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貞觀年間如何搞“科研”,其實李元嘉早就想清楚了。
關鍵之處,無非三點。
一是有這個想法,這一點無疑是先決條件。
千萬不要以爲這一點很容易,雖然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了無數讓後世敬仰的科學家,除了四大發明之外也有無數影響世界的成果,但是別忘了,那可是用幾千年沉澱下來的!
而且每一項技術的進步,幾乎都是個人努力的結果。
畢竟在一個官府工匠都被叫做“丁奴”、“官奴”或者“戶奴”,唐太宗親口說“止可厚給財物,必不可超授官秩”等話的朝代,你指望老爺們花錢去改進技術不現實,指望着工匠們自己主動爲主人們謀福利更是不可能。而那些民營小企業家們,想要這樣做卻大多缺乏技術、資金等各方面的支持,也很難成什麼氣候。
不然一個曲轅犁什麼的,還需要李元嘉總想着什麼時候合適拿出來?
第二個的話,就是要有正確的方法,
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古代技術的改進要麼就是靠蠻長時間的積累,要麼就是靠一兩個天才人物的靈光一閃,不可能形成有組織、有規模、有計劃的“科研行爲”。事實上哪怕到了千年後西方的工業革命爆發,歐洲人在很長的時間裡也沒有這麼幹,依靠的還是個人的單打獨鬥,直到十九世紀的後半葉德國人和美國人才拉開了這個序幕。
李元嘉其實也不是行家,但他上輩子論文也沒少發啊!
就算醫院科研和工廠的工藝改進是兩碼事,但是架不住在那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李元嘉就算是沒吃過豬肉,總見過豬跑……咳咳,就算是沒見過,聽總是聽說過的吧?比如說他給王普的那張記錄表格,要求對方嚴格準確的記錄每一次造紙的詳細步驟,各種物料的用量、性狀等等,能說沒用?
而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有錢!
曾經還是個醫生的時候,每次看到輝瑞、阿斯利康這些醫藥巨頭在研發上的投入時,李元嘉總是要忍不住感嘆一番:人家一個巨頭的科研投入往往就會超過中國醫藥企業的總和!而一款新藥平均十幾億美元的投入,十幾年的研發週期也讓人咂舌不已。
當然在唐朝改進造紙術肯定不會那麼誇張,但是也絕不是誰都能玩轉的!
任何一個時代,“科研”應該都是最花錢的事情。
比如說牛大牛二他們的嘗試,首先你要有地盤,至少也要有一個水流平緩但是面積足夠大的河灘,用來漂洗、浸泡大批量的原材料;其次你要有一個“生產車間”,保證在沒有陽光的時候可以用烘烤的方式造紙;再次你要有足夠的人手,畢竟只靠牛大和牛二造紙給李元嘉一個人用可以,但是想要大批量製造想都別想;最後你還要有錢去買樹皮、煤炭、生石灰等原材料,要養活這麼多人,還要有耐心把這錢長時間的花下去……
“大王,這,這太花錢了!”
花了整整一天講解了如何去“研發”新型造紙術之後,王普瞠目結舌的說道:“如果按照您的說法去做的話,每年至少也是幾百貫啊,這要是十年下來……”
在王普看來,哪怕一百貫都是個嚇人的數字了!
這年頭一斗米不過三四文錢,一貫可以買他兩百多鬥,足以讓一家幾口人一年都過得舒舒坦坦的。而爲了改進一下造紙術,造出更白更結實的紙,大王竟然願意一年花幾百貫,而且還說連續花十年都沒問題,這……這也太嚇人了吧?
“哈哈,怎麼可能真的需要十年?”
擺了擺手,李元嘉大笑道:“只要你們能按照我說的去做,嚴格的做好每一次嘗試乃至每一步工藝改變的記錄,避免後面重複,肯定用不了十年時間!”
開玩笑,三五年了不起了!
至於說花個一兩千貫改進造紙術值不值?或許在王普的眼中是千不值萬不值,但是李元嘉知道紙張對於人類歷史的重要性。事實上,哪怕真的花了十年,砸進去五千貫的話,只要牛大他們能用竹子等便宜多見的原材料造出質量過關的紙張,那也絕對值了!
再說了,徐王府不是有着好幾萬貫的存款麼?
所以根本就不屑於和王普解釋,李元嘉揮了揮手道:“行了,照我說的去做,有任何合理的需要就去找老韓要!另外,你每十天來向我彙報一次,記得帶上我給你的表格……去吧!”
對於徐王府的第一次“科研”嘗試,李元嘉並不會盲目的樂觀。
因爲他知道像王普這種完全屬於這個時代的人,真心不能指望太多,很可能就算拿了自己的“科研公式”,最後的結果也是讓人啼笑皆非。所以定期檢查功課,及時糾正犯的錯誤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懷着滿心的疑慮和擔憂,王普行禮後離開了。
而李元嘉在自己的小院子裡站了一會兒之後,又讓人把管家給叫來,然後吩咐了一句:“老韓,把咱家的鐵匠給我叫一個過來。”
“大王,鐵鍋還沒有完成呢。”
韓山以爲李元嘉還是要問鐵鍋的事情,趕緊回了一句。
因爲知道大王對那個鐵鍋很重視的緣故,韓山幾乎每天都要親自了解一下鐵匠們的進度,所以第一時間就回答了李元嘉的要求。
“嗯?呵呵,不是那個事情。”
稍微楞了一下,隨即李元嘉笑着搖頭道:“今天突然又有了個想法,想要嘗試一下……嘖嘖,就那麼一個東西就這麼難,花了好幾天時間了,還沒做好?”
“又,又有新想法?”
韓山的眼皮子跳了一下,一時間也是無語了。
好吧,您是大王您最大!
在長安的時候明明那麼老實,剛到潞州這才幾天?又是鐵鍋又是造紙的,花費可都不算少,現在又有新想法……
不過對於這位平日裡非常溫和,但是一遇到事情卻堅定果斷的大王,韓山可沒有犯言直諫的勇氣,連忙陪笑道:“大王,如果只是做出來當然不難,一兩天就足夠了。不過想要把它做的厚薄均勻卻不是太容易。不過您放心,他們幾個已經摸到了一點竅門,應該很快就可以了。”
“嗯,知道了。”
李元嘉並沒有責怪那些鐵匠的意思,因爲他知道鐵鍋要是那麼好打,也不用等到宋朝纔會漸漸普及了。
不來這個時代,你是不懂到底有多落後啊。
所以隨意的擺了擺手之後,李元嘉混不在意的說道:“挑一個機靈點的帶過來,其他人繼續給我打鐵鍋。對了,我記得府上應該還有一個懂制墨的匠人對吧?應該是和牛大牛二一起被我從舅舅府上要來的,這次連他一起叫過來……”