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徵收夏稅

果然,不出胡賓王所料,來到禎州後,各縣縣令及州刺史等,皆拖延不決,每天都有宴席加身,擺脫不得。

可與夏收之日越來越近,胡轉運使無奈,只能高掛免戰牌,開始尋思如何進行夏收。

禎州治歸善縣(惠州惠城區)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4縣,每個縣衙衙役不過十數許,加在一起都沒有一百個,管理這數千戶,幾萬丁口的禎州,想來也是困難至極的。

作爲轉運使,胡賓王也是讀過書的,又在都督府裡撰寫文書,自有胸有成竹。

剛歇下,他就憑藉着朝廷的任命書,以及五十名精銳的雲從軍,直接接管了四縣一州的庫房,將那些錢糧全部都移到自己的住處,隨即,又從每個縣衙裡抽調一兩個老成的衙役,以及十來個白異。

於是,一個轉運使衙門就初步的建立起來了。

每個縣衙除了掌控全局的縣令,二把手補位的主簿,佐官縣丞,掌兵馬的縣尉,衙役則隸屬於縣令老爺,大縣數十,小縣十來許。

衙役兼任警察,消防,稅吏,法警等職務,有時候還是守城的主力軍,由此需要非常全面且系統的知識,所以,父子相繼也是有原因的。

白役,則是臨時工,沒有薪水,平日裡就靠着一身皮來撈錢,收受賄賂,欺壓商家等,飢一餐飽一頓,有機會還能轉正。

縣令有任期,而衙役是終身的,父死子繼的,幾年下來,就會成爲當地名人,世代經營,就是當地的民意代表了。

胡賓王的這一手挖人,確實了得,一下子讓不少的地頭蛇投入了轉運司的懷抱。

畢竟衙役只是賤籍,而轉運司衙門卻隸屬於中央,進去就相當於脫去賤籍,成爲吏員,身份不知高多少,且更有錢財。

轉運司衙門第一次面對夏收,只是行使監督權,並不立馬就收賦稅,起碼也得到秋收才合適。

雖然只是監督,但胡賓王沒有忘記李都督的話,時刻地監督整個禎州四縣的稅收情況。

爲了怕地方偷奸耍滑,罔顧國家法令,胡賓王派遣大量的任選,前往各鄉鎮,宣傳只徵收正稅的消息,引起了極大的波瀾。

但,官吏的節操,不允許有一絲的馬虎,所以他準備學習戲文中,微服私訪一番。

“使司,您瞧,前面就是河源縣的上坡村了!”

胡賓王一行人來到了河源縣,這是禎州糧產最高的縣,丁口也是最多,共有兩千戶,歷年以來,這裡都是禎州的稅收大戶,馬虎不得。

所以,他們一行人穿着常服,騎着騾子,在手下吏員的帶領下,來到了這個普通平常的村子。

帶領他們前來的,原本就是屬於河源縣的吏員老趙,年不過三十,卻滿臉的滄桑,這個村莊,原先也由他管轄。

彎着腰,看着眼前這年輕的面孔,老趙只覺得其高攀不起,這樣的年紀就做了如此高點官職,想來是前途無量,他巴結的心,更緊了。

“上坡村土地近兩千畝,戶一百三十口,里長爲李甲,乃當地士紳,這上坡村一半的土地都是他家的,由於此村旁有一小河,所以上好的水澆地就有五百畝,其餘的雖然離河有些遠,但好歹能將就分點水,所以產糧一向很高!”

南漢承襲唐制,四家爲鄰,五鄰爲保,百戶爲裡,而李嘉推行的十戶爲保,十保爲裡,五里爲甲的政策,只在興王府推行,其餘各州依舊是老樣子。

一行人裝作收糧的糧商,趕着幾輛騾車,由於道路不平,所以速度頗爲緩慢。

胡賓王瞧着這一片收割完畢的稻田,聞着這稻穀的香味,不由得有些陶醉,一路上經過的商販不少,衣衫襤褸的平民更是不少,但都投以好奇的目光,還有點敬意。

看了看自己的衣服,他又看看屬吏,笑了笑,一羣官吏哪怕穿着平常的衣物,自然顯得不倫不類,頗爲奇怪。

“這上好的五百畝臨河地,都屬於這李里長,村中最上好的房子,就是他家的!”

“這兩千畝的地,是哪一年的記載的?”胡賓王笑似笑非笑,扭頭問道。

“乾和三年記載的,也不算太遠!”老趙嘿嘿一笑,一切都在不言中。

“乾和三年,如今卻是大寶二年,過去十五年了,這田地丁口還未變樣!”

搖了搖頭,胡賓王對於這些官吏,確實觀感欠缺,多年未曾編戶,不知爲朝廷流失了多少丁口賦稅,而這些流失的,都被地方士紳官吏給竊取了。

“這不算什麼,聽我大父(祖父)說,前唐時,百來年未登記了,這也不算太久!”

聞言,胡賓王平息了心中的不岔,來到了這座村中的打穀地,一袋袋晾乾曬好的稻穀,堆積如山,一羣人正不斷地稱量着。

“起,起——”巨大的秤桿胳膊粗,秤砣人頭大,四個壯漢分列兩頭,鉤子勾起一筐稻穀,隨着一個老漢的聲音,在兩個衙役都監督下,開始起身稱重。

“李大頭,家十畝下田,應繳納十鬥,或三百錢,加使牛錢,農具錢,丁口錢,差役錢等,共一石八斗,或五百四十錢,哦,交糧啊,咦——少了一斗,李大頭家的,再加一斗!”

穿着綢緞的老頭望了一眼秤桿,直接對着旁邊緊張的壯漢說道。

“甲長,這,家裡稱好了,還多了半鬥呢!”李大頭抱怨了幾句,偷偷瞧了一眼那滿臉凶神惡煞的衙役,只能將準備好的糧食,又朝着框子里加了一斗。

“這就合適了!”李里長瞪大眼珠子,說道:“這秤是頂好的,休要亂語。”

“接下來,李大嘴家……”

李里長雖然年歲大了,但口齒依舊伶俐,記憶也好,每家都記的,待時間過半時,兩個衙役也不管了,就帶着一些白役,拉着驢車,帶着兩百多石的糧食就走了,夏稅已經齊了。

由於驢車不夠,里長還派家裡的僕人帶着牛車去送。

於是,在糧商們,以及村民們的圍觀下,李里長又繼續算賬收稅,胡賓王也圍觀了一陣子,這田地豈止兩千畝,戶口豈止兩百,三百都不止。

不用說,接下來的夏稅,都被平分了,村民們哪怕知道,也只能聽從。

直到這時,胡賓王才知道,編戶齊民纔是目前最重要的。

第四十二章不過如此第一百零一章御用商人第三百三十七章板蕩第三百七十五章南下第兩百七十六章心有不忍第兩百三十八章天子重文章第三百二十八章整編訓練第九章(重發)第三百五十七章國除第兩百一十章仿製回回炮第兩百九十二章北巡楚地第四百零九章風波第一百七十二章意外意外第十四章未雨綢繆第兩百五十二章窟說島?庫頁島第二十五章白麻桂布第三百八十一章貪污第一百一十二章嶺南不安(下)第三百六十二章歸程第八十章以糧爲綱第三百六十二章歸程第三百一十一章梅山攻略地一百四十章諸事太難第兩百五十一章黑水都督府感言第五十四章南海歸程第四百零五章科舉第七十二章海上意外第九十八章乾柴烈火(修)第一百六十七章天命在我第三百三十四章軍心第五十八章欽州血案第五十三章閒棋子第一百九十二章菱刈金礦第兩百零六章洞庭水師第五百六十章劃分第一百八十章相守相思第兩百三十四章大興科舉(下)第三百七十四章天寒第兩百章春宵一刻(修)第六章邕州衙內第一百三十三章隨手安排第三百五十六章處理第兩百零六章大興科舉(上)第兩百九十八章戰事不休第一百八十章相守相思第兩百七十九章立政殿第一百五十二章揚眉吐氣第兩百三十四章中原佈局(2)第一百四十五章手握重兵第四百零二章大理第四十一章大食商人第一百九十二章菱刈金礦第一百三十四章番禺戰慄(1)感言第一百五十八章攻伐目標第六十七章人力缺乏第三百二十八章整編訓練第三百二十一章緊急救援第兩百零三章梅山之亂(上)第四百零六章考場第三百九十二章州縣合併第兩百二十五章戰爭動員第兩百一十章淮南節度第三百三十五章民心第八十七章大收人心第兩百二十九章露不報捷第兩百一十五章再復大唐第三百四十九章紛亂第一百二十四章歷史篇章(中)第兩百五十五章另有用處第兩百九十八章戰事不休第一百八十四章獎賞之制(下)第一百一十八章暗流不止(中下)第一百七十章無題第一百六十四章牽扯不清第一百七十二章意外意外第兩百五十五章另有用處第兩百一十五章再復大唐第兩百零七章編練水師第三百一十八章宋軍兇猛(修)第四百一十三章靈渠第兩百九十五章有所差距第一百三十五章番禺戰慄(2)第一百九十九章安南之歸第四十四章登聞鼓下第三百六十五章小雨第兩百六十章湘江洶涌(中)第十五章春風爽人第一百一十九章暗流不止(下)第二更第兩百一十五章再復大唐第三百九十四章故事第一百七十六章悠哉悠哉第三百六十四章新奇第兩百零九章陳橋兵變(下)第兩百三十章求婚湖南第兩百一十一章人心惶惶第四百一十三章靈渠第兩百五十八章獨斷專行第一百七十八章徐聞鹽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