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七章搪塞

望着崔泉誠懇的目光,李嘉認真地看着,不得不承認,他說的的確有道理。

歷史上,無論哪個改革變法,都需要大量的能吏進行執行,空有好政策,但一到地方,卻全部歪了。

比如王安石變法,就是如此,文人的節操是能信的嗎?

張居正變法,首先就是在吏治上,行考成法,對官吏賦稅,水利等方面有要求,罷黜不少的庸官污吏。

再這之後,纔有了一條鞭法。

所以,肅清吏治,纔是改革的第一步。

“承天府可以,爲何其他幾府不行?”

“陛下,江南國分爲二府,外加新近依附的閩南府,吏治敗壞,需得細細肅清,才能爲之。”

“待那時,方是編戶的最佳時機。”

幾位相公看着皇帝陷入深思中,心中不明,想來是被說服了,齊齊鬆了口氣。

吏治這個東西,廣闊而極深,涉及到方方面面,沒幾年功夫是完成不了的。

到時候,不就不了了之?

人都是自私的,他們作爲宰相,衣食無憂,但,權力是有保質期到,一旦沒了權力,一家人又能如何?

經商是需要精明能幹,做官需要會鑽營,知大勢,只有廣蓄家產,擴大土地,纔是一等一的,畢竟,收租子還要啥腦力,代代傳承即可。

如果,一旦編戶齊民,家中蓄養的隱戶就會出去,投效的土地自然也要出去,如此一來,家產自然會縮水數成。

這是他們不願意的。

最主要的原因,則在於,皇帝昨日廢除職田,今日又言編戶,動作繁多,作爲士大夫階級,他們本能的感覺到不對勁,福利越來越少,身上的繩子卻越來越緊,這可不是個好現象。

編戶齊民可以,但皇帝要把官員福利恢復到前唐時,尤其是,要與他們免稅。

堂堂一國宰相,麾下總共才幾萬畝地,竟然還要納稅,甚至還變本加厲,讓他們家產縮水,簡直是太苛待了。

至於徭役,那是賤民們的特權。

要知道,他們可是代天子牧民啊!

這種不正當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他們作爲宰相,都是人精,哪裡能感受不到?

明面上反對不了,那就暗地裡遏制。

所以,對他們而言,並不是反對編戶,而且反對這種越來越嚴苛的束縛,那條無形中的繩子。

李嘉不明白這羣宰相的心思,他認爲,士大夫們並非捨不得編戶,而是捨不得損失家產。

將承天府的編戶齊民擴大到全國,這需要巨大的力量。

那,戶口隱匿怎麼來的?

亂世中,百姓們將土地掛靠給大戶人家,從而避免官府的剝削,只需要每年進行交租即可,更不要提服徭役了。

日子雖然過的舒坦,但不消十來年,整個土地就真正歸屬於大戶了,然後變成沒了戶籍的隱戶,遭受世代的剝削,不能參與科舉,經商,只能爲奴爲婢。

如官宦人家,自然可因權力免受賦稅徭役,然後因此而掛靠土地,幾年間家產暴增,慢慢經營,就會家財萬貫。

在農耕社會,一個朝廷最大的敵人,就是宦官士大夫勳貴階級,他們倚仗着免稅特權,肆無忌憚地吞噬着自耕農的土地,而且還不用繳納賦稅,國家財政崩潰,只能加稅,然後就逼迫百姓造反了。

所以,光是編戶是沒用的,雖然它能增加賦稅(兩稅法中,還有一戶稅,按財產多少繳納,王公以下皆納),畢竟戶口多了,就有更多人納稅,但這只是加重百姓負擔。

編戶齊民後只是基本,其實最關鍵的,還是要行經界法。

李嘉越想越深,後世以來的廣闊閱讀量,散發的思維,讓他可以借鑑,從而知曉到底該怎麼改革,怎麼樣進行。

“相公所言極是。”皇帝臉上浮現一絲笑容,他明白,這等事,不能操之過急,所以,他頗爲鄭重地說道:“爲政先治吏,吏清而民諧,此乃老成之言。”

“今天,就到這裡吧!”

幾位相公互相看了一眼,不知皇帝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只能心中不安地退下。

這場君臣問對,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不歡而散了。

宰相們不安也是正常的,皇帝與他們漸行漸遠,不思如何安撫厚待官吏,反而準備進行苛待,這完全不符合君臣治國理政的規矩。

這幾年來,皇帝一向強勢,政事堂多有妥協附和,宰相們認爲,就是一貫順從,才讓皇帝脫離了賢君道路。

所以,崔泉幾人卻明知編戶可行,卻不得不拖延,反對,就是爲了維護宰相的尊嚴,士大夫的尊嚴。

他們反對的不是編戶,而且皇帝愈演愈烈的隔絕君臣的政策。

發出宰相們的聲音,讓皇帝知難而退,迴歸到原來的賢君良臣模式。

“陛下今日編戶不成,怕是另有謀算!”趙誠兼領吏部,這次肅清吏治,就由他開始,心中着實有些慌亂。

“編戶齊民,早晚得實施的,只是緩些時日再實行罷了!”崔泉老成持重,他沉聲道:“如今江南新附,朝廷不宜動盪,而陛下年輕氣盛,易出現紕漏,而且人心浮躁,還是等時局安穩一些再說吧!”

望了幾人一眼,神秘一笑,緩步離去。

一切那麼的從容淡定。 щщщ▲Tтká n▲c o

人心浮躁,時局安穩,話裡有話啊!

趙誠聞言,嘆了口氣,甩了甩袖子,緩步而去。

孫釗沉默以待,對着幾人拱拱手,轉身離去,顯然,他也在等待時局變換。

王寧則立在原地,思慮萬千。

“哎!”嘆了口氣,凝望了一眼皇宮的方向,扭頭離去。

顯然,宰相的立場,與對皇帝的君臣大義,產生了衝突,讓他心神難定,最後,只能選擇放棄。

希望陛下,能明白我等的良苦用心。

預想中的改革吃癟了,被吏治不清給擋了回來。

對此,李嘉並沒有強求,他不是獨夫,深切地明白,一個人,是治理不好天下的。

強制要求允許,當然也是可以的,但弊病太多,不如暫且退去。

畢竟,唐朝時期的宰相,一直位高權重,皇帝只能用羣相來分隔相權,比如,皇帝詔令不經宰相即爲非法。

還有,沒有經過宰相們的簽名,皇帝不能隨意任命官吏,否則就是非法的。

當然,這是理論上的權力,只要皇帝強勢,罷相卻是很容易的。

宰相一向是百官的代表,沒有理由的罷相,只會造成皇權的損失。

所以,這羣宰相們的搪塞之言,某種層度來說,是百官們的意思。

“但,相公們爲何會反對編戶呢?中央集權後,他們權勢某種層度而言,不是膨脹了嗎?”

李嘉不解其意。

第三百四十二章憂慮第一百二十三章歷史新篇(上)第1297章正旦之事第一千零七章伯爵第五百六十三章壯哉(新一月,求票求訂閱)第六十章新舊交替第1298章規格第一百九十四章長白山畔第1374章大喜第1234章鬧劇第三百一十二章八旗顯威第1194章第五百六十八章蜀國大動亂第一百四十八章話裡有話第九百九十七章勝之第一百九十二章菱刈金礦第五百二十章舍小圖大第三百二十二章暗度陳倉第一百七十章無題第四百八十九章皇甫繼勳第1275章木軌第1141章手段第九百四十一章靈月庵第八百八十八章揚州第一百二十八章坐鎮番禺(下)第七百七十五章拍賣第六百九十五章第五百二十六章來也匆匆,去也……第五百五十五章蛆蟲第六百八十八章民變第一千零五十五章第一百九十九章安南之歸第一百六十四章牽扯不清第一百七十七章御史與鹽第一千零九十九章行進第1283章談心第七百零四章糊弄第1341章第四百零三章赦免第1288章父子第一千零九十章人心第三百一十五章文道大昌第兩百九十一章一場家宴第1159章第1198章烏樑素海第三百八十三章自首第兩百五十四章意有所指第三百五十五章條件第四百九十四章拖延第1113章藏污納垢第四十一章大食商人第六十二章錦衣歸鄉第五百三十二章心灰第五百九十七章條件第1358章第七百二十三章第一百六十二章錢賦多少第兩百五十九章湘江洶涌(上)求票,求訂閱第1288章父子第七百零六章惡月第1370章煽動第七百九十七章恐懼第六百八十九章鎮壓第兩百四十八章利益動人第1170章對戰第一千零六十八章熱鬧第一千零九十一章水淹第四百六十七章林仁肇第五百四十四章吐血第四百八十三章漳泉(3)求票求訂閱第六百六十一章破例第一百七十章無題第兩百八十二章寬慰驚喜第七百三十章弊端第1204章第1124章討論第1192章嚴家第五百八十章荊國公薨第八百二十四章騎兵第六十七章人力缺乏第三章雄心壯志第五百六十九章夔州第六百二十九章衣錦還鄉(上)第1114章利刃第四百八十四章漳泉(4)第三百二十二章暗度陳倉第五百一十五章刺探第八百六十三章都督第四十八章整裝出海第一百六十一章衣帶詔(下)第三百八十一章貪污第兩百一十六章民望所歸第1314章凜然第三百八十七章經濟第1140章第六百四十九章修史第八百八十一章流言第兩百一十六章民望所歸第六百四十一章志氣第一百三十七章番坊追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