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八章夏稅總數

江寧、江西二府,兩百多萬人,產生了近千萬石糧食的夏稅,簡直是一個恐怖的數字。

這要是夏秋兩稅,那不得二千萬石?

嶺南三府,加上湘西、長沙府,才勉強能夠相近,甚至比東川府、西川府,還高一截。

蜀地由於長江三峽地形的緣故,糧食雖然收穫的最快,但運輸卻是一件麻煩的事,江西、江南的糧食已經運送到位了,但蜀地的糧食到現在還沒有送到一半。

蜀地去年北宋入侵的緣故,導致。數十萬兵卒被殺被俘,約莫百萬平民流離失所,哪怕休養了大半年,但神武四年的夏收,依舊不足往年的一半,只有區區五百萬石的收穫。

除去蜀地駐軍的糧草,真正能送到長沙府的,只有兩百萬石,與江南二府的六百萬石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胡總運辛苦了!”李嘉感慨道,他心中很是歡喜,夾帶裡又有一個能幹的官員,這對於新生的大唐來說,是一個莫大的驚喜。

“微臣不敢居功,多虧了李侯爺,張伯爺的支持,長江水師的運送,才能收到這般多的糧食!”

胡賓王很謙虛地說道。

“爲何今年夏糧如此之多?”作爲首相,趙誠雖然對於政事一清二楚,但總歸的負責人事,對於收稅一事,並不太清楚,頂多是督促,畢竟轉運使司衙門獨立於政事堂,並不受管轄。

想到這裡,他瞥了一眼面無表情的孫釗,心中冷笑,胡賓王立下這般功勞,那麼從副總運使,轉正爲總運使,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而孫釗這個掛名的總運使,也就待不長了。

此長彼消,他的權力某種程度上就得領先,保持首相的威望。

想到妙處,他心中越發的暢快。

聽到首相的問話,胡賓王微微一楞,隨即就清楚,這是首相給自己的表現機會啊。

一旁的皇帝以及其他的宰相們也投來好奇地目光,他心中喜意涌現。

他整理下思維,對着首相和皇帝行了一禮,這才郎聲道:

“據臣愚見,夏糧之所以大增,一來,陛下明見萬里,將金陵城的官吏勳貴遷徙到了長沙城,少了幾分阻力,二來,則是陛下親派宋兵去往江南,從而讓地方豪右膽寒,不得已屈服。”

“陛下聖明!”幾位宰相恭維道。

“這些事情,只是先提罷了,沒什麼大不了的,還是具體講一講吧!”

李嘉毫不猶豫地領下這份頭功,然後欣賞地看了其一眼,繼續說道。

“遵命!”胡賓王點頭應下,然後說出來了具體的原因,他明白,皇帝和宰相們需要他親自觀察所得,而不是虛僞的吹捧。

具體的有三點。

一則是轉運使司衙門的建立,讓南唐時期混亂的稅收制度,得到了休整,完善。

南唐主要收稅的部門有兩個,營田使,三司使,如今卻轉運使直收,避免了中間的貪墨和混亂。

其次,就是勳貴和寺廟免稅的情況不存在,導致稅源大幅度上升。

無論是在唐朝還是宋朝,天下戶籍分爲二,一個爲課稅戶和免課戶,官吏、勳貴、和尚道士等,就是免稅羣體,所以到了天寶年間,雖然天下百姓有九百萬戶,但實際納稅人,卻只有三百萬戶。

所以唐武宗拿勳貴和官吏沒有辦法,他也不會自挖根基,所以只能這樣刀劍對準了寺廟。

“江南課稅戶,原不過三十萬戶,如今已經添至四十五萬,預計還能再添十萬戶!”

胡賓王平靜地說道,卻讓幾位相公們頗爲震驚。

他們也不是傻子,自然能夠曉得,讓江南納稅百姓增添一倍,這是何等的功勞。

而李嘉則想的更深,南唐立國三十來年,三代國主,國土內,交稅的人卻只有一半,這是何等的喪心病狂,他是豪右出身,自然清楚,南唐實際上還有大量的隱戶被私藏,真正納稅的人,其實不過三分之一罷了。

“對於那些寺廟,就讓崇福司去安排的,州縣的寺廟規模,人數,都是有安排的,多餘的地產也要收回!”

李嘉覺得,檢田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了,他也一時半會兒也找不到什麼好的方法。

最後一點,胡賓王總結道,就是對於稅收的簡略,大唐只收錢和糧,主要以糧爲主,土地不分薄厚,每畝徵收一斗。

而江南則不一樣,主要是收錢,佔據七成,其餘的還有糧食,藁秸、薪蒸等等,亂七八糟,而且官吏則擁有估稅的權力。

比如,百姓需要納稅絹布二十匹,市場價四十貫,但百姓沒那麼多,地方官就估稅,絹布沒有,你給五十貫錢吧,剩下的十貫就貪墨了。

如今只有錢、糧兩項,着實方便太多,百姓們則弄清楚自己到底繳納多少,很難被矇蔽。

事實證明,越是複雜的稅收體系,在官僚們的手下,對於百姓剝削更厲害。

轉運使司衙門的稅收官,派遣到縣,極大的方便了百姓們納稅,而且還不用他們運糧跑的太遠,便捷的很。

夏糧一千萬石,這是一切水到渠成的結果。

不過,有一點胡賓王沒說,李嘉也沒有揭露出來,一千萬石糧食,實際上折算爲銅錢,也不過三百萬貫左右,一年糧稅也才六百萬貫。

但這是亂世,糧比錢貴,糧價並不固定,李嘉寧願要一千萬石糧食,也不要一千萬貫銅錢。

糧食的作用實在太大,這是銅錢給予不了的。

李嘉對於江南的潛力也有了預估。

夏秋兩稅六百萬貫,加上商稅,妥妥的年入千萬貫,幾乎比南唐時期增添了兩百萬貫。

這是個了不起的進步。

夏糧其他各府,長沙府一百四十萬石,湘西十五萬石,嶺西府七十六萬石,嶺東一百二十三萬石,承天府一百九十一萬石,閩南府一百一十五萬石。

再加上蜀地兩百萬石,荊南府一百三十萬石。

神武四年的夏糧,朝廷總計能夠收到一千七百萬石,這絕對是個龐大的數字。

當然,如果算成銅錢,也不過五百萬貫。

但是,其他的商稅可也是要上交的。

第一千零六十一章第八百六十一章與民同樂第四百三十七章章程第四百零三章赦免第四百一十五章大事第六百七十四章吳哥王朝第二十八章後備計劃第三百四十三章燈滅第六百一十六章殺——第五十九章歸來安排第四百一十七章戰略第兩百二十四章土地問題(下)第八百三十章明修棧道第八百一十六章決定第兩百一十九章從容自若第六百八十五章種豬第四百五十二章大動作第1243章錢塘自古繁華第六百八十六章第三百九十六章修路第1280章那曲盟會第1266章宣揚第九十八章乾柴烈火第一千零七章伯爵第1383章安國第1308章諸王第一百三十八章劍拔弩張第一千零三十六章東海馬第1155章改變第七百九十八章洛語第四百五十一章長沙府第五百三十六章心神不定第四百七十七章政事堂第兩百四十九章金山之城第六百五十六章郭氏第兩百零二章川鹽古道第一千零五十四章子嗣第六百五十九章交流第四百九十七章焦慮第1281章當家做主第五百一十九章腳氣第八百八十八章揚州第三百零一章盡皆歡喜第四百零七章舞弊第1367章窺伺唐法第七百五十章第六百七十九章二郎神廟第兩百三十一章陰謀詭計第1153章第八百四十七章湘江春景第四百九十一章再下一城第1376章無名第七百一十章第八百三十七章第1283章談心第1202章錢糧耗費第1358章第一千零八十四章第三百八十九章黑水都護第三百八十一章貪污第六章邕州衙內第1237章第一百零五章人心動盪第1120章哭泣第四百二十七章冰塊第1191章囂張跋扈第兩百一十章淮南節度第1273章條法第四百一十一章權力第一百九十六章出此下策第一百七十五章欺上瞞下第1144章後宮第二十九章大勢滔滔第一千零七十四章歸都第五百三十四章震懾第1319章就國第七百四十八章第八百五十五章影響第三百一十四章野有遺賢第七百八十章後續第五百三十五章雨花臺第六百五十三章第五百四十八章孟昶心太慌第一百三十八章劍拔弩張第兩百二十九章露布報捷第二十七章番禺城內第九百二十九章第一百九十八章安南之歸(上)被屏蔽了一章,明天應該能解禁第六百一十六章殺——第四百四十一章熱潮第七百六十章新的朝貢體系第四百章捉拿第四百六十九傳播第1126章刑統第四百二十一章治吏第兩百五十六章宗室問題第1333章收買第一百一十六章暗流不止(上)第三百零八章水師之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