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段祺瑞退到連雲港時,安然坐鎮沂州府的武剛正在看李俊發來的捷報,在中華義勇軍手裡吃了大虧的不僅僅只有北洋新軍第六鎮和德國人,連張勳率領的第九鎮也差點被徹底報銷。
駐紮在泰安一帶受王士珍節制的張勳第九鎮,原來的班底是聶士成麾下的武衛前軍餘部,也就是在天津跟八國聯軍作戰,同時又對義和團出手的那支隊伍。
至於當時在天津發生了的一系列火拼事件,義和團和武衛前軍之間究竟是誰先犯的對錯已經不好分析,反正雙方這個深仇大恨是結下了,而且在天津作戰時這支軍隊跟武剛他們也並沒有什麼交情。
這回第九鎮駐紮在泰安一帶時,許多軍官不知道從哪裡聽說武剛這支中華義勇軍當初在天津時就跟義和團張德成、曹福田關係莫逆。
甚至武剛還參與過義和團大首領曹福田組織的老龍頭火車站之戰,連麾下的武術總教官都是曹福田手下有名的總教頭李存義,很有可能也參與到襲擊聶士成的那次行動中。
這些深受聶士成大恩的大頭兵腦子裡全都是肌肉,根本不會想別人對他們說這句話的原因,想也不想的就怒火中燒嚷嚷着要報仇。
經過兩年多的屠戮,當初義和團的那些人被殺的被殺,逃跑的逃跑現在都找不到了,正好眼前還有他們的一個餘孽在,因此這些人一個個恨不得當即滅了中華義勇軍爲聶士成報仇。
這些軍官一鼓譟,正巧一直渴盼着建功立業的張勳也不甘心在泰安坐鎮聽王士珍指揮乾等着,光看後世這廝能夠來一場宣統復辟就知道也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傢伙。
當他得知德國人出兵近萬挺近沂州府,段祺瑞又率領南路軍進展順利的消息後,耐不住的他也不管依然守着濟寧府的馮國璋跟濟南城的王士珍,自己便率領第八鎮開始攻進魯中南山地。
沒想到人家義勇軍早就守着他呢,這邊張勳還沒有離開泰安城,就有無線電波將他的一舉一動發了出去,李俊和徐子墨兩人一支率領步兵第五師,一個率領騎兵第三旅早就嚴陣以待。
他們先以小股部隊誘敵,讓報仇心切的第九鎮緊追不捨,又不斷僞裝倪嗣沖等部電臺信號發佈捷報刺激張勳,最後指揮一萬兩千步騎在魯山山脈設下伏擊陣地,立功心切的張勳想也不想的就一頭扎進伏擊圈。
要不是王士珍因爲偶然得知張勳無令擅自進兵,急忙親自率兵來救援,李俊不願跟對方拼的兩敗俱傷放過了一部分第九鎮軍隊,恐怕張勳也要步了倪嗣沖的後塵同赴黃泉路了。
即便是這樣張勳所部也是兵力折損過半逃回了泰安府,連王士珍所部也損失上千人沒有敢多做糾纏,到了這個份上北洋新軍聯合德國人進剿義勇軍的行動已經徹底失敗。
對於武剛來說這次戰役只是一個普通的戰局罷了,並不影響整體戰況,但對段祺瑞來說他忽然發現己方的幾乎所有行動都在別人眼皮子底下,一舉一動都能被義勇軍發現。
不等有些惶恐的段祺瑞想明白這是怎麼回事,緊接着小徐那邊就傳來南洋新軍第二鎮居然追着那幾千名響馬而去的消息。
他更加感覺情況似乎不是太妙,這個世界上從來都不缺少傻瓜,尤其是那種自以爲聰明覺得別人是傻瓜的人。
既然南洋新軍覺得北洋新軍戰敗是因爲太蠢,覺得自己完全可以用更少的兵力去解決中華義勇軍,那麼就讓他們去試試吧,自己正好守在連雲港不用給這些南洋新軍騰位置了。
北洋新軍和德國人的先後失敗震驚了世人,就在所有人都將目光關注在魯中南山區時,又響起一道驚雷。
一支人數多達五千之衆的騎兵突然從邳州南下渡過黃河,出現在黃河南岸江蘇、安徽交界處的睢寧、泗州一帶,更讓人關注的是他們手裡的旗幟:義勇軍江淮第一旅。
得知這一消息的袁世凱大吃一驚,難道這支下山猛虎已經準備將自己的主要擴張方向放在了南方麼?
不等袁世凱、清廷或者各地督撫做出反應,這支突然南下的義勇軍部隊在短短十餘日的時間裡,就以猛虎下山之勢先後奪取了皖東北的靈璧、宿州、泗州、五河等多個州縣。
得益於之前一兩年時間裡武剛打下來的赫赫威名,哪怕是淮泗地區最爲偏遠的地方都能知道中華義勇軍的名號,在得知有這麼一條大腿來抱,淮北、蘇北的捻子紛紛投奔。
僅僅一個月的時間,這支南下部隊光是騎兵部隊就已經從原來的五千人迅速擴張到了一萬兩千人,另外還組建起來一支人數達一萬人的步兵,而率領這支隊伍的方鶴也名砌中外。
蘇北、皖北這片遼闊的土地自從元末之後經常因爲黃河氾濫奪淮入海,早就從唐宋時期的富裕之地變成了窮困之地,也從來都不缺少時刻準備造反的野心家們,在義勇軍來到後頓時狼煙四起。
有了中華義勇軍這麼一支擋箭牌,許多自以爲機會將至的傢伙也紛紛扯旗造反,整個長江以北的安徽各地頓時出現了上百號野心家,甚至這個數量還在繼續增加,並且向江蘇、河南蔓延開來。
不管是武剛還是清廷亦或是洋人所有人都驚呆了,武剛真的是沒有想到清末的情況是一點就着,洋人更是擔憂出現多個跟武剛一樣強大的民族領袖,不過最慌的還是清廷和袁世凱。
眼下兩淮的情況可不妙,在辛丑條約簽訂後,大清國的賠款還是主要依靠江南富庶的各省提供,萬一這支響馬整合蘇皖亂民席捲兩淮最終渡江南下,恐怕江南的情況就要成爲一團亂局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袁世凱急令駐紮在天津的北洋海軍統領薩鎮冰率領所有海軍艦船緊急南下,反正甲午海戰後的清國海軍也不可能擋得住列強的海軍,還不如橫斷長江阻止義勇軍渡江南下。
緊隨袁世凱動手的就是張之洞了。
好不容易訓練出來的南洋新軍也只有兩個鎮,原本用來震懾兩淮的第二鎮已經陷入了蘇北亂局,他不得不從第一鎮中抽調出來一半的士兵分別增援安慶、江蘇淮安、揚州三地。
安慶是保護南京的上游門戶,又有曾國藩在這裡設立的軍械所必須保住,揚州則是蘇北財富重地,守住這兩個地方南京就可以安然無恙,而淮安更是扼守淮北往江蘇的去路。
有了北洋海軍橫斷長江,再加上南洋新軍和各省江防營、勇營等舊軍,一度威脅到江南安全的方鶴所部終於打消了繼續南下的勢頭,然而義勇軍對外伸出去的拳頭並不僅僅只有這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