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五十七章情況不明

皇帝的話剛落下,就讓倆人渾身一顫,擡頭望去,皇帝的臉色昏暗不明。

“咱們雖說同是知柔公之後,但番禹與邕州早已經分家,按理來說雖未出五服,但已相差不遠,列爲宗室,也是有些勉強的!”

出了五服,哪怕誅九族,也牽連不到,而分家也差不多,抄家滅族也互不幹聯,這也是爲何大家族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分家的原因所在。

“但大唐復立,宗室薄弱,劉氏之所以失去嶺南,外無宗室屏障也是其一,番禹李氏可列入宗室!”

皇帝的話,讓這位老人大爲歡喜,他連忙跪下,叩謝皇恩。

“老族長不用如此,我話還沒說完呢!”

李嘉示意一旁的李郜攙扶一下,這才繼續說道:“雖說宗室,但到底是血脈遠了一些,所以還是需要與近支有所區別的!”

“自我祖父起,以爲本支,其之血脈,乃是近支,封得王侯,入於黃冊,乃是應有之義!”

“而自知柔公以下,其之血脈,也爲宗室,但不得王侯之位,乃是遠支,可參政、參軍,另造玉碟,入於紅冊!”

雖說與心中有些差別,連一個王侯都沒有,要知道大唐開國的時候,那些遠支們,封王封侯的不少,最次也是一州總管。

但,好歹列入了宗室,也算是達成了初步目標了。

“叩謝陛下!”李修賢樂呵呵的起身,拜謝之後,就選擇離去,他要將好消息傳出去。

“這宗室,太多了!”剛復國,就有上千人的宗室,太恐怖了,望着老族長離去的背影,李嘉感慨萬千。

一般能列入宗室的,男丁的妻子,子女,若是妾生了子,也可入內,雖說不過五十年,但架不住知柔公老婆多,會生啊!加上一些投靠的兄弟,一千多少也不算太誇張。

照這麼算計一下,哪怕唐末宗室慘遭地方毒手,但殘留下來的數目,超過十萬是很有可能的。

至於爲什麼非要列入宗室,主要是宗室特權有些多。

不提免勞役等好處,主要有三點。

一者,可以直入宮廷,成爲宿衛,最低的執戟,也是九品,當值幾年磨練,不提面聖提拔,就說一外放,最起碼也是軍中的營正都頭,出頭之日很是容易。

二者,可以不用參加科舉,直接在宗正寺進行選拔,然後接受宗正卿的舉薦,直接參與銓選,可以躲避那千軍萬馬的科舉獨木橋,可謂是優勢極大。

第三,則是門蔭;比如,你是縣侯之子,縣侯是從三品,你即可在爲官從七品,唐朝的蔭庇基本上按照這樣的:

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正三品子從七品上,從三品子從七品下……

可以說,成爲宗室,等於領先普通人一大步了。

“大兄!”李嘉扭過頭,喚道。

“臣在!”李郜連忙彎腰說道。

“叔父身體可還康健?”

“尚可,每餐食飯能有兩碗,前些時日陛下登基,心中喜悅,還納了一房妾室!”

聽到這,李嘉臉皮抽了抽,可憐自己老父別說行房了,連走路都困難。

“讓叔父來京城吧,正巧太上皇有些想念了,也能接下你的班子,宗正寺正卿不適合你,換個位置,不能埋沒了你的才華!”

“諾……”李郜有些愣了,有些不情願,又有些歡喜,宗正寺正卿的確舒坦,啥事沒有,天天飲酒宴會,與他慵懶的個性很貼合。

看着其緩步離去,李嘉嘆了口氣,這位兄長心太軟了,不宜擔任宗正卿一職。

至於自己的叔父,英王李理,年齡不過四十來歲,正是壯年,身爲皇帝的叔父,背景雄厚,掌管宗正寺再好不過了,順便來陪陪寂寞的太上皇。

家國天下,對於李嘉而言,都是大事,不可馬虎。

宗室問題若是處理不當,就會埋下禍根。

如前唐一般,讓宗室鎮守各州,目前來說是不行的,李嘉這支可謂是遠系,不算嫡系,他可以稱帝,那麼其餘的宗室心中就會不服,畢竟宗法制在那裡,比他更近的支系也會想着造反……

卻說北地上黨地區,開始爆發大戰。

李筠逮捕監軍周光遜,派遣牙將劉繼衝等人把周光遜送到北漢,並請求援助。派遣軍隊襲擊澤州,殺掉刺史張福,佔領澤州。

府中從事閭丘仲卿急得直跺腳,建議:“太尉以一軍而抗大宋,形勢危及。雖然北漢應援,想必也無多。東京的軍隊強大,和他們交戰,恐怕失敗。不如西下太行山,直接抵達懷州、孟州(河南省孟縣),堵塞虎牢關,佔領洛邑,然後再向東方奪取天下,這纔是最好的辦法。”

李筠則自信地說道:“我是周朝的老一輩將領,和世宗皇帝柴榮如同兄弟,皇宮禁衛軍的官兵,都是我很熟悉的人。

我軍若到,必定響應我之行動,無須擔心!”。

李筠留下兒子李守節守衛上黨,而自己率兵南征。

不料趙匡胤已搶先一步,派遣大將石守信和慕容延釗等兩路出兵夾擊李筠,慕榮延釗北出澤州高平縣(今山西晉城市高平),首戰打敗李筠的軍隊,斬獲三千人。

緊接着,趙匡胤御駕親征,同石守信等會師,在澤州城以南打敗李筠的三萬主力部隊。

李筠被迫北還,堅守澤州。

趙匡胤親自督戰,圍攻澤州,形勢危如累卵。

而在淮南,趙匡胤派遣王審琦、李處耘平叛,共計五萬大軍,浩浩蕩蕩沿汴河南下,直抵淮河北岸。

而李重進自然不會坐守待斃,嚴令兵士作殊死抵抗,妄圖阻止宋軍渡河南下,待阻擊失敗之後,他又進行積極的進行堅壁清野,將剛成熟的稻子收割一空,不留一點物資與禁軍。

於是,待入了淮南,禁軍便陷入了內無資糧,外無應援的情況,戰爭僵持下來。

東京的糧食大半支持了北方平叛,而南下的軍隊雖說有些運河,但卻沒有多少糧草,爲了怕陷入無糧的境地,停在了泗州,徘徊不定。

所有人都在等着上黨的結果。

第兩百七十九章立政殿第兩百三十一章陰謀詭計第三百五十六章處理第一百二十四章歷史篇章(中)第三百七十七章後宮第五百五十九章遷徙第四百一十二章半年第五百六十章劃分第三百三十五章民心第六十章新舊交替第五十二章別樣占城第三百一十四章野有遺賢第兩百六十三章神武通寶第三百九十二章州縣合併第三百六十三章長沙第兩百六十七章心癢難耐第一百八十六章北伐消息第兩百一十章仿製回回炮第七章赫赫李府第一百八十四章獎賞之制(下)第三百二十章艱難任務第兩百四十四章任重道遠第十三章江南國主第一百二十九章宮中逸事第兩百六十七章心癢難耐第三百六十五章小雨第二十六章墟市之行第兩百八十章楚國命運第一百九十四章長白山畔第一百九十九章安南之歸第一百七十章無題第四十八章整裝出海第九章(重發)第五百五十九章遷徙第一百六十三章蠱惑人心第兩百七十八章皇帝大婚第兩百零九章世家大族(求票求訂閱)第三百二十五章糧草危機第三百八十八章元正第兩百三十七章大興科舉(續)第一百八十九章馬政第四十一章大食商人第八章家長裡短第一百六十二章錢賦多少第兩百三十九章放榜第三百三十二章胸有成竹第三百二十五章糧草危機第六十八章篳路藍縷第一百五十六章信仰整合(下)第九十三章北上之事第四章野外啼哭第一百四十三章政治佈局(續)(修)第一百四十二章政治佈局(下)第九十二章阿卜杜勒第三百四十五章爲難(修)第五十三章閒棋子第一百九十二章菱刈金礦第四百零九章風波第兩百九十七章桀驁之兵第三百章八旗制度(求票,求訂閱)第一百六十六章一石二鳥第一百四十四章遊街誇耀第三百七十一章拜會第三百四十六章道觀第兩百七十一章相助平叛(修)第兩百二十六章戰爭隨起第一百五十七章安南特使第兩百五十六章宗室問題第五十九章歸來安排第一百二十五章歷史新篇(下)第三百三十七章板蕩第五十八章欽州血案第三百八十九章黑水都護第四十七章釜底抽薪第三百九十四章故事第八十八章宿鐵刀第兩百五十一章黑水都督府第三十四章欽州事務第三百五十七章國除第三百四十章收割第兩百六十四章楚國不靖第三百六十二章歸程第七十二章海上意外第一百三十九章菜市口行刑第一百二十五章歷史新篇(下)第一百三十五章番禺戰慄(2)第兩百零五章陰謀進行(下)第五十三章閒棋子第兩百二十七章不出所料第四百零二章大理第兩百零二章薛王之號第兩百三十二章無題第兩百九十一章一場家宴第三百七十四章天寒第九十章水力鍛錘第兩百五十七章情況不明第一百一十三章風波不平(上)第一百零六章儋州上下第一百五十九章以夷制夷第四十四章登聞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