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七章六經

今科殿試一場,就讓李家窺伺到了如今科舉的弊端——豪右太多而寒門太少。

有人就說了,豪右子弟爲官,不也一樣是維護朝廷統治嗎?反正只要有才就行了。

話雖如此,但這只是朝廷的角度來說,而對於皇帝而言,豪右子弟與寒門完全不同。

一個家財萬貫,有田有宅,出入是美婢豪車,吃的山珍海味,進士及第對於他們而言,只是錦上添花罷了。

但,寒門子弟,五更早起三更讀,吃的糙米,飲的是苦茶,一日兩餐,普通的紙張都捨不得增添,突兀地進士及第,中舉進士,其中的差距,天上地下。

別的不提,其對於大唐的感情,肯定大於豪右,無它,他現在的一切,都是朝廷給的,好不容易爭取的東西,自然捨不得放開。

更何況,整個天下,寒門遠比富家多,數以十倍計,拉攏寒門的利處,肯定比豪門多。

當然,寒門子弟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久貧驟富,貪鄙肯定是有的,但與其他的優點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所以,爲了讓寒門更容易出頭,就必須降低讀書的成本,讓人人都可有盼頭。

這般想着,李家第一個就想起後世的應試教育,然後又想起明清的八股文,心中就有了計量。

“竟然沒有四書五經,《孟子》竟然不在其內,讀個甚的書?”

讓人瞭解一番後,李嘉才知曉,此時的儒家經典,並非是後世以爲的四書五經,而是唐時的九經。

即,《易經》、《書經》、《詩經》、《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儀禮》、《禮記》、《周禮》。

《大學》和《中庸》,都在禮記中,與後世的四書五經相比,就多了《週記》《儀禮》罷了。

但,沒有孟子,簡直駭人聽聞。

咱堂堂的亞聖,竟然不在官學中,這還了得?

李嘉一看到這,就感覺不對頭,孟子他老人家名頭這般大,不納入官學簡直太過於可惡。

“陛下,自前唐時,就以九經而治天下了。”

聞聽皇帝這般言語,被傳喚而來的國子監祭酒田晗,犟着頭,輕聲道。

看來他並沒有認出望江樓的李復,那就好。

“前唐時,韓愈稱孟子爲繼承孔子道統之人,豈能不列入官學?”

李嘉不以爲意,規矩這個東西,根本就擋不住皇帝,況且,官學的存在,就是爲了維護朝廷的統治,《孟子》裡的東西,雖然礙眼,但確實是真知灼見。

前唐時的儒家,已經不符合社會發展形勢了,該用孟子來變一變,洗刷一下了。

“前唐衰亡,可見只有這九經爲官學,是遠遠不夠的,依我看,正是缺了《孟子》之言,仁政缺失,以至於前唐日衰,纔有了傾覆之禍。”

“唐之儒學,缺憾極多啊!”

“陛下聖明!”田晗聞言,嘴角扯了扯,您倒是真會扯,孟子的作用要是有這般大,那還真是奇了。

不過,他倒是識趣,沒有否決皇帝的心思,官學中多一個《孟子》,國子監也不過是增添幾個博士罷了,沒什麼大不了的。

最大的影響,也不過是貼經中,又要多一些孟子的章句罷了。

見其依舊一副不以爲然的表情,李嘉頗爲無奈,這麼明顯的暗示,你竟然無動於衷。

“讀書人,不只是要繼承孔子之道,更是學習孟子之道,方能齊家治國啊!”

李嘉繼續說道,而田晗依舊點頭默認,讓他心情頗有些不爽,看來這老小子,也是個守舊派。

要不是看你在儒林中的威望較大,又爲人本分,聽話,官癮大,老子才懶得找你呢!

可惜,張汀威望倒是大,但就像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固守本分,肯定不會聽從了。

你這是逼我啊!

李嘉搖搖頭,笑道:“九經中,增添一個《孟子》,還是不夠,這些年來,儒學日趨腐朽,以至於道、佛侵蝕,難當大任,某有意,再增添《荀子》,以成十一經,田祭酒以爲如何?”

“《荀子》?”田晗彷彿聽到了什麼天書奇譚,聲音都變了腔調,臉色驟變,連連擺手,言語道:“陛下,萬萬不可啊,《荀子》萬不可納入官學——”

瞧着其臉色,李家心裡差點笑出聲來,讓你裝,這下子就變色了吧。

儒家子弟,厭惡荀子,不亞於異端,幾千年來,根本就沒有盛行在封建朝代,彷彿儒家就沒出過這樣大人物一般,甚至還暗地裡打壓。

無他,荀子的確是太奇葩的,與儒家格格不入。

且不說他教出了韓非子和李斯兩個法家人物,就是他的性惡論,就讓人受不了,誰想自己從孃胎裡出來就是惡人?

這也就罷了,荀子還不遵從孟子,認爲子思孟子一派不是儒家正統,自己纔是儒家正統,還天天批評這兩位老人家。

更惡劣的是,他顛覆儒家,以及道家、墨家等諸子學派都認同的三代王治。

也就是說,大家都認爲今不如古,崇尚法先王,學習堯舜禹湯時代的君王風範,但荀子認爲古不如今,時代會越來越好。

儒家崇尚以禮治天下,而荀子卻認爲禮、法並重。

可以說,荀子雖然言必稱孔子,但是卻打着儒家學派來顛覆儒家,普通學子學了這個,就會導致思想混亂,懷疑人生。

“哦?這又是爲何?”李嘉明知故問。

“荀子之說,可謂是離經叛道之言,可私讀,但卻不可廣之!”

田晗冷靜下來,鞠了一躬,對着皇帝誠懇地說道:“其言語,與當今離之萬里,儒學本就式微,被道、佛所趁,若是《荀子》再傳,勢必再分之……”

“哦!”李嘉點點頭,看着田晗一本正經的模樣,他似笑非笑道:

“《荀子》不傳,但如今儒學,可照樣式微,再不圖改之,何以傳世?”

“陛下,亂世武昌,儒道式微,此乃千百年來的道理,並非是儒學有所錯漏,或者不合於世。”

“話雖如此,但在某看來,已經是沉痾愈重,不得不改了——”

李嘉不以爲意,高聲道。

第兩百五十六章宗室問題第一百七十五章欺上瞞下第一千零七十四章歸都第一千零二章條件第1296章南詔第七百一十三章上書房第三百二十七章整編、整訓第四百七十四章無恥第四百一十四章價值第八百四十二章第1384章呂端第九百九十九章洛陽第八百八十二章仁政第九百六十六章親征第八百七十九章浙江府第十二章雜事繁多(下)第四百二十七章冰塊第兩百五十四章意有所指第三百七十九章詢問第兩百五十九章湘江洶涌(上)求票,求訂閱第七百四十六章第一百三十二章西北軍中第一百三十一章酒暖人涼第六百一十五章計策(求票求訂閱)第四百零一章凝重第六百四十九章修史第三百七十五章南下第五百九十章驚美第一千零八十三章耶律沙第五百八十章荊國公薨第一百三十二章西北軍中第六十章新舊交替第八百五十章進士科第兩百九十章爲謀光景第1409章崩第1361章東去第1169章第1320章千歲第八十九章工坊第十二章雜事繁多(下)第1354章規矩第兩百七十七章心有猜疑第九章第十章在作品相關裡第三百三十三章軍隊第1316章第七百一十一章求授第1293章自己第兩百六十五章不見歡喜第八百零四章邀名第五百零一章躁動六十八章跳到前面去了,沒事求個收藏及票票第四百六十五章面見第八百八十三章第五百四十七章滅蜀前的猶豫第1385章分以四國第八百一十二章田氏第兩百二十一章潛邸搬遷第五百章無言第五百八十四章北漢第五百章無言第一千零一章宿命第七百一十九章第八百一十五章戰略第一百九十一章平安京第一千零七十一章惡日第四百四十一章熱潮第九百八十三章第七百二十六章應對第兩百一十八章宮廷日常第八百四十一章御營第六百九十五章第八百一十四章東京第兩百零五章文人抱怨第四百九十一章再下一城第一千零五十二章錢荒第一百七十八章徐聞鹽場第三百六十四章新奇第一百三十九章菜市口行刑第七百七十二章都司第四十五章繪製信仰第六百八十二章結果第1347章巡查國子監第六百四十九章修史第五百五十九章遷徙第一千零一章宿命第九百二十八章阻糧第七百三十六章錢糧第十八章建武監軍第九百九十八章暗流第八百一十九章第五百一十三章準備第五百四十四章吐血第四百五十四章受爵第兩百九十二章北巡楚地第1399章大動作第四百六十六章水賊第七百七十二章都司第三十五章道路重重第1292章事件第一千零二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