了一部頂尖佳作的行列!”

滿分一百分,羅傑以如此簡單的方式爲自己的影評畫上了句號。

1512 珍貴回憶1445 非比尋常521 難以遮羞271 得寸進尺1407 束手束腳1014 滿眼錯愕887 人爲誤差503 焦點偏移1063 化學反應1197 見證時刻094 故友來訪1170 借宿生活1378 公平交易535 受挫連連501 盛大首映1688 全網圍觀1571 信手拈來1079 演技蛻變100 險死還生584 臺詞功底465 初窺門徑1355 等價交換1401 唯一方法1357 時運不濟1005 首波熱潮410 促膝長談916 刀光劍影1439 爲之癡狂1327 戛納影帝1112 束手無策1692 彩蛋登場002 二次人生378 莫里亞蒂1350 人見人愛744 和樂融融1723 袖手旁觀196 特柳賴德942 掌聲雷動1157 打破現實925 三角對決1717 全面出彩784 滿身銅臭1232 眼花繚亂1420 厲聲呵斥187 布達佩斯1508 心懷感恩1592 種子熱門1449 金字塔尖916 刀光劍影984 勁爆搭檔420 恰到好處1058 低調不得827 沒有安可1333 業內擔憂512 正式宣戰047 驚鴻一瞥414 滿嘴苦澀844 音樂盛典585 表演收穫395 路見不平094 故友來訪1056 名流雲集1712 停不下來177 禍從口出560 深厚功底1296 首映之日865 水泄不通1780 不想長大967 飢腸轆轆1491 回溯本源1691 全場瘋魔448 煥然一新925 三角對決1745 渾身是勁544 藝術犧牲1352 手握權柄407 初面印象891 祝願好運307 半壁江山1054 巨大成功131 橫空出世1164 又見矚目1038 業內大佬855 獎盃效應1186 輕裝上陣1115 生死之間441 消弭無形1634 忍氣吞聲1300 裙帶關係1141 風平浪靜1341 渾然忘我201 日出之前526 海外票房653 私人派對808 兩個冷門965 躍躍欲試1699 集體起鬨1393 節奏失衡483 脫口而出1462 隻言片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