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七章解池

對於鹽政,李嘉就是一個字——鹽引。

【看書領紅包】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看書抽最高888現金紅包!

另外的話,就是簡政放權,削弱中間環節,控制豪商,使得鹽價低廉,從而讓百姓的生活水平提升。

既然無法讓百姓手中的錢財更多,那麼就讓他們日常的物價耗費更低,而鹽,就足以承擔這種重任。

在所有的產品中,鹽是最廉價,也是最令人在意的奢侈品,安撫人心的一劑良藥。

皇帝帶在青州不過月餘,在濟州山東知府衙門,就搬遷到了青州,其他的轉運使,通判,巡檢司,軍都司,也通通搬運過來。

萊州灣鹽場,也初步賣出了所有的鹽引,獲利三十萬貫,這比往年少了些許,但爲了百姓,這般讓利也是值得的。

李嘉鹽業改革的決心倒是頗爲堅定,他也嚐到了鹽引的甜頭。

於是,他輾轉北上,來到了河北府,滄州,渤海之濱,西海岸。

這裡也是鹽場衆多,河北府數百萬百姓所食之鹽皆由而出,由於位置更好,產出更多,所以滄州的鹽場,販賣鹽引,獲利五十萬貫。

逛了兩個地界,八十萬貫到手了。

而要知道,前幾年的北宋時期,年入賦稅頂多八百萬貫,少時只有五六百萬貫,兩地的鹽引,就佔據了其十分之一。

而,天下最大的鹽場,就在於淮海地區的淮鹽,起碼也是萊州灣的十幾倍,供應着整個河南府,江南地區,近千萬人口。

李嘉不由得萬分期待。

走走停停,河北府溜達一圈,宣示皇帝的權威後,李嘉就過了黃河,來到了河中府,解池。

這裡是北方最大的池鹽,解池所在,方圓一百三十平方公里,與俄羅斯庫楚克鹽湖、美國猶它州大鹽湖並列爲世界三大鹽湖。

解池位於中條山的北麓,面對黃河由北向東的轉彎處,東西長約30公里,南北寬約3~5公里,夏季氣溫高,夏季南風使解池的鹽水加速蒸發,凝結成鹽。

其含鹽量,是普通海水的六倍,換句話說,哪怕是滷水,也只是解池一半的含鹽量。

其風乾凝鹽,更是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直是封建王朝的錢袋子。

所以對於解池的掌控,唐朝一直在心。

與海鹽不同,解池的管理,一直是民制,民運,民銷,朝廷的作用,就是收稅。

產鹽者爲大戶,銷鹽者爲鹽商,實行由生產到運輸的一體化經營。

產鹽大戶通過官府的許可,取得生產製造食鹽的的專利權,獲得利益,而像治畦、修池、補渠等相關事宜,則由製鹽的畦戶來承擔。

澆曬食鹽者,每年必須向國家交納定額的鹽租,呼之爲鹽課。

種田者交糧,曬鹽者,自然是交鹽了。

不過,隨着安史之後財政困難,第五琦,劉晏進行改革,施行榷鹽制,鹽的銷售,運作,都由朝廷主持。

由此,鹽價,從每斤一錢,暴漲到每斤三十七錢,漲了三十多倍,而在唐太宗時期,每石鹽,也才二十錢。

由於鹽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所以鹽價的上漲勢必會加重百姓的經濟負擔,其時,“鹽估益貴,商人乘時射利,遠鄉貧民困於高估,至有淡食者。巡吏既多,官冗傷財,當是病之。其後軍費日增,鹽價寖貴,有以谷數鬥易鹽一升者。”

鹽價貴,自然私鹽販子越來越多,黃巢就是這種情況下起來了。

望着一片紅色的鹽田,李嘉注目而視,這種天然的鹽湖,容易控制,耗費也小,真是上天賜予的最大禮物。

“解池之地,年產湖鹽百萬石,河東,關中,皆因而食之,一日不到,百姓食之無味。”

兩池榷鹽使站立在一旁,頗有些自豪地說道。

對於解池的管理,早就脫離了地方衙門,朝廷設置兩池榷鹽使,專門管理鹽業,而兩池,指的就是解縣和安邑的鹽池,其中的看重,可見一斑。

“百萬石嗎?”李嘉目視這寬闊無垠的湖面,紅色盪漾的鹽田,不由得感慨道:“豈止是關中之民食用解鹽,就連洛陽,河南府,也得食用解鹽。”

解池的產量讓李嘉感到有些驚訝,這數目雖然看上去不錯,但比之海鹽,也並沒有大到哪裡去,如果按照鹽引,也不過百萬貫罷了。

不過,解池的情況比較複雜,所謂的民制,其實就是大戶豪商,一個個家財萬貫,比瘦骨嶙峋的鹽戶難對付多了。

鹽田在他們手裡,而朝廷不過是收鹽,販賣,朝廷給的價格低,這些人自然不幹。

唐宣宗時,甚至將解池圍起來,扎藩籬,但依舊阻止不了私鹽的泛濫。

百萬石的產量,完全配不上解池的身份,這可是供應河東,河南,關中,甚至河北地區的大鹽池,這點產量怎麼夠?

所以,這些大戶基本上都在販賣私鹽。

“你也阻攔不了?”李嘉凝神問道。

“陛下,亂世以來,朝廷大亂,這些大戶豪商,不僅自己產鹽,也能自己賣鹽,家家戶戶都有壯丁,少者數十,多者上百。”

兩池榷鹽使無奈地苦笑道:“上百家聯手,等閒萬人都可拉出,都是訓練有素的精銳,我等又怎能爲敵?”

聽到這番解釋,李嘉大怒。

有錢又有人,豪商果然是朝廷大敵,他不敢想象若是有個沈萬三這般的人物在,其威脅該是何般。

但在李嘉的心中,解池乃是朝廷的要害,萬不可脫離掌控。

要知道,這些豪商們若是聚兵,可輕易奪下河中府,河中府一下,蒲津關大開,關中也就失陷了,當初唐高祖李淵就是這般入了關中。

“河中府有多少兵馬?”李嘉皺着眉頭問道。

“八縣,約莫萬人。”

“不夠!”李嘉面色陰沉。

他心想,如今我身邊只有三千鐵騎,不擅長守城,況且,這河東縣怕是早就被他們收買妥當,他們若是知曉我的打算施行鹽引制度,到時候一個清君側,就完了。

不過,我從河北到河中府,這些人怕是早就知曉了我的心思。

他不憚用最壞的心思考慮,奪人錢財,如殺人父母,這河中府,竟然一刻也待不住……

第一千零九十五章雁門關第兩百七十四章硝煙瀰漫第八百三十六章告廟第六百七十七章淫祠(上)第九百四十五章私語第一千零二十八章釐清第七十五章你來我往第八百五十八章誠懇第一百三十二章西北軍中第1181章天可汗第1259章改任第兩百九十章爲謀光景第1238章護法第七百二十六章應對第八百六十七章鴻之舞金礦第一千一百零二章記仇第1148章御前第九十章水力鍛錘第1106章修法第六百六十五配種第五百九十二章官房第五十一章收穫安排第七十八章喪盡天良。第五百九十九章借錢第七百二十章探討第一千零七十章第四百三十章水賊第1180章豐州第五百九十八章終究還是和親第1372章重甲步兵第五百九十一章詩詞第三百七十八章駕崩第六百六十二章嘗試第兩百八十七章鎮壓豪強第四百零二章大理第1304章成婚第八十章以糧爲綱第九百七十九章東出第五百三十九章悍勇第九十九章卑沙城內第兩百一十六章論功行賞第五十四章南海歸程第1329章契丹突襲第1354章規矩第三百一十五章文道大昌第四百二十五章韓載熙(求票,求訂閱)第四百四十一章熱潮第1331章威逼第三十章東嶽大帝第八百零四章邀名第六百五十三章第1204章第九百二十八章阻糧第1239章佛難第五十四章南海歸程第八百二十四章騎兵第六百二十九章衣錦還鄉(上)第八百零五章良民(第三更)第六百四十五章大動作第一千零四十五章鹽引第兩百六十八章楚王身卒第1410章危機第一千零三章崩第四百二十二章兵權第三百五十六章處理第四百七十一章錦帆軍第五百四十一章安民第三百六十六章白役第一千零四十一章第兩百四十二章千里迢迢第1208章第五百八十六章折氏第二十五章白麻桂布第1294章印刷第一千零四十八章深思第兩百三十五章大興科舉(完)第九百五十章牙兵第四百五十二章大動作第七十九章活計第八百六十八章北海利益第兩百一十章充實後宮第一千零七十八章第1263章第兩百一十八章宮廷日常第三十二章夏日避暑第1105章安頓第五百八十四章北漢第兩百五十六章宗室問題第兩百四十一章欣喜萬分第兩百三十章求婚湖南第五百四十二章警惕第一千零三十三章府州折氏第兩百零三章梅山之亂(上)第六百六十八章威風第三百八十二章冰寒第一百八十章相守相思第三百二十三章土地問題第七百五十五章第1395章遷徙豪強第一千零一十七章關中藩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