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菱刈金礦

聽到到“曰本國天皇”,羅興等人的的臉色都是一變。

本來好好的氣氛,立刻變了,羅興正色道:“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天下且只有一個天子,那便是我們大漢皇帝,貴國國內自稱也就罷了,豈能對外與我中國皇帝面前稱天皇?”

“天下法理皆是如此,貴國深受中國(中原)禮法,豈不知?”

藤原正行好整以暇地說道:“曰本國天皇乃日出之處天子,中原皇帝乃日落之處天子。我國君臣承認大漢皇帝爲天子,爾等爲何不予同等尊敬?”

“將軍能說漢話,通禮法,識漢字,讀詩經,應當知曉,這個天下,斷無兩個天子之說的道理。”羅興苦口婆心地勸說道。

“哼,貴使怕是忘了,貴國不過是佔據嶺南一地,民且不及我國,何謂天子乎?”

藤原正行臉色很淡定,說出的話,卻是十分打臉:

“中原的周國,也曾來過我國,地瑕千里,精兵強將數十萬,貴國與之相比,又如何?”

此言一出,羅興臉色一陣青一陣白,不知所言。

這話的確打臉,國小民寡一直是南漢的痛點,與一個人口比自己多上數倍的國家說什麼天子,彷彿是個笑話。

看到氣氛一下子陷入了僵局,藤原正行笑了笑,說道:

“貴使與天皇陛下會面,國書自然需要如此書寫,但,貴使怕是忘了,整個日本國,藤原攝關主導朝政,貴國與藤原攝關簽寫國書,道理也是一樣的!”

此言一出,衆人這才恍然大悟,一瞬間,氣氛又熱火起來了,酒菜此時也上了,聊一些詩詞歌賦,唐朝野史,倆人可謂是半斤對八兩,你推我讓,好不熱鬧。

隨即,通商文書又呈上到了攝政關白太政大臣藤原藤原實賴手裡,對於這位政治家而言,通商有利於擴展藤原家的實力,自然不無不可,思慮了片刻,瞬間同意了。

對於南漢而言,最缺的,就是銅了,日本恰恰就是銅多,羅興就用銅錢去買銅料回去鍛造銅錢,差價近一倍。

別小看銅錢,這一項技術,在東亞,只有中國有,日本市面上流行的竟然還是開元通寶。

羅興沒忘最終目的,又提出在西海道(九州)購買土地興建港口,以便有個通轉地方。

對此,藤原攝關口頭同意,畢竟西海道(九州島)地方偏僻,人丁稀少,又是其他公卿未曾涉足的地方,於是就首肯了。

九州島此時在日本人看來,就是現在中原人看安南一般,都是化外之地,頂多有些許地產在那裡,其他的都不在意。

於是,羅興等人來到了九州島時,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天知曉他們這些地方土豪,多久沒有見過商人了,更何況唐人,地方的武士士族客氣的不行。

待聽到他們準備在西海道設立港口,更是高興,終於可以直接沐浴到唐人的光輝了。

“這些倭人,爲何對我等如何客氣?”副使早就忍不住了,看着載歌載舞的倭人們,直接問道。

“自前唐以來,倭人就極其順從,史書不絕於耳。”

“這些原本我也好奇,臨來之前,還特意翻閱了史書,這才知曉!”

一邊走着,羅興一邊說道:“前唐高宗時期,高麗之地三足鼎立,分爲高句麗、百濟和新羅。

高宗六年,高句麗與百濟聯軍攻新羅,新羅遣使乞援於唐,

高宗遂先後派兵出擊高句麗和百濟。而百濟則乞援於倭國(日本),至龍朔三年(663年),唐大將劉仁軌以四萬唐軍大敗援助百濟的倭國軍二十萬於白江口,破百濟,其國王奔高句麗。總章元年(668年),唐軍攻佔平壤,滅亡高句麗。

倭國朝野震動,遣唐使源源不絕於途!”

只有真正的見識了啥叫超級大國,見識到唐軍領先千年的先進軍事力量後,日本白恍然大悟,與半島上那幾個國家打仗,原來就是菜鳥互啄啊!

於是,日本開始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結果就跟七八十年代的出國潮一般,一瀉千里,止不住,越是學習,越是發覺自己垃圾。

所以,大化革新就有了。

日本仿照唐朝,設立五畿七道,指古代日本全土在律令制下的行政區域劃分。“五畿”指京畿區域內的5國,京畿之外的其他領土則仿中國唐制,共分七道,如北海道,西海道。

西海道則是九州島,九州島之名,也是這裡有九個令制國,也可以叫九國島,不過四國島已經佔據了,再重複就不好了。

此時,他們來到的是大隅國,也就是鹿兒島的地方。

羅興一行人分桌坐下,交談甚歡,各郡士族土豪紛紛表現,要求將這個未來可期的港口,設立在自己的郡,羅興不置可否,只是光顧着喝酒。

周邊的人吧唧嘴,這清酒喝着真沒勁。

酒宴結束,羅興這才道出,想去往菱刈郡,瞬間氣氛冷凍,過了一會兒,這才重新熱烈起來。

菱刈郡雖然偏僻,地方也不大,但好歹也在大隅國之內,地方相近,也算可以。

說實話,羅興也不知爲何要去菱刈郡,但這是郎君吩咐的,他又能如何?

隨後,幾百位卸嶺都的夥計們,也隨同來到了菱刈郡,開始了他們的探礦尋礦生涯。

荒山野嶺的,衆人都沒有信心千里迢迢在這尋到礦產,但唯獨妙石道人一臉的自信。

始於1750年的菱刈金礦牀,位於日本九州南部鹿兒島市北北東約45km處,北薩地區東北部,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勘定發現的世界級金礦牀之一。

菱刈金礦含金量日本歷史最高,二十三年,開採了165噸的黃金,年產金礦7至10噸,哪怕以現在的技術,一年一噸,也有兩萬多兩黃金,這對於李嘉實現金銀銅幣而言,是極爲有力的,更能有效的緩解銅荒。

第四百七十七章政事堂第六十八章篳路藍縷第兩百七十七章心有猜疑第1268章總兵第五章意外之人第五百二十三章謀劃第兩百零五章文人抱怨第七百零四章糊弄第九百二十章白重贊第五百三十七章人心第1315章水師第三百五十八章收穫第六百六十八章威風第兩百零九章陳橋兵變(下)第二十一章巡查探訪第六百二十二章封爵厚待第七十五章你來我往第八百二十二章太原第四百九十一章再下一城第三百五十五章條件第一百零七章地動山搖(上)第七百三十七章茶稅第1235章第1147章兩人第六百三十八章彭城公主第一百八十章相守相思第四百三十六章榨油第七百四十五章朝貢第1125章唐末六朝傳第五百四十七章滅蜀前的猶豫第七百九十六章第五百四十七章滅蜀前的猶豫第一千零九十二章第六百零二章中秋家宴(求票求訂閱)第兩百三十二章無題第1297章正旦之事第九百四十一章靈月庵第四百五十三章八大院第五十六章坊市見聞第九百四十章孟昶死了第六百五十三章第兩百三十三章中原佈局(1)第三十六章欽州張府第一千零八章第1113章藏污納垢第四百五十五章皇城司第五十七章好自爲之第五百一十五章刺探第五百一十二章虎頭蛇尾第1194章第一千零九十九章行進第1353章民艱第五十六章坊市見聞第六百七十五章朝貢第四百八十七章爭論第1128章中秋宴第七百四十一章索然無味第一百二十一章人至番禺(中)第五十章難以形容第兩百一十七章一夜無話第1290章軟肋第二十五章白麻桂布第七百九十七章恐懼第一千零三十一章公侯貴戚第三章雄心壯志第九十章水力鍛錘第七百三十章弊端第四百二十六章使團第七百二十五章第五百四十九章動作第九百九十八章暗流第四百七十八章泉州第八百四十四章第八百四十六章文會(下)第五百八十八章封賞第六十四章揚帆起航第1243章錢塘自古繁華第1143章柔情第十四章未雨綢繆第五百四十章金陵破第十一章雜事繁多(上)第七百零三章避暑第九百零九章疲軍第九百九十章敢不效力第四百四十二章影響第1325章黑水都護第五百三十四章震懾第一百九十三章目光聚焦第1279章城下之盟第1183章草原律法第四百九十章第一千零五十章疑惑第1104章幽州營第九百六十八章江豬第九十二章阿卜杜勒第一千零二十一章清掃第四百九十六章餘暉第四百三十七章章程第八百八十二章仁政第三百七十三章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